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由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鈾濃縮離心機大型商用示範工程,將在3月20日全面建成。
3月11日,在中核「兩會」代表委員記者見面會上,界面新聞獲悉了上述消息。
中核表示,該示範工程的建成,標誌著國產鈾濃縮離心機實現了升級換代,具備大規模商用條件,技術水平、經濟性進一步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不同於煤炭可以直接燃燒,核電站發電所需的天然鈾必須需要經過鈾開採、純化和轉化,再進行濃縮後,送往核燃料元件製造廠製成核燃料才能利用。這一過程被稱為鈾產品加工服務。
在眾多環節中,鈾濃縮被稱為最為關鍵的一環。鈾主要有兩種同位素,只有鈾235才是真正能進行核反應的核燃料。但鈾235隻佔到天然鈾質量的0.711%,其餘大部分為鈾238。目前普遍採用的壓水堆核電技術,鈾235的濃度要濃縮到3%-5%。
因此,必須通過鈾同位素的分離,來提高鈾同位素混合物中鈾235的含量,也就是鈾濃縮。同位素的分離極為困難,技術要求很高,離心法是目前全球採用最為普遍的方法。
利用離心法實現鈾濃縮,關鍵是離心機的製造。離心機產業化不能實現,即使擁有大量鈾資源,也無法生產出核電站所需的核燃料。因此,鈾濃縮離心機技術是核燃料生產的關鍵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核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
「新一代鈾濃縮離心機的研製和工業化,將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國際鈾濃縮領域的地位和競爭力,也為中國核能發展燃料供應提供重要保障,對提升核電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長表示。
據王黎明介紹,鈾產品加工服務技術難度都很大,全世界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此類技術,具備獨立的行業能力。
中國就是具備此技術和能力的國家之一。因此,今年「兩會」上,王黎明建議稱,要促進中國鈾產品加工服務「走出去」。
王黎明認為,這與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能穩定地提供核燃料,可以大大增加「華龍一號」的競爭力,同時在核電站運行的幾十年間,保持穩定的客戶資源。」 王黎明說。
2001年原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下發的《關於鈾產品進出口問題的批覆》,和國家海關總署發布的《關於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開展天然鈾加工貿易的通知》,同意以軍品加工貿易的方式開展鈾產品加工貿易,具體形式為進口天然鈾,經純化、轉化與濃縮後出口低濃鈾,後續又在此基礎上開展了進口低濃鈾、出口燃料組件的業務模式。
這一階段中,中國發揮了產能優勢,將核燃料產品加工能力銷售到國際市場,對國內核燃料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2014年,國家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的《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將天然鈾和濃縮鈾列為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同時,根據國家相關文件,鈾系列產品增值稅免稅政策於2015年12月31日到期,2016年起鈾系列產品需繳納增值稅。
王黎明稱,上述等因素,致使中國鈾產品加工服務「走出去」無法享受加工貿易的免稅政策,導致中國鈾產品加工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幅削弱。
「特別是日本福島事件以來,國際鈾產品加工市場行情持續低迷,稅負壓力更增加了中國鈾產品加工服務「走出去」的難度。」王黎明表示。
為此,王黎明建議,國家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應將天然鈾及其化合物,濃縮鈾、鈽及其化合物,貧化鈾及其化合物從《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中移除,準許開展相關加工貿易。
此外,他建議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將上述鈾產品的出口退稅納入出口退稅調整清單,以及將核燃料加工服務(轉化、鈾濃縮)單列一個稅則號,並降低相應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