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中石頭的畫法
花鳥畫中所布置石頭是以特寫的手法呈現在畫面中的,其不過與山水畫中的石頭略有不同,因兩者在畫面中所處地位不同。但兩者用筆用墨的道理則完全一樣,即同樣注意「石分三面」,取勢得氣,要注意所畫石頭與花、鳥等內容在筆墨上取得協調和聯繫,使兩者相得益彰。所謂「石分三面」,即注意凹凸、明暗、陰暗的互補互滲。若能取形的勢,則「氣」也隨勢而生,一言以蔽之,曰「活」。
畫石頭用筆尤為重要,用筆應有提按頓挫,以表現石頭輪廓凹凸不平;另外,必須注意畫面中的虛實、濃淡、粗細、輕重、快慢等關係,如左邊勾濃墨則右必為淡墨。無論是花鳥畫還是山水畫,其所補之石皆合乎此理。
石之造型切不可太過乖巧,太過規矩,乖巧則輕薄惡俗,規矩則平滑板滯,須「醜」中有美,「怪」中有凡,「皴」中有厚,「透」中有靈,知此方可為畫石之高手。
圖為太湖石,俗稱假山石,形態變化不一,多孔。畫此類石頭要注意「瘦、漏、透」,先設想好其大體形狀,然後連勾帶皴,一氣呵成。用筆的特點是以中鋒為主,轉折處略頓即收、挺健有力,少露圭角折筆;蘸墨時不宜過濃,一次用守後再蘸取,如此則筆意連綿,氣韻相通,最後以淡墨烘染暗部。↓↓↓
此亦為太湖石,然畫法略變:中鋒行至轉折處稍轉筆以使線條柔韌、靈動輕快,最後以淡赭石輕染。↓↓↓
太湖石的又一畫法。以中鋒帶側的線條勾石頭的輪廓,同時在暗部以小斧劈皴法厾出,邊勾邊厾,注意石頭的整體效果、大小塊面以及孔洞的安排,然後先染石綠,最後以赭墨色在暗部烘染。↓↓↓
小品一幅。圖中太湖石亦以中鋒帶側鋒的線條連勾帶皴(小斧劈皴法)畫出,最後用淡墨烘染。朱竹後加。↓↓↓
二、畫石的幾種常用皴法
1.斧劈皴法
以大斧劈皴法畫石,切忌先將石頭輪廓全部勾出,而是連皴帶勾,最後罩染顏色。↓↓↓
以水墨大斧劈皴法畫石的底部時,用筆不應太實,畫法與上圖基本相同。↓↓↓
水墨大斧劈皴法石塊參考。↓↓↓
赭墨罩染斧劈皴法石塊參考。↓↓↓
圖中石壁與塊石均先用濃墨以大斧劈皴法畫出,待幹後以淡墨或螺青(花青調淡墨)罩染,有森嚴之氣。↓↓↓
芥子園石譜
在中國的畫壇上,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孕育名家,施惠無涯者,唯有《芥於園畫譜》當之無愧。畫譜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淺顯明了,宜於初學者習用,故問世300餘年來,風行於畫壇,至今不衰。許多成名的藝術家,當初入門,皆得惠於此。稱其為啟蒙之良師,是一點不過分的。
畫石之法,先從淡墨起可改救,漸用濃墨者為上,董源坡腳下多碎石,乃畫建康山勢,先向筆畫邊皴起,然後用淡墨破,其深凹處,著色不離乎此,石著色要重,董源小山石謂之礬頭,山中有雲氣,皴法要滲軟,下有沙地,用淡墨掃屈曲為之,再用淡墨破。
學者必須潛心畢智,先功某一家皴,至所學既成,心手相應,然後可以雜採旁收,自出爐冶,陶鑄諸家,自成一家。後則貴於渾忘,而先實貴於不雜。約略計之:
披麻皴、亂麻皴、芝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雲頭皴、雨點皴、彈渦皴、荷葉皴、礬頭皴、骷髏皴、鬼皮皴、解索皴、亂柴皴、牛毛皴,更有披麻而雜雨點,荷葉而攪斧劈者。至某皴創自某人某人馬牙皴,師法於某,餘已具載於山水分圖之上,茲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