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天鵝,拉丁學名(Cygnus buccinator),別名是啞音天鵝,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雁形目、鴨科、雁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Trumpeter Swan ,命名人為Richardson,命名時間是1832年,族是天鵝族。
它是大型遊禽,雄鳥身長145至163釐米,體重1180克;雌鳥139至150釐米,體重1000克。平均翼展為2.03米。雌雄同色,雌鳥體形略小於雄鳥,全身潔白,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沿嘴基有粉紅色喙線。跗蹠、蹼、爪亦為黑色。幼鳥全身灰褐色,頭和頸部較暗,下體、尾和飛羽較淡,嘴黃色。頸修長,超過體長或與身軀等長;嘴基部高而前端緩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圓,尾羽20-24枚;蹼強大,但後趾不具瓣蹼。
此物種在繁殖期喜歡棲息在開闊的、食物豐富的淺水水域中,如富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水塘和流速緩慢的河流,特別是在針葉林帶,最喜樺樹林帶和無林的高原湖泊與水塘,冬季則主要棲息在多草的大型湖泊、水庫、水塘、河流、海灘和開闊的農田地帶。
該物種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別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動,有時也多至數十至數百隻的大群棲息在一起。遷徙時常成6-20多隻的小群或家族群遷飛。飛行高度較高,隊列整齊,常成「一」字形、「人」字形和「V」字形。遷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地區進行,沿途不斷停息和覓食,因此遷徙持續時間較長。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莖、種子和根莖為食,如蓮藕、胡頹子和水草。嘴的掘食能力很強,甚至能挖掘埋藏於淤泥下0.5米處的食物。冬季有時也到農田覓食穀物和幼苗。除植物性食物外,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如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主要在早晨和黃昏覓食。覓食地和棲息地常常在一起或相距不遠。如無幹擾,通常不換地方,棲息地較為固定。
該物種分布於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冬季進入阿拉斯加南岸,卑詩省和美國北部地區越冬,也有一些留鳥常住在美國西北部的幾個州,大多來自放歸自然的鳥群。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