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婧藍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雲州區考察時,鼓勵當地讓黃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草」。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柞水考察時,點讚「小木耳,大產業」。從黃精、馬鈴薯,到黃花、木耳,總書記關注的「小產品」,蘊含著脫貧攻堅的「大方略」:發展產業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從地方實際出發,對接市場需求,小產品也能做成大產業,為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開掘幸福源泉。
生活更富裕、教育更普惠、看病更方便、出行更便捷、生態更文明……這些不是掛在嘴上的脫貧,而是群眾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得到的幸福。要做好脫貧攻堅的工作,尤其需要在群眾的「獲得感」上下功夫,讓貧困群眾不僅僅能夠過上好日子,更要通過產業扶貧的方式掘開幸福源泉,讓美滋滋的好生活常伴群眾左右。這就需要在精準上做足文章,要摸底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市場對接精準,才能實現扶貧成效精準。
因「地」制宜,找出擺脫貧困的有效路子。要解決好貧困群眾的實際難題,既需要摸清導致貧困的原因,更需要摸準需要脫貧的對象,只有「底子清」,才能算好「脫貧帳」。扶貧幹部要深入到基層去考察,既要走到田間地頭去,也要走到貧困群眾的家中去,要深入地挖掘潛在的資源,挖掘貧困群眾面臨的實際難題,才能對當地的實際情況有更全面的掌握,對擺脫貧困有初步的預判,找出擺脫貧困的有效路子。
因「市」制宜,實現扶貧產業和市場供需平衡。發展產業能從根本上斬斷窮根,產業脫貧需要考慮到兩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貧困群眾通過什麼樣的產業去脫貧。要發展產業不能「照葫蘆畫瓢」,看到別人發展什麼產業,也「一窩蜂」地發展什麼產業,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戶制宜,才能把產業找準。另一方面,市場的需求決定發展什麼樣的產業。發展產業最終是要通過市場的轉換產生經濟價值,從而實現貧困群眾的脫貧。產業對接市場需求,才能讓「小產品」做成「大產業」。
因「時」制宜,「線上+線下」模式拓展銷售渠道。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產品要流向千家萬戶,在銷售上也需要創新。銷售是讓產業扶貧從田野走向市場的重要一環,既需要藉助直播帶貨、網絡平臺、明星大v的影響力,更大程度地進行產品的推廣,讓產品能夠與消費者更精準地對接,也需要做好線下的物流運輸、產品質量檢驗、售後服務等。在線上「奪人眼球」,在線下「得人心」,才能形成產業扶貧產、供、銷的良序循環,為產業扶貧不斷前行輸入持續動力。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存在千差萬別的現象,要提升精準脫貧的成效,尤其需要實事求是發展產業,做好基本公共保障,通過下一代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讓幸福活水滋養民心。(婧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