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就是這個位置↓↓↓
▲ 馮·卡門撞擊坑在月球上的位置
(圖片來源:NASA)
▲ 從月球極區看馮卡門坑
(圖片來源:NASA)
10時15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
▲ 嫦娥四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示意圖
落月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了多張著陸區域影像圖。↓↓↓
▲ 此圖片為嫦娥四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 此圖片為嫦娥四號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後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11時40分,嫦娥四號著陸器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拍攝的圖片,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 此圖片為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
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降落過程。↓↓↓
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為古老,馮·卡門撞擊坑的物質成分和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 月球只有一面對著地球(NASA的深空天氣探測衛星在150萬千米外日地拉格朗日點「定點」觀察而來的月球掠過地球)
月球背面也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屏蔽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幹擾,在此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為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提供可能,也將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
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從「天眼」探秘到載人航天,探索浩瀚宇宙,是中華兒女不懈追求的偉大夢想。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轉載請註明科普中國
支持我們請評論點讚☟☟☟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
中國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平臺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