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一條數據:平均每年只會有一架飛機被閃電擊中,因為人們真的需要另一個害怕坐飛機的理由。因為雷電幾乎從不導致空難, 至少不再會了。所以什麼導致飛機在雷暴中這麼安全呢?這很大程度上與製作飛機的材料有關。
飛機通常由鋁等金屬組成 但局部不是。而那些部分通常有金屬框架或者或者(含金屬)纖維外殼,而金屬是電的良好導體。當導體之間沒有任何大的縫隙 ,就像飛機的外殼被閃電球那樣快速爆發的電荷擊中。導體中的原子就會推動所有進入其中的電荷向表面移動 而不是使它們流動到內層。換而言之, 閃電永遠不會進入到機艙, 也就是乘客, 機組人員和噴氣燃料所在的地方,它會被阻止在飛機的表面。這個過程被人們稱為集膚效應 ,這也是你在車裡可以避雷的原因。
一些人以為是輪胎的功勞, 但是輪胎對於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幫助。這些都歸功於車的金屬外殼, 它可以推送閃電向外。而不是把閃電引入你所在的車內,集膚效應是那麼有效, 以至於假如你在一個金屬外殼厚度只有,幾毫米的東西裡面 ,哪怕閃電直接打在外部 ,你都不會有事。
但是儘管金屬外殼意味著飛機是安全的,閃電依然是過去常常導致空難的原因。例如, 回溯到1963年 ,閃電穿透了一架飛機的油箱並導致爆炸, 造成機上所有的81名乘客死亡。所以事情變得糟了 ,儘管在集膚效應的幫助下閃電可以變得足夠強。 以至於它們可以直接在飛機上的薄弱部分上打出一個洞, 比如在機翼和機頭上。但是閃電給人造成的主要憂慮還不是小洞。
飛機有很多電線和電子儀器, 並且你可以大概的想一想。敏感的電子器件在閃電穿過它們的時候 ,更易於變得亂七八糟。但是工程師會在它們的錯誤中學習,今天油箱經過了嚴厲的測試, 以保證它們抵擋閃電沒有任何問題。燃油在過去的十幾年裡 ,也有了改變。因此它現在不會在油箱中產生那麼多易爆氣體。
所有在飛機上的儀器都被接地, 它們與一些像飛機金屬外殼的東西連接, 這擺脫了閃電中的額外電流。甚至在特別敏感的設備旁邊, 就像雷達, 會有一些傳導性的小棍起到避雷針的作用 ,確保雷達不會直接被擊中。風暴也是飛機飛行過程中的危險領域(引起飛機失事的原因)從風,雨,到氣流紊亂,但是閃電不再是其中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