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評選」專家評審第二次會議在廣東科學館舉行。廣東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煥泉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等評委專家出席會議並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審,最終產生「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名單。
會議推選活動評委會主任劉人懷院士擔任評委專家組組長,主持專家評審會議。專家們結合網絡投票情況,從感召力、影響力、創造力和執行力等方面綜合考慮35位初選入圍者在開展科學傳播工作上所做的貢獻和取得的成效,經過充分討論、民主協商並達成一致意見,最終產生「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
這十位當選者都是活躍在科普領域的精英人士,兼具較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他們當中,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有基層的小學教師;既有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也有基層一線的科技推廣人員;既有數十年如一日在科普領域辛勤耕耘的科普老將,也有跨界開拓的科普新銳。
評委會主任劉人懷建議,活動組織委員會要認真整理「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的先進事跡,做好多種形式傳播,傳遞廣東科普正能量。
評委會主任劉人懷
騰訊•大粵網助理總經理張賓認為,獲選達人在科學傳播上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希望以後為他們創造更多機會,通過交流會、分享會等形式,將科普經驗傳播出去,讓更多熱愛科普的人成為懂傳播、擅傳播的科學傳播達人。
「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評選活動由廣東省科協聯合騰訊•大粵網舉辦,自11月啟動以來,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海選階段,共有71名選手通過評審工作組織委員會的審查,成功進入初選;在專家評審第一次會議上,由於選手實力相近、競爭激烈、專家評分差距小的原因,最終入圍35名達人候選人;複選階段加入了網絡投票環節,截至12月25日零點,活動吸引了超過21萬人參與投票,公眾對科學傳播的熱情空前高漲。
即日起,省科協在官網及微信公眾號「廣東科普」(id:guangdongkepu)將正式公示當選的「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1月份,省科協和騰訊•大粵網將聯合對十位科學傳播達人進行表彰,並打造首場全網推送的科普直播秀,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對科學知識、科學精神進行創新演繹,實現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在全社會掀起一股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
掃碼關注「廣東科普」,獲取活動最新信息!
附:「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萬 川 江門市蓬江區農林雙朗小學
閆靈麟 佛山市南海區鹽步職業技術學校
吳新榮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
張 力 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
張景中 廣州大學
陳慶標 汕尾市科學技術諮詢服務中心
陳國光 廣東計量協會
陳能場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秦兆年 華南師範大學
曾意榮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附:2017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事跡(按姓氏筆畫排序)
萬川
全國創新名師、廣東省十佳優秀科技教師、蓬江區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廣東省骨幹教師、主持省市區各級課題6項、發表正規刊物論文7篇、個人獲獎90餘項、指導學生獲獎近400項。
近年來通過舉辦各項科普教學活動,在校內創建不同科普體驗角,讓數萬人次近距離的接觸科普知識。還以網絡自媒體為載體,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自身投身於科學普及工作外,還建立起了自己的科普團隊,帶領大家一起做科普!
閆靈麟
佛山南海區鹽步職業技術學校,高級教師、副校長。12年來積極圍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科普工作主線,注重實效,不斷創新工作思路。
近年來,通過開展以上各種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科技競賽活動,輔導作品,累計獲獎233項,其中國家以上獎項32項。並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創建科普志願者團隊,5年來,吸引了7000人參與到科普志願者隊伍來。連續8年佛山市南海區科學技術協會、佛山市南海區教育局、佛山市南海區知識產權局頒發「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科技教師」;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評為「全省優秀科技輔導員」。
吳新榮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近年來建立藥品安全合作聯盟(PSM)廣東省志願者工作總站。PSM是一個向民眾進行安全用藥科普宣傳的非盈利機構,她作為廣東省工作總站的站長,管理和積極推動組織運營。
除推動廣東省的藥品安全宣教工作外,作為解放軍廣州總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她還積極推動本科室的合理用藥宣教工作。在她的部署下,廣東省在藥品安全宣教方面較之前有了顯著的增長。據統計,僅2016、2017年,廣東省完成各種宣教、義診兩百餘場。
由於看到了微媒體巨大的影響力,從2017年起,吳新榮主任在線下宣傳活動已經穩步推進的形勢下,著力推動線上宣教,讓受益面進一步擴大。截止10月底,2017年廣東省有148篇科普文章先後被PSM藥盾公益頭條號(今日頭條)、PSM網站刊登,有97篇在中國PSM微信公眾號上轉載,有14篇被中國家庭報轉載,不少科普文章一篇就有四五萬人次的閱讀量。
張力
張力博士是一位有影響力的苔蘚植物研究專家。鑑於苔蘚植物的科普在中國極為薄弱,張力博士帶領的團隊用近十年的努力,開展了包括舉辦展覽、出版科普著作、自然學校授課、公眾講座、傳統紙媒和新媒體等多種方式,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獲得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同和讚譽。
作為主要的策劃和組織者,舉辦了3次與苔蘚植物相關的公眾科普展覽,這些展覽是國內從未有過的,開啟了國內苔蘚植物科普展覽的先河。在2017年7月深圳召開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期間,結合藝術表現手法,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了《苔蘚之美》展覽,吸引了約3000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公眾參觀,受到廣泛好評。還以創新的方式編寫了科普讀物數10本,也收穫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
張景中
張景中院士熱心於科普教育,經常走進中小學開展科普講座,樂於和師生們分享數學教與學的心得體會,與學生們分享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廣大學子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僅在廣州地區,張景中每年開展科普講座不下50場。他還熱衷於科普創作,他一貫主張把數學變容易一些,主張學好數學的關鍵是學會思考,是國內知名的科普作家。他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和通俗讀物,受到了廣大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小學生的歡迎,僅《院士數學講座專輯》累計銷量超過百萬冊。
張景中1990年被評為建國以來有突出貢獻的科普作家、1997年他獲得中國十大科普金獎作者稱號、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席、2008年被廣東省科普作家協會評為「資深科普作家」。
張景中的科普作品至今仍有很強的生命力,仍在數學科普創作中處於領先地位,其中部分科普著作更是走向了世界。
陳慶標
陳慶標是汕尾市農村黨員幹部實用技術講師團成員、助理農藝師、農村科普志願者。10年來,他一直從事科技諮詢服務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科普人生,為實現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0多年來,陳慶標一直孜孜不倦地學習鑽研農業科學知識,撰寫大量農業科普論文。同時,他還熱心科普,長期以來,陳慶標積極參加科普活動,並自籌資金編印發放《農村科普》、《科技諮詢》簡報和科普宣傳資料近10 萬份。
在各項技術培訓活動中,他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專心備課、編寫教材、耐心傳授、現場指導。他切合當地實際,通俗易懂,實用性強的講解風格,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當地農民稱其為名副其實的農業技術本土專家。
在長期的農村科普工作實踐中,陳慶標還不斷摸索、研究和推廣新技術的應用。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他多次榮獲汕尾市和陸豐市的先進科技 工作者和科普工作先進個人,2011年2月被汕尾市科協授予「全市農村科普工作先進 個人」榮譽稱號,2011年6月被中國科協和財政部授予「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稱號。
陳國光
廣東計量協會會長,從2016年5月1日開始至今,每個月在個人微信公眾號舉辦「答題闖關」計量知識競賽。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突破8萬人,分布於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含香港、澳門、臺灣)、355個地市和一個境外地區。這個活動還獲得了2016年廣東省社會組織總會「服務社會」十大優秀項目稱號。
2017年5月開展「計量進校園」、「計量進社區」科普活動。為進一步宣傳計量,擴大學生群體對計量專業的了解和認識,促進校園計量科普,廣東計量協會聯合華南理工大學,成立華南理工大學計量科普協會。通過科普協會積極開展計量宣傳、科普活動,為普及校園計量貢獻力量。
陳能場
陳能場自2000年從日本博士畢業回到廣州後,在中國科學報、農民日報、東方早報、中國經濟報告雜誌等媒體圍繞解析土壤汙染-糧食安全-人體健康關係,發表科普文章100餘篇。
陳能場研究員還創建了經中國科協(中國土壤學會)批准的「土壤環境科學傳播專家團隊」,依託微信公眾號《土壤觀察》、新浪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推送近1000 篇專業文章和科普,合計粉絲4 萬6 千多,已經成為國內具有專業影響力的土壤科學垂直傳播社群。
陳能場研究員還應邀通過在國內有影響力的「造就」、「一席」、「TED」、「拙見」等平臺製作科普視頻6個,點擊率近百萬人次,用創新的手段向目標受眾傳播土壤科學知識。他還舉辦各種科普演講百餘場,聽眾過萬人次。
積極開展科普創作:親自創作「土壤重金屬汙染、食物鏈和糧食安全以及人體謎康」 科普掛件30 幅,編撰中的科普書籍有《生態農業技術及實踐》、《八卦生活:從土壤到餐桌》、《舌尖上的重金屬》等、論文專輯《中國食品安全的政策與案例研究》,即將出版。
秦兆年
現年83歲,活到老,學到老,奉獻科學傳播40年。從教60年來,堅持學習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早在1979年4月25日中央電視臺就報導秦兆年的科教新技術;1983年編寫的《幻燈投影教學及軟體設計製作》就榮獲河北省優秀科普作品獎。1986年按特殊人才引進轉業到華南師範大學(副廳級,副教授),任電教系副主任兼省電教協會秘書長。
1995年退休至今20多年,有7項科普成果獲得國家專利,並將住處三房兩廳和樓下儲物間,建成傳遞正能量的「科教育人」工作室,免費對外開放。
20年裡共組織45個老中青三結合的大學生課外科研創新小組和志願者服務隊,先後10次赴西部地區、150多次赴革命老區、粵東西北貧困地區進行科教幫扶,總計宣講科普、培訓、展示達1500多場次,聽眾達10萬餘人,並捐贈教材、器材3萬多件套。創新編制一批有中國特色的「網際網路+」全媒體科普教材器材。最近研發觸控一體機和真實世界+虛擬世界+數位化信息(VR+AR+MR)的科教應用上又有新進展。
秦兆年任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聯合會科普報告團團長,20年來,帶領老中青志願者服務隊獲得全國老有所為先進集體獎等23個獎項。
曾意榮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關節骨科副主任。
作為醫師的曾意榮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開通微信公眾號「骨關節病家園」,目前已擁有用戶12367人次。每日定時推送1-2篇科普文章,累計推送947條科普文章。
除此之外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到廣東省偏遠地區(湛江、汕頭、雲浮等)開展義診活動;到廣州市社區街道衛生所開展義診及骨關節疾病知識科普宣講。還在「好大夫網站」開展疾病科普宣傳,累計瀏覽量達500萬人次,親自答覆3000多人次。2017年榮獲「羊城好醫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