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鴞
要論戰略核威懾力量的核心支柱,洲際彈道飛彈絕對穩佔頭把交椅。洲際彈道飛彈的威力巨大,沒有任何武器能夠與之匹敵,但它在發射之前卻是極度脆弱的。在這種情況下,它的運輸與發射方式就成為了決定其戰場生存性的首要因素。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發射方式,才適合這些「核巨獸」呢?
公路
彈道飛彈武器發展至今已經有大半個世紀的歷史,期間衍生出了許多種飛彈運輸與發射方式,但要說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那肯定是公路機動運輸發射形式。簡單來說,採取這種發射方式的彈道飛彈會安裝在一輛運輸起豎發射車上,能夠直接從車輛上發射而無需安裝到飛彈發射架上,堪稱最便捷、最具性價比的彈道飛彈發射方式。
一旦戰爭爆發,一輛輛飛彈發射車可以迅速離開掩體,通過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迅速機動,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射飛彈升空,從而避免被敵軍偵察設備鎖定而遭到斬首打擊,再加上相對低廉的價格,讓它成為了彈道飛彈運輸發射方式的首要選擇。
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
目前,包括中國的東風-31、俄羅斯的白楊-M和印度的烈火-5飛彈等多款彈道飛彈都採用了該發射方式。可以說,上到洲際彈道飛彈,下到戰術彈道飛彈都可用這種發射方式,可見其通用性好。
不過,這種方法也有局限。首先,這種發射方式的靈活,依靠的是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而一旦戰爭爆發導致高速公路被大量民用車輛堵塞,就可能影響飛彈發射車的部署速度。其次,飛彈發射車的體型和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受到運輸平臺限制的情況下,需要對飛彈的性能和結構做出一些修改和犧牲。
印度的烈火-5
最後,任何機動運輸方式都有可能出現故障,其可靠性仍然不如傳統的固定發射裝置。但綜合考量起來,這一運輸發射方式仍然是最具性價比的。至少,可以節約一大筆修建飛彈發射設施的錢。
固定
從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蘇聯的R-7洲際彈道飛彈升空開始,地面固定發射裝置就一直伴隨著彈道飛彈的技術成長和發展。在彈道飛彈發展的早期,這些固定發射裝置大都是裸露在地面的大型飛彈發射架,且自帶大量的指揮和輔助建築和設施,就像一個小型的太空梭發射場。
R-7飛彈發射
這也直接導致了兩個問題:裸露在地面的彈道飛彈發射場在天上看起來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人發現,在戰爭開始時很容易被敵人斬首打擊,對飛彈的戰場生存性是一個巨大的影響;而第二個問題則更加現實:修一個彈道飛彈發射場實在是太貴了。
R-7彈道飛彈之所以僅僅服役了不到十年,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它的發射場建造成本實在太高了。公開資料顯示,當初每修建一個R-7彈道飛彈的發射場,就要花掉蘇聯5%的國防預算。無奈之下,囊中羞澀的蘇聯自然要選擇更先進、更具性價比的新飛彈來將其替換。
隨著時間的發展,一種替代地面彈道飛彈發射場的辦法出現了,那就是將飛彈發射設施建在地下,用一個厚重的水泥混凝土發射井來容納飛彈,同時在附近修建地下指揮設施。雖然這樣算下來也得花不少錢,但比起修一個地面飛彈發射場來說,還是廉價多了。
除此之外,厚重的裝甲和混凝土還能避免飛彈遭到敵方的斬首打擊,保證己方的核反擊力量,在核戰爭爆發後能夠迅速對敵方實施核反擊。因此,時至今日,美國的民兵-3洲際彈道飛彈仍然在使用地下發射井作為發射方式,而俄羅斯也保留了不少飛彈發射井來讓洲際彈道飛彈執行戰備值班。
在發射井中維護的民兵-2飛彈
可以說,雖然這種方法老套且死板,而且容易被敵方提前偵察發現,但它的高度可靠性和無與倫比的抗打擊能力,足以讓這個老而彌堅的發射機制在新時代保持勃勃生機。
海上
雖然修建彈道飛彈固定發射設施很昂貴,但比起彈道飛彈核潛艇來說,也算不上多昂貴。作為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彈道飛彈發射平臺,彈道飛彈核潛艇可以說是大部分有核國家的海上戰略核威懾的支柱,而那些沒有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國家也在想方設法地在這一領域追趕,可見其重要性。
厚重的彈道飛彈發射井蓋
比起前兩種射方式,核潛艇的隱蔽性是最強的,其威懾能力也是最恐怖的——這些核黑魚能夠在各個大洋神出鬼沒地潛航,一旦戰爭爆發,可以迅速上浮並發射多枚飛彈進行核打擊,而你甚至無法有效地率先將它發現並摧毀。
俄羅斯海軍已經落魄到了這個程度,也咬著牙也要堅守自己的彈道飛彈核潛艇部隊,因為這是俄羅斯對美國形成核威懾的支柱。
布拉瓦潛射飛彈出水
當然,彈道飛彈核潛艇目前還僅僅是少數幾個國家的「專利」,因為研發一款彈道飛彈核潛艇及其配套使用的潛射彈道飛彈需要大量的經費和科技支持,一般的國家根本無力承受。
目前,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和英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彈道飛彈核潛艇,至於印度那吹得神乎其神的殲敵者號,還是想辦法把那只有750公裡「短腿」射程的K-15飛彈給換掉吧。
鐵路
除了以上幾種彈道飛彈發射機制外,還有另一種曾經威震東西方、如今卻無人再使用的彈道飛彈發射方式——鐵路機動發射。這種發射機制依託於特製的彈道飛彈發射列車,這種列車在外觀上看起來和普通列車幾乎沒有任何區別,但內部卻集成了彈道飛彈豎起發射裝置、指揮車、通訊車和後勤維護車輛,一般一列列車可搭載3枚洲際彈道飛彈。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最為強大的陸基彈道飛彈發射方式——飛彈發射車可以以200公裡的時速沿著鐵桿飛奔,間諜衛星幾乎無法實時鎖定它,想要在地面實施攔截更是困難重重。因此,蘇聯當年將其投入現役使用後,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甚至還得到了「地獄列車」的外號,可見其威懾力之強。
但是,雖然鐵路機動的方式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但它並不是完美的。首先,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擁有極大的戰略縱深和發達鐵路網絡的國家,如俄羅斯、中國、美國等。
俄羅斯的地獄列車
此外,這種地獄列車幾乎全年都在各個地區之間馳騁,其維護費用遠超公路機動飛彈運輸車。因此在冷戰結束後,沒有哪個國家選擇重新將鐵路機動發射彈道飛彈重新投入現役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戰略飛彈專家弗拉基米爾 葉夫謝耶爾公開表示,俄羅斯其實已經秘密研發了下一代的「巴爾古津」鐵路機動彈道飛彈系統,只要軍方認為有必要,它將在3-5年內投入現役使用。而這一消息,也被外界廣泛視為地獄列車的復活,以及美俄之間核軍備競賽的重啟信號。
結尾
彈道飛彈的發射方式有很多種,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的發射機制才是最靠得住的,例如採取機動發射和地下設施結合的俄羅斯,堅守地下發射的美國,選擇海基發射的英國和法國等等。
通過地面固定發射架發射的阿特拉斯彈道飛彈
不過,雖然這些彈道飛彈是核威懾力量的核心,但沒有人會希望看到這些飛彈真正被發射升空、奔向敵國領空的那一天。正如艾森豪所說:「核武器威力最大的時候,是它還停留在飛彈發射架上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