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平均半徑達6371千米左右,表面積有5.1億平方公裡之廣,沿赤道一圈要走約40076公裡的路程;地球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又有數不清的山川、河流和建築;地球上生活著包括人類在內的上百萬種生物,我們很有可能窮極一生都無法走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如此看來,我們所在的這個大家園地球確實挺大的。
然而,地球的大只是以人類的視角來定義的。如果將地球放到宇宙當中,從宇宙的視角來看,地球還是那麼大嗎?我們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的直徑約為1392000千米,體積大概是地球的130萬倍,就連同為行星的木星都有1300個地球那麼大。
再往大說,銀河系的直徑長達8萬光年,擁有1000到4000億顆像太陽那樣的恆星。而這,在可觀測宇宙930億光年的半徑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注意這還是可觀測宇宙,觀測不到的範圍還有多廣闊無人能知。有數據顯示,可觀測宇宙中至少存在著2000億個星系,行星數量大概是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顆,地球只是其中普通的一顆。
如果只是用一條條「冰冷」的數字來說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可能還不夠直觀。沒關係,「旅行者一號」能讓你親眼目睹地球在太空中的模樣,讓你不禁感嘆宇宙的浩瀚無垠和地球的微不足道。
旅行者一號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研製的一艘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於1977年9月5日發射升空,其任務是飛離太陽系,對太陽系外的星際空間進行探索,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貢獻。果然不失我們所望,在經過近35年漫長的飛行之後,旅行者一號終於在2012年8月25日成功飛出太陽系,並成為第一艘穿越太陽圈進入星際介質的宇宙飛船。
截至到去年(2019年)10月23日,旅行者一號一共走過了211億公裡的路程,至今仍馳騁於茫茫太空之中。據科學家預計,旅行者一號將會在2025年之後徹底跟地球失去聯繫,屆時它也會變成一艘「流浪探測器」漂浮於宇宙中。當然了,它對人類做出的貢獻是不容忽視和忘記的,它為我們拍攝了木星、土星以及其衛星的詳細照片,還有一張拍攝地球的著名照片--「暗淡藍點」,如下圖所示。
「暗淡藍點」這張照片是旅行者一號在發射升空後的第13個年頭(1990年2月14日)拍攝的,當時它正處於飛離太陽系的過程中,飛到離地球64億公裡的位置時,它就回頭給地球拍了一張照片,照片顯示了我們的地球懸浮於太陽系的漆黑背景中。
2月14紀念日,NASA重新發布和修復照片
可以看到,地球在粒狀照片裡只是一個渺小的暗淡藍點,所以該照片也被命名為「暗淡藍點」。在這張照片中,地球的大小僅佔整張照片的0.12像素,連一個像素都沒有。而且,這還是在64億公裡外拍攝的,這個距離在可觀測宇宙930億光年的半徑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也就是說,如果旅行者一號再飛遠一點拍地球,地球在照片上直接就看不見了。
旅行者一號給地球拍攝的這張照片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人生。世界上七十多億人口全部聚集在這麼一粒小點上,我們還在這裡爭名奪利,拼死拼活想要買套房子,就為了更好地在這粒小點上立足,而弄得自己疲憊不堪苦不堪言,細想一下也沒那個必要。對於人生,我們應該看淡一點,順其自然,並且要好好愛護我們這個在宇宙中「毫不起眼」的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