(我是梨白,喜歡我的分享就關注吧~本文為梨白原創,盜文必究!)
面對浩瀚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渺小又重要,因為我們既是歷史的親歷者、締造者也是面對曾經、未來未知的探索者。今天梨白和大家繼續《山海經》系列的探索。

《山海經》是一本作者、創作時間皆未知的先秦典籍,與《易經》、《黃帝內經》並成為上古三大奇書。除了自身來歷「奇」之外,《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地理風貌、民族人物、風物習俗等也是令人驚奇不已,看似荒誕無比,細細研讀下來,又覺得某些地方、傳說似乎在現實歷史生活中有所驗證,這便是《山海經》的魅力。
01《山海經》中的「女丑」
《山海經》中記載的人物、志怪很多,其中不乏以女性特徵出場的形象,像是梨白前文中提到的女子治國、女魃、女子獻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則是又一個女性形象,女丑。

乍看到「女丑」二字時,很容易將重點落到「醜」字上,沒有哪個女人願意以此作為自己的名吧。然本就記錄諸多志怪的《山海經》卻沒有對女丑的相貌有過多描述,其中《海外西經》中記載,「女丑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之上,女丑居山之上」。

短短一段話就將女丑的生死都交代清楚了,且這裡還有隱藏這一段我們耳熟能詳的傳說。女丑因為「十日」而被殺,這裡的「十日」就是后羿射日中的是個太陽,說白了,女丑是被炙烤而死。那她死在何地呢?就是之前《女子之國》篇梨白提到的無婦人的丈夫國北方的一座山上。女丑用右手遮擋著臉,因為十日之上死在了這個地方。
02「女丑」之死的真相
《淮南子·本經篇》記載了關於「十日」的詳情,「堯之時,十日並出」。對於還是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十日並出可不是好的兆頭,大旱之年!兩晉時期的風水學家郭璞在註解《山海經》時提到,這裡的「炙殺」可能就是遠古時期的「暴巫之象」,而女丑很有可能就是堯帝時期的女巫。面對乾旱無雨的狀況,古代會有暴巫、焚巫的現象,說白了就是一種以「巫」作為祭品驅趕乾旱的祭祀形式。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過古人認為大旱和「旱魃」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女丑其實也和旱魃有著某種聯繫。《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大荒西經》中記載,「有人青衣,以袂避面,名曰女丑之屍」,很明顯女魃和女丑都穿著「青衣」,而女魃曾經也因為所到之處無雨而被驅逐、死去,所以古代在大旱之年還有驅旱魃的儀式,所以我們是否可以推測作為「巫」的女丑為了驅除乾旱,將自己扮作青衣女魃舉行「暴巫」儀式,以求驅災降雨。
遠古時期以人作祭品的事件並不少見,「暴巫」的祭祀形式在春秋戰國時亦有發生,《論衡》記載,「魯繆公之時,歲旱,繆公問縣子,『寡人慾暴巫,奚如?』」,可見「暴巫」是先秦時期人們認為可以解決乾旱的方式。女丑之所以被選擇成為「暴巫」的對象,因為彼時造成大旱的是青衣女魃。
03「女丑」和后羿射日
為什麼要選擇「女丑」驅旱呢?首先她是女巫,義不容辭;再者梨白推測是因為古人向來認為女人代表「陰」,能夠和代表「日」的太陽結合,以求驅災;還有一個原因則有可能是《大荒東經》中記載的「海內有二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因為其水的屬性被安排去求雨,當然這都是我個人的推測。

我們是聽著「后羿射日」的故事長大的,其實這和女丑是有關係的。女丑即便舉行了「暴巫」這樣殘酷的祭祀,仍舊沒有緩解大旱,還被炙殺。最後堯帝忍無可忍,便派后羿射日,《淮南子》中記錄了這個故事,「堯乃命羿射十日」。
04梨白有話說
很多人都認為,《山海經》記錄的都是一些傳說,梨白卻堅持認為,它的創作來源於真實的生活。像是所謂的「十日」不過就是描述大旱之象,古人們使用了自己認知範圍內的詞語解釋他們認為出現的天象,太陽多了便酷熱,然後便是大旱。

農耕火種的他們不足以面對如此天象,這時充當人神溝通的「巫」便成為祭祀的祭品,同為女性形象的女丑選擇將自己裝扮成「青衣」女魃的形象來驅旱讓災,最後卻只落了個「以袂遮面」死在山上的形象,很顯然她是被暴曬而亡的。
女丑承載著舉國之人求雨驅旱的心願而受暴曬酷刑,是科技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美好願望之後的犧牲品。最後的最後,流傳於世的之後英雄后羿射日的故事,人們不知道誰是女丑,我們也不知道歷史的長河中就這樣默默逝去的「女丑」有幾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小夥伴們對女丑有什麼想法快快給梨白留言互動吧,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以史為鑑,研讀歷史、神話,做最好的自己。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創作者付出,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山海經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