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了孵化最初那段時間的磨難,螳螂需要繼續迎接生命中接下來的挑戰。
大約兩周一次的蛻變是每隻螳螂都必須要去面對的難關,因為在準備蛻變前和蛻變完成後的一段時間內,螳螂都處於防禦能力極低的狀態。這時候的一點小小的擾動都有可能導致它蛻變失敗,輕則是殘疾,重則是死亡。
螳螂蛻皮
而且處於蛻變期的螳螂更容易遭受到天敵的攻擊,特別是剛剛完成蛻變的時候,不僅身體柔軟,而且毫無還手之類,對於天敵們來說簡直就是完美的食物。
所以螳螂在蛻皮的時候會選擇比較隱蔽而且牢固的位置倒掛起來褪去舊的外皮。螳螂從孵化出來開始到最後一次蛻變完成之前都不會有完整的翅膀,在最後一次蛻變完成之前,它都只能依靠卓越的彈跳力來進行較遠距離的移動。
螳螂幼體
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蛻變,螳螂逐漸長大了,許多在幼年時看起來的龐然大物這時也可能變成了它的美味大餐。
螳螂捕蟬
但是不要忘了,我們在前面有提到過,鳥是螳螂一生的陰影。而且在鳥類面前,螳螂似乎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黃雀在後
反殺不是沒有可能,但是這也僅僅只是少數情況而已
僥倖地「反殺」
更為極端的情況下,螳螂甚至能夠反殺體型較小的蛇。
小蛇vs螳螂
但是,大多數螳螂並沒有這樣好的運氣。
並且,在它們的生命旅程中,還有一個大家更為熟悉,而且很難逃脫的夢魘——鐵線蟲。鐵線蟲的恐怖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韓國甚至拍了一部科幻片就叫《鐵線蟲入侵》。
鐵線蟲是怎樣入侵螳螂體內的呢?一些昆蟲的幼蟲生活在水裡,而鐵線蟲的幼蟲就會趁機進入這些昆蟲的體內,但是鐵線蟲在這些昆蟲體內不會繼續發育,甚至直到這些昆蟲死去都不會對它們造成任何影響。因為每種鐵線蟲的入侵對象相對比較專一,只會在某些特定種類的昆蟲體內發育,例如螳螂。
鐵線蟲
當這些攜帶有鐵線蟲幼蟲的昆蟲,變成成蟲到了岸上以後,如果恰好被螳螂捕食了,這些鐵線蟲幼蟲不僅能成功的避開螳螂的消化道的消化。而且能在螳螂的腹部快速發育成為成蟲。如果螳螂捕食了多隻攜帶有鐵線蟲幼蟲的昆蟲,那麼螳螂體內就會有多隻鐵線蟲同時存在。
鐵線蟲在螳螂體內發育成為成蟲以後,會用一種近乎神奇的方式操控螳螂的神經系統,迫使螳螂去尋找水源,好讓自己能夠重新回到水裡交配產卵,完成下一個生命輪迴。但是螳螂雖然偶爾也會喝一些葉片上的露珠,但是面對大片的水,螳螂內心也是很抗拒的,但是在反覆掙扎之後卻還是拗不過鐵線蟲。鐵線蟲感受到水環境後就會迅速從螳螂體內鑽出來。整個場景相當震撼。
這才是螳螂一生最大宿敵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多數螳螂在鐵線蟲鑽出來之後就會死掉。但是其實大多數情況下螳螂的死因是溺水或者在冰冷的水裡失溫。有少數的螳螂在鐵線蟲鑽出來之後不僅能夠存活下來恢復健康,而且還有可能能夠順利交配產卵。因為鐵線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能夠完成繁衍任務,如果螳螂死掉了反而對鐵線蟲很不利,因為會讓下一代缺少寄主昆蟲。所以鐵線蟲也是很不容易,一邊以近乎殘忍的方式在螳螂體內寄生,一邊還要儘量小心翼翼避免造成螳螂死亡。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直接接觸鐵線蟲雖然並不會有任何的危害,更不會像鐵絲一樣把手指纏斷,但是應當避免誤食。另外,鐵線蟲雖然結實,但是通過加熱、切斷、脫水、鈍器砸傷等方式也能殺死它們。最後,在野外的時候要避免直接飲用地表水源,特別是有節肢動物屍體的水源,因為鐵線蟲的幼蟲進入人體後也會造成鐵線蟲病,但是飼養螳螂和接觸攜帶鐵線蟲的螳螂並不會有任何危險。
未完待續...
自然丨螳螂歷險記(1)——巢穴危機
自然丨螳螂歷險記(2)——螳小蜂
自然丨螳螂歷險記(3)—— 生存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