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網10月17日報導,「韓國將在2034年建成自主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並提供服務。」在2018亞太航空航天技術學術會議上,韓國航空宇航研究院(KARI)技術研發部部長Jun Min Choi說。
資料圖:韓國「羅老號」火箭
2018年2月5日,韓國航天最高決策機構——韓國國家航天委員會,審議並通過了韓國《第三次航天開發振興基本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明確了未來5年韓國航天發展的目標、任務、實施途徑等。
Jun Min Choi介紹,從2013年至2018年,韓國政府每年對航天發展的投入從2.64億美元增加到5.23億美元。
1996年,韓國政府出臺了首個航天發展規劃——《航天開發中長期基本計劃(1996—2015)》。2005年5月,韓國又頒布了首部航天法——《韓國航天振興法》。2007年和2011年,韓國先後出臺了兩次航天開發振興基本計劃。2013年,又出臺了《航天發展中長期規劃》,制定了2014年至2040年間具體的航天開發規劃。
「今年出臺的《計劃》主要目標是為了確保政策的連續性,並推動與航天相關的投入和研究。」Jun Min Choi說。
此次《計劃》包含了從運載火箭、衛星、衛星導航、空間探測等諸多領域。
根據此次《計劃》,韓國將在2034年建成自主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並提供服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都正在或已經建立起了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我們也需要迎頭趕上。」Jun Min Choi說。
10月15日,我國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第三十九、四十顆北鬥導航衛星,成為我國北鬥三號系統第十五、十六顆組網衛星,與此前發射的十四顆北鬥三號導航衛星進行組網,適時提供服務。
Jun Min Choi介紹,韓國也希望通過構建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增強天基位置和時間基礎設施的自主性,提供精確的位置信息和時間信息,並為國家安全和產業發展服務。
他表示,「韓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將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至2024年,計劃於2022年前建成地面試驗設施,並在2024年前開展衛星導航載荷技術研發並獲得頻率。第二階段至2028年,將研發傾斜軌道導航衛星技術和地面站運營技術,開展導航衛星與地面站驗證工作。第三階段至2034年,建成「韓國衛星導航系統」並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