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閱讀需要:3分鐘】
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失利
中國宣布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昨晚發射升空成功後不久就又宣告失敗。這款研製10年的重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第2次發射失敗,11月能否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上太空,面臨變數。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於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失敗,所載通訊觀測衛星的命運未卜。目前僅知火箭發射異常,故障原因仍在調查。
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昨晚間7時23分從海南省「中國文昌航天(航太)發射場」升空,與工程團隊鎖定的發射時間吻合,一掃2016年11月長徵五號遙一火箭因技術問題延後2個多小時發射的陰影。
但新華社晚間8時6分發布快訊指出,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報導說,相關單位後續將組織專家調查分析故障原因。
此外,原定發射任務後舉行的中外記者會也臨時取消。
報導說,海南文昌市前幾天都是晴時多雲偶陣雨。但今天天公作美,上午出大太陽,下午雖轉多雲,但整天都未降雨,應為這次發射任務提供良好天候條件。
晚間7時19分日落後,文昌發射場進入火箭升空倒數計時;7時23分,火箭準時點火升空,橘紅色火光頓時照亮天際。即使在3公裡外觀看,仍能感受到發動機燃燒將火箭推離地表伴隨的巨大聲響和震撼力。
由於文昌晚間雲層較厚,長徵五號遙二火箭升空後約1分鐘,在地面用肉眼就只能看見一團火光。按原定計劃,火箭升空後約30分鐘,運載的實踐十八號通訊衛星應脫離火箭,進入預定軌道。
長徵五號火箭2016年11月首次發射成功,但那次發射因技術問題多次延後升空,最後在發射窗口後段發射完成。
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本次任務內容
中國航太單位原本計劃,長徵五號系列火箭2次試驗發射成功後,這款中國新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工作便可告一段落,之後轉為應用發射。預定11月載送嫦娥五號升空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
據官方報告,長徵五號系列火箭採用無毒、無汙染的液氫或煤油和液氧推進劑,到達近地軌道的最大有效載荷能力為25噸,到達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最大有效載荷能力則是14噸,是中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運載的實踐十八號衛星,起飛重量達7噸,並應用量子通訊等系統,原定對中國新一代通訊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關鍵技術進行在軌試驗及驗證。但發射任務失敗後,這顆衛星的命運未卜。
新華社約40分鐘後報導,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官方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據悉2016年的首飛和2017年7月2日的第二次發射,都關乎為2017年下半年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任務提供技術支持。
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研發時曾燒成廢鐵
該火箭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複雜、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有「胖五」綽號。
在它首飛時,中國中央電視臺曾披露,發射任務過程驚險,助推器和及氫氧引擎曾發生故障,致發射時間延遲3個小時。
該火箭副總設計師王維彬當時表示,他雖從事航天工作近30年,一直負責研製氫氧引擎,但本身從未參加發射任務,長徵五號發射任務是他的「處女作」。
長徵五號研發團隊先後試驗114次,經歷各種失敗。
王維彬表示,「胖五」曾於2012年底的一次試驗曾發生強烈爆炸,「金屬在強氧化環境下,本身就是燃料,所以幾秒鐘就把發動機燒成了一堆廢鐵。」後來,團隊找到故障成因,把氫氧發動機的可靠性提高到0.9898。
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對此很期待。他至今還記得一件事,1978年,美國向中國贈送了一份禮物,就是美國阿波羅號從月球上取回來的樣品,當時,他們送給中國的月球樣品僅有1克重。如今令他感慨的是,今年年底中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火箭和探測器,從月球上「拿到」將近兩公斤重的樣品。
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任務是上月取樣返回
承擔這一任務的就是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即長徵五號的第三發火箭,以及嫦娥五號探測器。楊虎軍說,長徵五號火箭在完成「遙二」任務之後,緊接著將要執行探月三期工程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任務即「遙三」任務,兩次發射時間間隔不足5個月。
因此,「遙三」任務採用的射前多軌道裝訂和選擇技術,需要在「遙二」任務上提前進行驗證。楊虎軍說,技術人員在「遙二」火箭標準軌道適當位置加上特徵偏差量,給出不同的飛行諸元,用於地面測控控軟體及指揮調度流程驗證,及「遙二」飛行諸元選擇。
事實上,這次發射還有一個背景,即前不久一次引發輿論廣泛關注的「發射失利」——
6月19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發射過程中火箭三級工作異常,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航天人對此卻不諱言。在這次發射前的媒體見面會上,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主動談及此事:目前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發射故障調查已經查明原因,並完成舉一反三工作。據他透露,「長徵五號遙二火箭已完成上述故障的剝離,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如今長徵五號第二次飛行,是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在上一次發射失利半個月之內,按計劃實施的第一次發射。趙堅說,這也是中國航天實力和自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