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初步核算,全年GDP(國內生產總值)90.03萬億元,折合算美元大約13.7萬億美元,人均GDP大約9900美元,即將邁入人均萬元俱樂部。除了總量指標倍受關注外,人均指標更能直接體現個體的富裕程度,更能說明數據被後的問題。除了人均GDP還有人均工資、勞動生產率等,那麼全國人均的分母--全國總人口數量14億是怎麼統計的呢?
我國,總人口統計數據的獲取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是全國人口普查。每十年開展一次,在逢0年份進行。我國已經分別於1953、1964、1982、1990、2000、2010年成功開展了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人口普查中,總人口數據是通過對全國所有人口進行逐戶逐人的調查登記,然後逐級匯總,直接得到全國以及省、市、縣、鄉各個層級的總人口數據。
二是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又稱人口小普查。通常在兩次人口普查中間年份(一般為逢5的年份)進行。中國已分別在1987、1995、2005、2015年進行過四次1%人口抽樣調查。在1%人口抽樣調查中,總人口數據是以上一年總人口數據為基礎,通過對全國總人口的1%抽樣調查得到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和遷移流動情況等,推算出全國總人口和各省(區、市)總人口。
三是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除普查年份和1%人口抽樣調查年份外,每年進行一次。在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中,總人口的計算方法與1%人口抽樣調查類似,即總人口數據是以上一年總人口數據為基礎,通過對全國總人口的1%左右的抽樣調查得到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和遷移流動情況等,推算全國總人口各各省(區、市)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