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汽」在漢旺鎮的總部,80%的廠房倒塌或受損。
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地震損失一覽
1000名工人失蹤;
已確定500餘人遇難;
部分廠房和全部圍牆垮塌;
初步估算直接經濟損失50多個億;
間接經濟損失達百億元……
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下稱「東汽」) 綿竹漢旺總部廣場上的大鐘永遠地停在了14時28分。具有象徵意味的是,從這一刻開始,東汽在漢旺的時代也終結了。汶川大地震,東汽在漢旺鎮的80%的廠房倒塌或受損,1000名工人失蹤,初步估算直接經濟損失50多個億。
在那以後的11天內,溫家寶總理(前後兩次)、李克強副總理先後到東汽受災現場視察。在汶川災區,還沒有哪一個企業像東汽這樣被國家領導人如此牽掛。
24日上午,地震後的第12天,東汽在德陽舉行復產動員大會。而在此前,德陽市政府已為東汽特批2000畝土地,作為其建新廠用地。一場劫難後,東汽總部的搬遷已箭在弦上。
與此同時,東汽前董事長、黨委書記陳新有即將走馬上任德陽市市長(已公示)。德陽政界人士稱,陳新有在這一關鍵而又特殊的時刻出任市長,對東汽總部的搬遷是一個利好信號。
受災
「這些損失的核心技術資料如果不搜出,我國汽輪機技術起碼要倒退兩年。」
1000餘名職工失蹤
綿竹龍門山脈的漢旺鎮,離此次大地震的震中汶川直線距離僅有30公裡,東汽總部就建在這裡。
5月12日,成為了東汽人心中永遠的痛,在短短幾分鐘內,東汽漢旺總部就遭受重創。
提起當時的一幕,東汽黨委副書記朱賢濱記憶猶新:「地震時職工們正在正常上班。大家還沒來得及反應,廠房就開始了劇烈震動,瞬間,絕大部分工廠房頂坍塌。」
38歲的朱海英,在東汽黨委組織部工作,一家兩代共10位東汽人。地震後,她跑出辦公大樓時,整個廠區已是滿目瘡痍。特別是東汽中學,倒塌後埋了200多名學生。
朱海英的妹妹朱海雁是東汽技校的老師,地震時在儲運車間工作,倒塌的車間砸斷了她兩條腿,被同事緊急送往醫院。但地震後通訊中斷,朱海英並不知道妹妹的情況。她和父母,以及其他姐妹把德陽所有的醫院找了三遍,就是找不到妹妹。
13日,朱海英和家人聽說綿竹中醫院有幾具屍體,她急忙趕過去看,朱海雁就在其中。「海雁兩腿都不見了,眼睛都睜著的,太慘了。」
「死的人實在太多了,在火葬的時候,我看到很多同事,我知道他們都失去了親人。但很多人火化一完,就去救災現場救人了。」
55歲的後勤保障部部長胥懷君,地震後第一時間趕去德陽軍分區搬救兵,那時他剛結婚13天的女兒被埋在廢墟下。13日凌晨,被埋12小時的女兒獲救,但因傷勢過重,在去往醫院的救護車上,在胥懷君懷裡閉上了雙眼。
後來,朱海英發現,東汽生活小區的5字居民樓、8字居民樓和9字居民樓都倒塌了,文化宮毀了。遇難者中多是老人。因為地震時是上班的時刻,留在家和去文化宮的以老人居多。
另外,朱海英告訴記者,地震後,不少職工有大量現金在家裡沒拿出來。因為當天很多職工商量好次日去綿竹買房,都取了首付款放在家裡。地震後,有些小偷進入危房裡偷東西,她就看到派出所抓過一個小偷。
核心技術資料失而復得
東汽的黨委副書記朱賢濱還告訴記者,東汽中學有一位叫羅曉明的老師感動了很多東汽人,地震時他本來已跑出了教室,但他見教室內還有30多位學生,他又折返回去,用雙手頂住即將垮塌的門框,讓學生從自己的腋下逃離教室。在護送完16位學生後,教學大樓塌了,羅曉明再也沒站起來。
一位東汽的職工對記者說,地震後,大家一見面,就相互問有沒有親人出事,很多人都是滿眼淚水。
地震給東汽帶來的損失難以估量。5月19日,東汽總經理張志英在哀悼儀式上說,據初步統計,地震中約有1000餘名職工失蹤,已確定500餘名東汽的職工、家屬遇難。部分廠房和全部圍牆垮塌,設備、生產物資直接損失50億元,間接損失百億元。
此外,東汽的部分技術資料也在地震中損失,「這些資料如果不搜出,我國汽輪機技術起碼要倒退兩年」,東汽一工程師說。 幸運的是,最近幾天,部分核心資料已被找到。
5月14日,東汽所屬的上市公司「東方電氣」被國資委列為受災最為嚴重的央企之一。
重建
地震後,漢旺滿目瘡痍,德陽市政府已為東汽特批2000畝土地,作為其建新廠用地。東汽總部的搬遷已箭在弦上。
災後第5天恢復正常生產
5月13日下午2時,在地震發生後不到24小時,溫家寶總理就趕到了東汽漢旺總部了解災情。5月23日上午,溫總理再次來到東汽。在10天裡,總理兩次視察同一企業,這是非常罕見的。而在5月21日李克強副總理也來到東汽察看災情。
地震發生後,東汽在德陽廠區迅速恢復生產。5月17日上午,東汽所屬的企業東方電機承擔的三峽右岸4號機轉輪和嶺澳核電等重點產品恢復正常生產。5月19日,東汽德陽分部、風電事業部全面恢復生產,4颱風力發電機組當日組裝完成。
東汽宣傳部劉志前說,東汽之所以能迅速復產,在於東汽的精華尚存,東汽德陽分廠受地震影響不大,無廠房垮塌和人員傷亡,而分廠的產能佔整個東汽產能的三分之一,最核心、最關鍵的設備有一半在德陽,此外,東汽的社會資源也沒有斷。
東汽漢旺時代宣告結束
東汽到目前在綿竹漢旺已有42年的歷史。一家三代東汽人的劉志前熟諳這段歷史,他告訴記者,東汽為1965年由國務院多部委聯合發文組建的部屬企業。在當時「分散,靠山,鑽洞」指導思想下,把廠址選在了龍門山脈的漢旺鎮,並於1966年開始建設。
經過42年的艱苦創業,該廠已成為我國三大發電設備製造廠之一,主要生產火電、核電、風電等各種發電類型所需的汽輪機。現在,全國有超過三成的汽輪機都產自這裡,東汽年產值已連續3年上百億,成了德陽少見的百億元企業。
而昔日山溝裡的漢旺也因東汽的存在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1966年,漢旺還是綿竹一處荒山、河灘,後來設人民公社,後改鄉,接著改鎮,現在是擁有6萬人的副縣級鎮。6萬人中,東汽的職工和家屬就有3萬人。
與此同時,東汽根據計劃經濟時代的「企業辦社會」模式,在漢旺建立了龐大的家屬區。家屬區從幼兒園、中學、技校到醫院、公安分局甚至是有報社、電視臺等一應俱全。裡面的人一輩子不出小區門,也能過得安逸無憂。
但地震後,漢旺改變了很多,原來看不到的山後面的大山,現在能看到了,而東汽的漢旺時代也在滿目瘡痍中宣告結束。
「現在東汽人都知道東汽總部要搬離漢旺了。公司已規劃在德陽徵地2000~3000畝,重建新廠區。」劉志前說。
劉志前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很多職工在德陽、綿竹等地買房,漢旺有好幾個水泥廠、煤礦、磷礦、黃磷礦等,大氣汙染、粉塵汙染嚴重,搬走是大勢所趨。
但是,東汽一位高層告訴記者,這個百億央企真的要搬遷也絕非易事,首先不說龐大的機器設備、廠房等,職工的心情也是很複雜的。「東汽在漢旺42年,在漢旺變為廢墟時離開,東汽人心裡不是滋味。另外,東汽職工還有大量親人魂歸漢旺,感情上也難以割捨。」
最終,東汽做出了一個折中的選擇,部分工廠原地重建,部分工廠外遷。原地重建工廠後,部分工人留下來繼續在此工作,部分工人則要到外地的新工廠上班。但是,重建後東汽的總部已不會在漢旺了。
就在地震後不久,一紙公示發到德陽市各級機關單位,東汽前董事長、黨委書記陳新有即將走馬上任德陽市市長。德陽政界人士稱,陳新有在這一關鍵而又特殊的時刻出任市長,對東汽的整體搬遷是個利好消息。(作者: 柯學東、竇豐昌、何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