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鱘。圖片來源:央視。
近日#長江十年禁漁#話題在微博引發熱議,#長江白鱘的最後蹤跡#隨後再登熱搜,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沒能跨過2020年,被科學家宣布滅絕。
兩次熱搜放在一起,暗含著一種令人傷感的因果關係:長江白鱘等生物物種的減少甚至滅絕,或許正是長江十年禁漁的重要原因。
這些年,長江裡的魚究竟「消失」了多少?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作為淡水養殖產業支柱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的魚苗發生量(即每年新生魚苗幼育數量)持續下降,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產卵量從最高1200億尾降至最低不足10億尾,僅相當於最高點的120分之一。
除了總量銳減,長江物種多樣性也遭到了嚴重打擊。
長江水生生物多達4000種以上,其中魚類424種,特有魚類183種,但有92種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魚類物種。若不徹底禁漁,與我們「永別」的絕不僅僅是「長江白鱘」而已。
江魚遭殃,漁民獲利了嗎?並沒有。
為了維持收益,部分漁民動起了「歪腦筋」,「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方式「應運而生」。用此類方法捕魚,不管大小,一網通殺。被捕上來的小魚苗經濟價值很低,只能作為飼料出售,一斤通常只有幾毛錢。
從前臨江而富的漁民群體,卻陷入到「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十年禁漁」的規定不僅給長江中的魚爭取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也給在江面上「煎熬」的漁民帶來了「解脫」的機會。
事實上,這個「解脫」契機早已醞釀多年。早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始部署「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和「健全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2019年年初,關于禁漁後的補償方案正式頒布。
在漁民「上岸」的過渡期,中央財政採取一次性補助與過渡期補助相結合的方式對禁捕工作給予適當支持。
位於長江中遊的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鎮長江捕撈村,2020年初就實現了56戶專業漁民全部退捕上岸,政府給予每戶漁民6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補償。位於湖北省的宜都市枝城鎮白水港村,186戶漁民完成退捕,根據實際情況,每戶補助10萬至17萬元。
上岸的漁民,有的「鳥槍換炮」,搞起了水產養殖;有的開起了飯館、做起了小生意;年富力強的大多選擇外出打工,或者到家附近的工廠工作;年紀稍大的則在當地打打零工,賺些零花錢。總而言之一句話,只要肯幹,總能找到活幹。
按照規劃,2020年1月1日0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這首幾年前火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也許恰好唱出了如今漁民與長江和江魚的話別。用十年,換亞洲第一長河的重生,同時為28萬漁民的「網後餘生」賦能,這筆帳,值得!
(文/深海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