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火車?還是挖個洞?什麼發射方式才最適合彈道飛彈?

2020-11-27 騰訊網

作者:雕鴞

要論戰略核威懾力量的核心支柱,洲際彈道飛彈絕對穩佔頭把交椅。洲際彈道飛彈的威力巨大,沒有任何武器能夠與之匹敵,但它在發射之前卻是極度脆弱的。在這種情況下,它的運輸與發射方式就成為了決定其戰場生存性的首要因素。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發射方式,才適合這些「核巨獸」呢?

公路

彈道飛彈武器發展至今已經有大半個世紀的歷史,期間衍生出了許多種飛彈運輸與發射方式,但要說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那肯定是公路機動運輸發射形式。簡單來說,採取這種發射方式的彈道飛彈會安裝在一輛運輸起豎發射車上,能夠直接從車輛上發射而無需安裝到飛彈發射架上,堪稱最便捷、最具性價比的彈道飛彈發射方式。

一旦戰爭爆發,一輛輛飛彈發射車可以迅速離開掩體,通過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迅速機動,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射飛彈升空,從而避免被敵軍偵察設備鎖定而遭到斬首打擊,再加上相對低廉的價格,讓它成為了彈道飛彈運輸發射方式的首要選擇。

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

目前,包括中國的東風-31、俄羅斯的白楊-M和印度的烈火-5飛彈等多款彈道飛彈都採用了該發射方式。可以說,上到洲際彈道飛彈,下到戰術彈道飛彈都可用這種發射方式,可見其通用性好。

不過,這種方法也有局限。首先,這種發射方式的靈活,依靠的是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而一旦戰爭爆發導致高速公路被大量民用車輛堵塞,就可能影響飛彈發射車的部署速度。其次,飛彈發射車的體型和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受到運輸平臺限制的情況下,需要對飛彈的性能和結構做出一些修改和犧牲。

印度的烈火-5

最後,任何機動運輸方式都有可能出現故障,其可靠性仍然不如傳統的固定發射裝置。但綜合考量起來,這一運輸發射方式仍然是最具性價比的。至少,可以節約一大筆修建飛彈發射設施的錢。

固定

從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蘇聯的R-7洲際彈道飛彈升空開始,地面固定發射裝置就一直伴隨著彈道飛彈的技術成長和發展。在彈道飛彈發展的早期,這些固定發射裝置大都是裸露在地面的大型飛彈發射架,且自帶大量的指揮和輔助建築和設施,就像一個小型的太空梭發射場。

R-7飛彈發射

這也直接導致了兩個問題:裸露在地面的彈道飛彈發射場在天上看起來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人發現,在戰爭開始時很容易被敵人斬首打擊,對飛彈的戰場生存性是一個巨大的影響;而第二個問題則更加現實:修一個彈道飛彈發射場實在是太貴了。

R-7彈道飛彈之所以僅僅服役了不到十年,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它的發射場建造成本實在太高了。公開資料顯示,當初每修建一個R-7彈道飛彈的發射場,就要花掉蘇聯5%的國防預算。無奈之下,囊中羞澀的蘇聯自然要選擇更先進、更具性價比的新飛彈來將其替換。

隨著時間的發展,一種替代地面彈道飛彈發射場的辦法出現了,那就是將飛彈發射設施建在地下,用一個厚重的水泥混凝土發射井來容納飛彈,同時在附近修建地下指揮設施。雖然這樣算下來也得花不少錢,但比起修一個地面飛彈發射場來說,還是廉價多了。

除此之外,厚重的裝甲和混凝土還能避免飛彈遭到敵方的斬首打擊,保證己方的核反擊力量,在核戰爭爆發後能夠迅速對敵方實施核反擊。因此,時至今日,美國的民兵-3洲際彈道飛彈仍然在使用地下發射井作為發射方式,而俄羅斯也保留了不少飛彈發射井來讓洲際彈道飛彈執行戰備值班。

在發射井中維護的民兵-2飛彈

可以說,雖然這種方法老套且死板,而且容易被敵方提前偵察發現,但它的高度可靠性和無與倫比的抗打擊能力,足以讓這個老而彌堅的發射機制在新時代保持勃勃生機。

海上

雖然修建彈道飛彈固定發射設施很昂貴,但比起彈道飛彈核潛艇來說,也算不上多昂貴。作為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彈道飛彈發射平臺,彈道飛彈核潛艇可以說是大部分有核國家的海上戰略核威懾的支柱,而那些沒有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國家也在想方設法地在這一領域追趕,可見其重要性。

厚重的彈道飛彈發射井蓋

比起前兩種射方式,核潛艇的隱蔽性是最強的,其威懾能力也是最恐怖的——這些核黑魚能夠在各個大洋神出鬼沒地潛航,一旦戰爭爆發,可以迅速上浮並發射多枚飛彈進行核打擊,而你甚至無法有效地率先將它發現並摧毀。

俄羅斯海軍已經落魄到了這個程度,也咬著牙也要堅守自己的彈道飛彈核潛艇部隊,因為這是俄羅斯對美國形成核威懾的支柱。

布拉瓦潛射飛彈出水

當然,彈道飛彈核潛艇目前還僅僅是少數幾個國家的「專利」,因為研發一款彈道飛彈核潛艇及其配套使用的潛射彈道飛彈需要大量的經費和科技支持,一般的國家根本無力承受。

目前,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和英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彈道飛彈核潛艇,至於印度那吹得神乎其神的殲敵者號,還是想辦法把那只有750公裡「短腿」射程的K-15飛彈給換掉吧。

鐵路

除了以上幾種彈道飛彈發射機制外,還有另一種曾經威震東西方、如今卻無人再使用的彈道飛彈發射方式——鐵路機動發射。這種發射機制依託於特製的彈道飛彈發射列車,這種列車在外觀上看起來和普通列車幾乎沒有任何區別,但內部卻集成了彈道飛彈豎起發射裝置、指揮車、通訊車和後勤維護車輛,一般一列列車可搭載3枚洲際彈道飛彈。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最為強大的陸基彈道飛彈發射方式——飛彈發射車可以以200公裡的時速沿著鐵桿飛奔,間諜衛星幾乎無法實時鎖定它,想要在地面實施攔截更是困難重重。因此,蘇聯當年將其投入現役使用後,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甚至還得到了「地獄列車」的外號,可見其威懾力之強。

但是,雖然鐵路機動的方式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但它並不是完美的。首先,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擁有極大的戰略縱深和發達鐵路網絡的國家,如俄羅斯、中國、美國等。

俄羅斯的地獄列車

此外,這種地獄列車幾乎全年都在各個地區之間馳騁,其維護費用遠超公路機動飛彈運輸車。因此在冷戰結束後,沒有哪個國家選擇重新將鐵路機動發射彈道飛彈重新投入現役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戰略飛彈專家弗拉基米爾 葉夫謝耶爾公開表示,俄羅斯其實已經秘密研發了下一代的「巴爾古津」鐵路機動彈道飛彈系統,只要軍方認為有必要,它將在3-5年內投入現役使用。而這一消息,也被外界廣泛視為地獄列車的復活,以及美俄之間核軍備競賽的重啟信號。

結尾

彈道飛彈的發射方式有很多種,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的發射機制才是最靠得住的,例如採取機動發射和地下設施結合的俄羅斯,堅守地下發射的美國,選擇海基發射的英國和法國等等。

通過地面固定發射架發射的阿特拉斯彈道飛彈

不過,雖然這些彈道飛彈是核威懾力量的核心,但沒有人會希望看到這些飛彈真正被發射升空、奔向敵國領空的那一天。正如艾森豪所說:「核武器威力最大的時候,是它還停留在飛彈發射架上的時候。」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在公交車座椅上挖個洞?
    為什麼要在公交車座椅上挖個洞?>最搞笑的是有個同事很低調地湊過來說洞剛好在座椅中間這個位置剛好對應屁股真是個人才啊是什麼樣的腦迴路才能有這麼奇葩的想法有沒有想過車上還有其他人難道專門挖個洞是為了讓別人儘快聞到屁味?
  • 從你腳底下挖個洞,穿過地球會到哪出來?
    要讓這個火車動起來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它的隧道要貫穿地核,靠地心吸力垂直跌入隧道之中。通過地核之後,火車已加速至極快的速度,後半段的旅程地心吸力會對火車作出反作用,並將之減速。到達地表星另一面時,火車剛好停頓。
  • 公交車座椅上挖個洞,是為了省錢嗎?
    公交車座椅上挖個洞,是為了省錢嗎?那麼這個洞到底有什麼用呢? 最搞笑的是 有人認為 洞剛好在座椅中間 這個位置剛好對應PP 所以…… 它是不是用來「噗——」的
  • 在牆上挖了個洞,收納不用愁了!
    ◆ ◆ ◆衛生間壁龕收納 在衛生間牆面挖個洞,小物件收納不用愁。最常用壁龕收納的地方就是衛生間。衛生間空間小,如果直接再用個收納櫃或者衛浴櫃,空間就更少了。而直接在牆面上做壁龕,不佔空間,也能增加收納空間了。
  • 伊朗新型彈道飛彈亮相!首次採用筒式發射,精準擊毀模擬薩德雷達
    與之前伊朗法塔赫110系列近程彈道飛彈普遍採用的導軌傾斜發射方式和流星系列彈道飛彈普遍採用的垂直發射方式不一樣,這款新飛彈採用的是傾斜筒式發射方式,而這也是這種發射方式首次出現在伊朗,所以報導畫面一公開之後,就迅速引起了各方軍事觀察家的關注。
  • 你想挖一個打穿地球的洞嗎?想法很美,卻沒有人能實現
    從自行車,摩託車,汽車,火車到飛機,與以前相比,那肯定是不能夠同日而語。但是無論你有多快的交通工具,從要想從地球的一邊到另外一邊,總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有些人就會腦洞大開,那我們為什麼不挖一個打穿地球的洞呢?我們往洞裡一跳,那不就很輕鬆到了地球的另外一邊嗎?真的能夠挖一個打穿地球的洞嗎?如果挖一個打穿地球的洞,要花費多少錢?
  • 金子山地下藏了個軍工洞,規模堪比三峽大壩工程
    2002年解密後,這個代號「816「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洞體,才重見天日。尋蹤:隱藏深山的絕密工程從地圖上看,「816軍工洞」離重慶並不遠,就在涪陵段的烏江畔,渝懷鐵路龐。從主城開車過去,約130公裡,2個多小時就能到了。
  • 世界上最深的洞,深達12263米,洞裡傳來的聲音是什麼?
    問題中所說的洞是前蘇聯鑽的科拉超深鑽孔,深度達到了12263米,但這並不是世界上最深的洞,最多可以排在第三名,前兩名分別是卡達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和俄羅斯的Odoptu OP-11油井(12345米)打破。關於科拉超深鑽孔的傳言很多顯得非常神秘,問題中所說來自地球深處的嘶吼聲就是其中之一,這也導致了鑽探活動的停止。
  • 人類挖過的最深的洞到底有多深?
    你有沒有在某一刻,想過挖一個可以通往地心的洞?
  • 如果馬裡奧從日本挖一個洞,能直著挖到裡約嗎?
    如果馬裡奧從日本挖一個洞,能直著挖到裡約嗎?裡約奧運會閉幕了,按照慣例,下一屆奧運會的主辦方東京在閉幕式上準備了8分鐘宣傳短片和演出。短片的一大亮點,就是趕不上閉幕式的安倍首相在哆啦A夢和超級馬裡奧的幫助下跳進了東京的一個管道,從地球對面的裡約鑽了出來。所以……我們當然要算一下這是否可能了。【東京真的在裡約對面嗎?】
  • 美國要在關島空射火箭,與空射彈道飛彈有什麼區別?
    那麼,如今美國公司計劃在關島空射的運載火箭和當年的戰略飛彈有什麼區別呢?有真正的空射戰略核飛彈嗎? 來歷不凡的空射彈道飛彈 彈道飛彈是目前人類掌握的射程最遠、載荷最大的精確打擊武器,在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中,曾經爆發過著名的"飛彈襲城戰"。
  • 昔日紅色帝國的重錘--蘇聯早期的彈道飛彈綜述
    雖然這個設計在德國已經進行過,但是在蘇聯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首先是項目的技術文檔不知什麼原因還在從Zentralwerke送往Gordodomlya的途中。第二個障礙是蘇聯的製造技術只相當於德國上世界30年代初的水平。不過,這個專家團隊還是在1948年12月28日完成了G-1的草案並證明了方案的有效性。  與此同時,蘇聯還準備在卡普斯金亞爾秘密試驗N系列德國製造的V-2的新射程。
  • 蘇聯挖了一萬多米的洞為什麼不繼續挖了,難道是什麼嚇到他們了?
    蘇聯挖了一萬多米的洞為什麼不繼續挖了,難道是什麼嚇到他們了?1970年位於科拉半島的鑽探計劃開始了,蘇聯花了23年的時間鑽孔了12262米的深度,最終放棄了繼續鑽孔的念頭,因為蘇聯鑽孔到12000米的深度花了13年的時間,而最後的262米深度蘇聯花了10年的時間才挖到。之所以做這個工程,是為了和美國競爭。
  • 人在地球上最深能挖多深的洞?
    幾乎地球上所有人在他們生命的某一刻時都想挖一個通向地球中心的洞。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挖得那麼深。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人類決定挖一個有史以來最深的洞,那麼我們能用我們所掌握的科技挖多深呢?在地底下240米(787英尺處),,你可以乘坐世界上最深的鐵路隧道,這條隧道連接了日本的本州和北海道(分別是日本最大和第二大的島嶼)。但是在287米(942英尺)深處,你能行駛穿過挪威的在世界上最深的公路隧道。
  • 人在地球上最深能挖多深的洞?
    幾乎地球上所有人在他們生命的某一刻時都想挖一個通向地球中心的洞。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挖得那麼深。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人類決定挖一個有史以來最深的洞,那麼我們能用我們所掌握的科技挖多深呢?再往下到驚人的392米(1,286英尺)深處,我們來到了可能是世界上用手挖的最深的井。這就是英國的烏廷丁水井,更驚人的是這口井還是在很久以前的1862年挖成的!
  • 遊歷織金洞和半個黃果樹景區
    遊歷織金洞和半個黃果樹景區早上的時候把大件的行李都寄存在酒店,然後輕裝上陣去往織金。原本還擔心自己太早了,但是還是吃上了這裡的特色早餐。很是滿足啊。到了火車站之後,看到車上竟然沒有什麼人,原來很少人會坐著這邊的火車去那邊了,因為已經修建了高速公路了。雖然早上早起了,但是也不是很困,所以看著外面的風景,一個隧道跟著一個隧道,隧道的間隙中的風景也很好看,所以路途上一點都不無聊。
  • 彈道飛彈發射後,為什麼經常會產生形狀奇特的發光雲現象?
    圖註:圖片來源SpaceX公司Musk視頻截圖,為SpaceX火箭發射後形成的發光雲而在網絡上流傳的UFO照片中,被解釋清楚最多的莫過於形狀奇特的發光雲。這種曾經在坊間難以解釋的異常天象,隨著軍事透明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明白了發光雲其實就是彈道飛彈試射反導攔截試驗所產生的尾跡。那麼,為什麼彈道飛彈試射和反導攔截試驗會產生形狀奇異的發光雲?圖註:陸基機動彈道飛彈要明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彈道飛彈。
  • 彈道飛彈與運載火箭的過冷推進劑技術
    這個世界上,善惡是個複雜的事情,但願每個人都能夠被溫柔以待吧! 很大一部分人如今都在摒棄傳統的基於自身所處利益集團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問題的方式,轉而開始基於技術的客觀辯證規律本身,從全人類的福祉和國家的利益角度出發來進行判斷了。
  • 大型洞內壓力鋼管自動化工藝
    可以認為,鋼管寬度的確定只是受到了鋼鐵廠生產能力和陸路運輸的限制(例如汽車、火車),綜合分析,對於大多數鋼管工程2.5m-3.2m板寬是一個適合的寬度選擇範圍。  (2)鋼管制造  最常用的製作程序是:劃線、切割、刨邊、卷板、對圓、縱縫焊接、縱縫矯正、探傷、調圓、裝加勁環、焊加組環、除鏽、塗裝、大節組裝、環縫焊接、出廠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