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君簡介】
穎兒 |博物繪畫愛好者
2014年開始關注博物學,進行博物繪畫的創作和推廣
曾為以下博物書籍繪製插畫
▼▼▼
√《呦呦有蒿-屠呦呦與青蒿素》
√《燕園草木補》
√《崀山草木情》
√《滇香四溢》等
2015年11月赴北京大學
參加中國首屆博物學文化論壇做發言
2015年12月赴武漢/北京/上海廣東
進行博物繪畫傳播活動
畫畫是個耗時耗力的過程,一幅風格細膩的畫動輒就要幾十個小時。唯有畫自己喜歡的東西,才能讓漫長的繪畫過程變得無比愉悅。用曾孝濂老師的話說——一定要畫能打動自己的主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要「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草木看多了,偶爾也會被鳥獸吸引,嘗試畫一點玩玩,也別有一番樂趣。
第一次看到藍尾石龍子就驚豔了——閃亮的眼睛,光滑的身體,細密的鱗片,時髦的條紋,炫酷的藍尾,超高的顏值瞬間就令我路轉粉,不畫不快啊!
▲第一次就被驚豔到的藍尾石龍子(圖片來自網絡)
可是我從來沒有親眼觀察過藍尾石龍子,手頭也沒有高清照片,急三火四地央求野生動物攝影達人們,終於搞到幾幅勉強清晰的照片,迫不及待開畫了。
▲手繪過程圖
隔行如隔山。畫動物和畫植物有太多不同。身體結構搞不清楚,反覆比對多幅照片,還是稀裡糊塗模稜兩可,尤其尋找石龍子身體各個部位的鱗片排布規律簡直讓人抓狂,畫不到一半就信心銳減。
▲素描圖
這次堅持完成,就當一次預習,有機會近距離好好觀察再畫幅更好的。(每次畫不下去的時候,我都這麼自我暗示,作用妥妥滴)
▲黃色調上色完成圖
▲藍色調上色完成圖
畫畢,剛傳到朋友圈,好友林捷(微信名字「小丸子」,公眾號「草木有語」)私信告訴我她剛剛在野外看到一隻藍尾石龍子,照片傳過來,隔著手機都能感受到她的興奮勁兒,真是可愛!
▲林捷拍的藍尾石龍子
按理說,畫完應該暫時告一段落了,但是無意間問了度娘有關藍尾石龍子的資料,感覺自己不小心打開了一個神秘的盒子,裡面趴著各種藍色尾巴的石龍子,秒暈!
我現在試試用最通俗的話來解釋一下——
Eumeces elegans ,大陸稱作藍尾石龍子,臺灣稱作麗紋石龍子,爬友們稱作南五線藍尾石龍子(因其背上有五條線)。這種石龍子幼體背部有5條線,尾部藍色,長大之後,「藍尾」和「五線」兩個特徵都會逐漸消失不見,變成黃褐的樣子。藍尾石龍子分布偏南方,國內分布河南、江蘇、浙江、湖北、安徽、四川、雲南、湖南、江西、臺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
但是一定要注意——外貌特徵符合「藍尾石龍子」或者「X線藍尾石龍子」的蜥蜴其實種類繁多。隨便舉幾個例子:
黃紋石龍子(Eumeces capito)俗稱北五線藍尾石龍子
這是最容易和真正的藍尾石龍子混淆的種類,幼體幾乎一模一樣,但是成體有明顯的區別。
四線石龍子(Eumeces quadrilineatus )俗稱四線藍尾石龍子,這是國內唯一一種尾部終生藍色不會消失的石龍子。
中國石龍子(Eumeces chinensis)幼體具有藍尾,背上有3條線,體側有黃色斑點。所以也被稱為「三線藍尾石龍子」,成體三線和藍尾的特徵會逐漸消失。
五線石龍子(Eumeces inexpectatus)分布於美國東南部,幼體和國內的石龍子幾乎一模一樣。
……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閱資料了解一下。
總之,石龍子屬很多種類的幼體都具有藍尾這一特徵,很多背上也具有線,從2到5都有,故以X線藍尾石龍子這樣的名字來稱呼這些石龍子並不科學。石龍子科其他屬,蜥蜴科,板蜥科,美洲蜥蜴科也有尾部藍色的種類。
資料查畢,趕快仔細對照一下自己畫的那隻,再看看林捷拍到那隻,好像似乎可能也許是藍尾石龍子(Eumeces elegans )???
實在也不敢確定。
好糾結。
-END-
如果喜歡,轉發哦
編輯|西遇
重 拾 自 然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微信號: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重拾自然
新浪博客:重拾自然
註:本公眾號由重拾自然工作室運營
重拾自然工作室長期承接以下業務:
野外科學考察,物種鑑定,科研材料採集,戶外拓展活動與博物旅行,家庭園藝,自然、文創課程分享,自然類自媒體運營與主題影展,基礎農產品推廣與自然農業傳承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重拾自然工作室,了解更多活動和產品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歡迎閱讀者在個人網絡媒介進行由原文連結轉發的全文轉載;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連結發出。轉載時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連結,並保留本聲明。超出上述許可的範圍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印刷品等,如需轉載或使用,請先發函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公眾號長期接收自然類原創文章,投稿可發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