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河系中,比太陽還小的恆星佔90%,比太陽體積質量大的恆星也有很多,但恆星質量不能無限大,據科學觀測,恆星質量最大可達到265個太陽。最小的恆星半徑只有木星的84%,質量只有木星的85倍,不到太陽質量的8%。
R136a1恆星是大麥哲倫星系蜘蛛星雲中的一顆偽沃爾夫拉葉星,據推測質量是太陽的265倍左右,是目前科學觀測到的質量最大的恆星。但由於相距較遠,恆星質量的測定需要通過輻射能量換算,還要經過修正,得到的數字並不一定十分準確,但至今按照這樣的方法,從未找到過質量更大的恆星了。科學家也據此認為,恆星存在質量上限。
恆星質量越大,引力越大,物質間的核聚變反應更加劇烈,質量損失也就越快,再者聚變反應到恆星所能達到的Fe聚變也越快,然後恆星就到了盡頭,引力不穩定,超新星爆發,爆發時釋放的能量又能促進鐵聚變,形成更重的各種元素。恆星越大相對也越不穩定。
科學家們推測,在宇宙早期或許曾存在質量能達到10000個太陽的第一代恆星,它們僅由氫和氦氣體雲形成,計算機模擬顯示它們可以達到很高的質量。但實際上在宇宙中並沒有觀測到這樣的恆星存在,因為它們存在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百萬年,需要通過遙遠的伽馬射線暴源頭來尋找它們曾存在的證據,目前的觀測設備都難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