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最真實的決定性因素其實在我們的頭腦中。它們是凱恩斯認為驅動整個經濟的那種動物精神。
—— 羅伯特·席勒《非理性繁榮》
暴亂的定義,是指一場暴戾的騷亂,是對現有秩序的摧毀。
—— Riot Blockchain投資者報告
在我大A股市場,多倫股份曾經更名為奇葩的 「匹凸匹」,震驚上交所並連創一字漲停,中間那個「凸」字如同一根向我們這些呆板無趣的凡夫俗子們豎出的中指,尤為傳神。這個中西合璧、形準意賅、信達雅俱佳的改名動作把人TM都看傻掉了,其腦洞之大,我可以把一輛擎天柱開過去。而許多年以後,納斯達克也有這麼一家公司,通過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時下最燃的「區塊鏈」,使股價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從6.5美元猛漲到最高時的24美元,市值將近2億美元。是乃最近在風口浪尖的Riot Blockchain (中譯名為「暴亂?區塊鏈」)公司。
(數據來源:ycharts.com,取於2017年11月26日)
而這家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城堡石市的公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戲精。
▌1。 九命貓
Riot Blockchain 公司最為強大的管理基因,就是從其發展歷史上可以看出高管們達成了一種共識——公司名字乃是核心競爭力。所以這司更名如更衣,一旦經營萎靡不振氣若遊絲,公司就趕緊改弦易張、更名續命。當然「換名字」這個動作本身也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管理層常謂之曰「策略性品牌重塑」(strategic rebranding)。
貓有九命,全靠改名,一切都要說回到許多年以前。
Riot Blockchain 的前前前世叫AspenBio Pharma,是一家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名不見經傳的小藥廠。Aspen是科羅拉多的一個地名,Bio是指生物製藥,可見其原件不足的創始人一開始取名之隨便。而於2003年上市的AspenBio,主營研究並生產用於診斷測試的純化蛋白,比如診斷闌尾炎的血檢。但2010年AspenBio的血檢系統AppyScore宣告臨床試驗失敗,公司墜入煉獄,1.7億美元的市值滑落至2000萬以下,公司前景一下子就蒼茫了。
危難之際 AspenBio決定改名。公司將重心轉移至另一個血檢產品,並金蟬脫殼地更名為 Venaxis,Vena在拉丁語中指靜脈血管,Axis表示中軸,為了彰顯公司的韌性。於是Venaxis繼續韌性了三年,研發一種叫 APPY1 血檢系統,重新贏回了市場的歡心,市值也逐步回暖。然而事與願違,浴火的Venaxis沒有等來重生,而是在2015年再一次等來了美國食品藥監局(FDA)的一張好人卡,APPY1系統慘做分母又一次未能獲批,而 Venaxis的股價從15美元以上斷崖式地跌入4美元以下。
危難之際 Venaxis決定改名。在一些未遂的資產求購的嘗試與挫折之後,當時同在科羅拉多的一家非上市公司BiOptix Diagnostics映入了Venaxis 的眼帘。BiOptix公司主營開發一種「基於增強型表面等離子共振(SPR)技術來檢測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技術。這個點子看起來腦洞十分大,於是 Venaxis通過股權置換協議收購了BiOptix 98%的股份,並一舉將名字改為 BiOptix。如同對於大多數併購交易一樣,市場是不買帳的,收購消息一出Venaxis股價墜入3元區間,公司市值僅剩下慘澹的1200萬美元。
▌2。 血洗高層、逃離生科、十面埋伏
命運多舛的 BiOptix(天吶他媽都不知道他叫啥了)在2017年1月又經歷了一次代理權大戰(proxy fight)。公司大股東Barry Honig試圖以召開股東特別大會的方法將三名董事(其中有一名董事還是科羅拉多州的前副州長)趕出董事會;自知寡不敵眾,這些董事選擇主動辭職,而替補上來的董事中就有Honig支持的、並最終當上Riot Blockchain CEO的 John ORourke,他也是投資公司 ATG Capital 的管理人( managing member)。這些徹底顛覆公司原管理結構的野蠻人們,統統來自於地處東南邊陲、距離科羅拉多千裡之遙的佛羅裡達州,一曲現實版的冰與火之歌。
截止今年8月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BiOptix從未提過「區塊鏈」半個字。彼時她仍然是一個半死不活、血流不止、半年虧損566萬美元的生物製藥公司。其主業已經凋零到僅僅剩下一些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特許授權的獸醫產品,而之前令人神往的「增強型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也被完全棄坑,終成了一個太監帖。
據公司季報10Q 顯示,在2017年1月的代理權大戰之後,公司高層制定了一場「出生科計」,打算徹底告別生物科技這個令人傷心的行業,並進行了大面積裁員,高層徹底換血。截止2017年6月30日,BiOptix公司帳面上現金為1193萬美元,營運資本(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為1114萬美元,股東權益(shareholders equity)為1101萬美元,累積虧損(accumulated deficit )為1.16億美元。季報也坦誠公司日常經營完全靠股權融資,宛若賣血度日。
2017年3月10日公司發行了價值225萬美元的「證券單元」,每個單包括一股普通股股票以及一個三年到期的行權價格為3.5美元的股票權證(warrants),也就是香港市場上讓投機客醉生夢死的「窩輪」。這個「輪子」的行權價在8月進一步被修改到了3美元。3月15日公司繼續發行了價值475萬美元的可轉債和三年窩輪,後來同樣行權價修改至3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於一級市場定向增發的「證券單元」註冊價格為2.5美元,其可轉債與普通股的轉換價格也是2.5美元,而此時公司的股票仍然長期在3美元上方。
新增發的股票,加上如果所有的可轉債和股票權證都被執行,公司股本將會新增530萬股,而截至截止2017年6月30日該公司總股本(shares outstanding)也就在500萬股左右。參與本次定向增發的包括大約十幾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而其中領投的投資人(lead investor)是誰 —— 不問也知道,自然就是前文提到轟走舊勢力的Barry Ho-nig 。這些動作均於2017年8月被股東特別大會表決通過。
▌3。 All in 區塊鏈
萬事俱備,雨露均沾,就待改名。在2017年1月之前,BiOptix是一個窮途末路看不到半點希望的公司;2017年1月Barry Honig大肆建倉BiOptix並野蠻人進城血洗了原管理層,就當市場大眾以為這公司已是一灘爛泥之際,公司又故技重施改名了。無論是公司季報還是增發時的招股說明書都說得很清楚,現在公司唯一的目標就是「最大化股東價值」( maximizing value for our stockholders),沒有「社會責任」、「救死扶傷」、「利國利民」這些虛情假意,言下之意,這家公司的企業使命說明書就已經只剩下四個字:炒高股價。
(來源:Q3季報。明確表示尋找最大化股東價值的任何可行方案,對於股東而言,RIOT真是良心好公司)
炒高股價自然就要找最大的風口。什麼地方風最大?——比特幣,區塊鏈。所以這次不再是「策略性品牌重塑」,而是最徹底最暴戾的「策略重塑」,品牌也不要了,行業也不要了,為了「最大化股東價值」,為了追逐區塊鏈每一片金光四溢的破碎浪花,BiOptix 直接改名為Riot Blockchain(暴亂·區塊鏈公司)。比起作為一個公司名,這看起來更像是一部科幻動作片的名字,讓人酥麻、令人沉醉。
這讓我想起,當網際網路泡沫最膨脹的時候,你猜當時的公司怎麼樣能最快地拉升公司市值——在公司的名字後面加上。com。
於是作為納斯達克裡的比特幣先驅 ,Riot Blockchain公司就在十一月突兀地空降在了納指一堆生物醫藥、信息技術公司中間。當然,出場亮相的第一把火得燒得漂亮,在實現哪怕一分錢盈利之前,為了讓投資者一起為夢想窒息,公司肯定先要祭出海內存知己、天涯共此招的PPT大法,搞一場讓人窒息的投資者報告會。在PPT裡,公司將自己包裝成「納斯達克裡僅有的(PPT中」僅有的「加下劃線)純玩區塊鏈科技的先行者」,主要專心於比特幣與以太幣項目的投資。
(來源:RIOT投資者報告)
我看了 Riot Blockchain 投資者報告,全程樂視產品發布會的既視感。語言組織慷慨激昂、選詞用句空洞、強行拉高逼格。比如談到投資策略,報告稱「我們將發掘獨特的市場去中心化項目」,「尋找區塊鏈生態系統的敞口」,云云。說白了就是找到沾區塊鏈概念的一些項目,發揚風投的熱情,把公司帳上本來就不多的1000萬美元現金撒入這個眼下全世界最猛烈的風口。
(來源:Riot Blockchain 2017年Q3季報)
上圖是Riot Blockchain截止2017年9月30日、如處子般純白無染的資產負債表裡的資產項目,這大概也是我見過最清爽明了的上市公司報表,宛如商學院會計101課裡的例題。資產中大頭是1300萬美元現金,以及在Coinsquare這個項目上的300萬美元「戰略性投資」(Coinsquare 12%股權),剩下的就是50萬前世BiOptix如遺物一般的專利和40萬不值錢的商譽。
根據公司的8-K報表,如果考慮到9月30日之後Riot Blockchain的其他一些「戰略性投資」舉動,我們還應該加上一家叫做TESS的區塊鏈概念公司52%的股權,以32萬美元和75000股股權置換為對價;還應該加上一筆規模更小的對一家叫Verady的「去中心化」概念公司的股權投資;外再加上一些Riot Blockchain自己「挖礦」「挖幣」項目(據說訂購了1200臺挖礦機)——而這些就是目前「納斯達克裡僅有的純玩區塊鏈科技的先行者」的全部區塊鏈布局了。
這哥們是拿著散戶級別的資金量在布一個要顛覆世界的生態大局。
▌4。 吃的就是你的動物精神
Coinsquare是一個虛擬貨幣的交易平臺(或稱其為「交易所」),雖然號稱加拿大第二大虛擬貨幣交易所,但一天也就交易500枚比特幣,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Bitfinex 比特幣日交易量可達10萬枚。根據coinmarketcap.com提供的數據,Coinsquare的比特幣日交易量排名在全球70名開外。 而另一筆「重磅」投資布局,TESS提供「為電信運營商提供基於區塊鏈的託管服務」(有沒有「基於增強型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來檢測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既視感?),目前公司一共七個員工。
(數據來源:bitcoinity.org,取於2017年11月27日)
順便說一句,Riot Blockchain投資的公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網站域名都以。io結尾,給人一種很炫酷很極客很有逼格的感覺。Io 原意是「英屬印度洋地區頂級域名」,聽說在搞尖端IT的公司裡特別風行,不知道在。com泡沫破滅的幾十年後,會不會迎來一波新的。io泡沫。
當然PPT裡是不會告訴你以上這些信息的。PPT裡把Coinsquare吹得如同是下一個紐交所,把TESS的支付系統吹得如同是下一代支付模型,全然不顧這些公司目前火苗一般的體量。畢竟「最大化股東價值」更要緊,畢竟找人來為夢想窒息更要緊,很多東西顧不得講得那麼清楚,沾一點區塊鏈的裙邊就投唄,反正虧也虧不到哪去,最多虧32萬美金。這家公司賺錢沒啥思路,但虧錢經驗足啊,輕車熟路。
事實證明,本次改名一筆萬金,這份PPT字字璣珠,「股東價值」得到升華,Riot Blockchain的股價至少翻了四番,市值直逼二億美元。
這就是讓二級市場的投機者們動物精神意氣風發的暴亂·區塊鏈公司的真相。區塊鏈技術或許真的會是貨幣的未來,正如當年也沒有太多人質疑網際網路是未來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新興行業不會產生泡沫,不代表投資者不會被這條食物鏈所吞噬。當年網際網路泡沫的破碎帶來的是一代人財富的大潰退,而這次區塊鏈所必將引發的泡沫又會走向何方,無人能知。有人說區塊鏈不一樣,它不是鬱金香,也不是刀亢母,它很獨特——反正這次不一樣。
但正如鄧普頓爵士所言:投資時最危險的五個字就是——這次不同了。但是本文無意於討論區塊鏈技術有無革命性價值,在弄清區塊鏈的真實價值之前,其實我們更應該提防一些故意站在區塊鏈風口的大忽悠,他們並不以區塊鏈的興衰為己任,他們僅僅以你我的動物精神為食。很多人說網際網路泡沫或許是個偽命題,因為將時間再拉長二十年,亞馬遜不是新高了嗎,Priceline不是新高了嗎,Netflix不是新高了嗎,2000年或許只是一次比較劇烈的調整,網際網路長期牛市木有斷。
但亞馬遜們其實僅是少數派,泡沫中大多數刀亢母都是一些坑爹坑母的貨色——就像當年的pets.com一樣,一年60萬的營收卻燒著1200萬的廣告費,不到一年時間就能把自己活活燒死。刀亢母泡沫的倖存者是如此地少,以至於你很難把兩個牛市串成一起來看——而當時那些所謂的網際網路大佬們,和那些靠給公司名字加上。com 而送其股價上風口浪尖的「暴亂者」們,他們如今又安在哉?
(責任編輯:D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