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釣魚,不同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些釣魚人總是在努力鑽研應對不同魚情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有些釣魚人卻總是認為釣魚很簡單,水裡魚多怎麼都能釣到,水裡沒魚怎麼釣都沒用。
客觀來說,釣魚雖然只是一種休閒方式和業餘愛好,但是釣魚並不簡單,技巧和經驗時時刻刻都在發揮作用,並決定最終的漁獲量。而這些經驗技巧就來源於不斷的思考和總結,魚情總是複雜多變的,鉤餌扔下去魚就咬的超高密度魚情極少出現,釣魚人在多數時候面對的都是具有一定難度的魚情,例如天氣變化、小雜魚鬧窩、輕口魚、魚離底上浮等等,這些不同的魚情都需要釣魚人來對症下藥才能取得滿意的漁獲。
一場魚釣下來,最終的結果是否滿意,不能只看漁獲量的多少,遇到高密度大開口的簡單魚情,即便是釣獲幾十斤也不算多,遇到魚口輕、小雜魚鬧窩等高難度魚情,即便只釣獲一兩條大魚也很可能是巨大的成功。
所以,衡量最終結果的唯一標準是有沒有把魚釣明白,當我們釣得多時要明白為什麼能釣這麼多,還有哪些細節做得不夠好,下次再遇到真麼好的魚情如何才能釣得更多。當我們漁獲慘澹時也必須清楚為什麼釣得不好,是天氣等客觀因素導致的,還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採用正確的應對方法,下一次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進。
案例一:餌料不對口的假象
有一年我去黑坑釣鯽魚,魚情非常好,時不時還能打出連竿,但是一位與我同場作釣的釣友卻遲遲不上魚,兩個小時過去了,他終於坐不住了,跑來問我使用的是什麼餌料,我將自己的餌料分了一部分給他,但是他依然還是沒釣到魚。當我結束作釣時他向我求助,希望我過去幫他排查一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我過去之後發現他使用了一支吃鉛量非常大、漂尾非常粗的浮漂,而且線組和魚鉤都很大,很顯然這樣的釣組以及浮漂並不適合用來垂釣鯽魚,於是我給了他一套細線組,並且讓他更換了一支吃鉛量較小的浮漂,結果10多分鐘就中魚了。
這個案例充分說明,釣不到魚就開始懷疑餌料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如果沒有找到釣不到魚的真正原因,或許我們就會不斷的更換各種餌料,但最終的結果依然是釣不到魚。
案例二:被小雜魚蒙蔽了雙眼
有一年夏天,我在朋友那裡打聽到一個收費的水庫有不少大羅非,但是我的那位朋友說水庫裡的小餐條鬧窩非常嚴重,叮囑我不要亂打窩,否則會引來很多的小餐條。
我去了之後發現確實有很多小餐條,再加上我使用了腥味較重的冷凍餌,小餐條經常會在水面附近截住鉤餌。於是開了一大盆散炮,開始瘋狂的使用散炮做窩,而其他釣友則完全不打窩,只是將餌團搓得很大很硬,但即便是這樣餌到底之後依然很快被小餐條吃光。最終,那些不打窩的釣友最多也只釣到了兩三條大羅非,而我卻釣了18條。
其實絕大多數的釣魚人都很容易被小雜魚鬧窩的現象所蒙蔽,他們本能的認為應該儘量減少小雜魚進窩的數量,於是就不敢打窩,但是不打窩的後果是餌料入水之後很快就被小雜魚吃光,窩子裡始終沒有足夠的窩料來誘魚,這樣一來大魚進窩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加大窩量讓小雜魚永遠吃不光窩料,大魚進窩之後就會把小雜魚趕走,此時小雜魚鬧窩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個案例說明一旦我們缺乏客觀冷靜的分析,就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從而抓不住問題的根本,並採用完全錯誤的應對方法。
總結:把魚釣明白並不容易
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需要的是先天的基礎,也就是天賦,以及後天的努力。想要把魚釣明白,並且快速提高釣魚的技術水平,不僅需要靈活的頭腦,更需要日積月累的分析與總結。先動腦再動手,只有在思考與總結之後再去實踐才能收穫寶貴的經驗。
所以,把魚釣明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些人總是虛心學習更多的知識,而有些人總是期盼著自己能遇到好的魚情,於是釣了一輩子也沒有把魚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