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大型運輸機——「鯤鵬」的橫空出世,標誌著中國真正擁有自己的大飛機,國家大型飛機重大科技專項取得裡程碑意義的進展,我國也成功躋身於世界上少數幾個能自主研製大型飛機的國家之列。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鯤鵬」大型運輸機關鍵的飛行結構部件——主襟翼滑軌的故事。
高新技術 破解行業難題
主襟翼滑軌作為現代運輸機後緣增升裝置的一種重要構件,用於主襟翼運動軌跡的控制和載荷的傳遞。因此,主襟翼滑軌不但要求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很高的尺寸精度和耐磨性,還要求其結構重量輕。為了滿足強度要求,主襟翼滑軌選用超高強度鋼;為了減輕滑軌的結構重量並滿足足夠的剛性,採用新型結構,包含多種製造工藝,其材料選用、結構特點和精度要求決定了此零件製造周期長,技術難度大。早期,國內已有單位開展了相關製造技術研究,但是在焊接後會出現裂紋,並且淬火後零件變形大,經過多方攻關,一直沒有解決這個難題,成為「鯤鵬」飛機研製瓶頸。
2010年9月,製造所臨危受命,在毛智勇副總師的帶領下針對焊接裂紋和淬火變形大的技術難題開展緊急攻關。面對攻堅挑戰,焊接工序的骨幹迎難而上,不斷試製,反覆試驗,在失敗中找突破,屢敗屢戰,逐步優化工作檯及工裝設計、對焊接產生的裂紋和淬火後產生的校形問題不斷集智攻關、並通過無數次試驗獲得了最優化焊接工藝參數。歷時3個月,終於在2010年12月為大運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證明了新型結構滑軌的工藝可行性,為總師單位設計決策和順利發圖奠定了堅實基礎。主襟翼滑軌製造技術難題的順利攻關,不僅為該型號大型運輸機整機減重,同時,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大型飛機主襟翼滑軌的製造技術,為「鯤鵬」大型運輸機的裝機、放飛等提供保障。
大膽嘗試 突破表面局限
表面處理是滑軌實現功能要求以及最終尺寸的最後一環。對於一個幾米的零件,要在十幾個工作面上經行電鍍且鍍層厚度需均勻控制,技術難度非常大。難度這麼大,要求這麼高的零件在國內還是第一次遇到。最初,外協廠技術人員提出分三次完成電鍍。這樣不僅周期長,反覆除氫還可能加劇零件變形,同時鍍層上還存在明顯的接縫,這對後期使用會產生一定影響。表面處理工序負責人朱彥海大膽提出全仿形工裝,一次完成十幾個工作面的電鍍。理論分析,設計圖紙,畫工裝圖紙,請加工廠加工工裝,指導工人在零件上轉配鍍鉻工裝,向工人講解裝配的控制要求與要點,經過反覆試驗,反覆修改工裝技術細節,逐漸調整各項技術參數,初步實現了鍍鉻時較為均勻的控制鍍層厚度的初期目標,為鉗修創造了條件。
電鍍過程需要除氫,零件加熱除氫的過程可能導致變形。經過對比試驗,分析電鍍前後零件各個位置點變形情況,把理論分析與實際變形進行對比。根據零件位置變化,設計了保型工裝。通過試驗驗證,證明基本滿足預期目標。到2011年8月底,表面處理的技術關鍵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各項技術指標基本滿足設計要求。各個技術環節通過驗證和評審滿足開工條件。
各司其職 共譜航空樂章
四季輪迴,光陰如梭,回想起滑軌攻關研製過程,回想起團隊成員在各自崗位上默默耕耘的日日夜夜,令人思潮起伏、感慨萬千。
2010年一接到緊急攻關任務,製造院馬上選取各專業的骨幹組建滑軌攻關團隊,毛智勇作為整個團隊的負責人帶領大家踏上了艱辛的攻關之路。作為團隊的技術帶頭人,毛智勇勇挑重擔。為了保證產品質量,每項重要任務他都要到生產第一線監督指導,甚至不惜犧牲休息時間進行跟產。在困難與挑戰面前,他總能以嚴謹的態度和踏實細心的精神開展工作,及時了解研製進展情況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協調研製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並充分利用各路資源,加強細節的管理和控制,最終做到了有條不紊、急而不亂,從而保證了產品按節點準時順利地交付。
在毛智勇的帶領下,滑軌團隊的成員們始終戰鬥在生產的第一線。朱彥海研究員在攻關初期,到現場負責表面處理各個環節的工作。滑軌電鍍在某主機廠,電鍍層鉗修在幾十公裡之外的鉗修協作廠,成品需要運回所內,進行內腔防鏽處理以及終檢,朱彥海需要同時指揮3處的工人開展工作。由於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協調解決這些問題,有時他一天之內就要來回在表面處理廠和鉗修廠之間奔波。
張仕利作為老同志,在關鍵時刻帶領大家主動承擔了工步間並行作業的任務,在焊導氣管的同時進行焊接變形測量、聯繫運輸等,在談到項目攻關時他說:「我的任務就是絕不讓零件因為我們在等待狀態耽誤一秒鐘。」
吳冰負責滑軌產品的終檢交付以及各類技術文件的編寫工作,為了保證任務節點,她經常加班加點。在生產任務緊張的情況下又遇到一位員工辭職,在保證自己的本職工作完成的情況下,她又肩負起了辭職同事的工作,有時忙得中午飯都顧不上吃。
孟莉莉剛剛入職一個月就被派到成都跟產,有一天接到爺爺去世的噩耗,她強忍失去親人的悲痛,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
趙桐雖然剛參加工作不久,但他很快從一無所知到現在說起工作來頭頭是道。
此外,滑軌團隊裡還有一批質量和計劃管理人員,他們默默承擔著後方的保障工作。項目主管韓鵬盡心盡力地管理著滑軌的大小事情,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韓總管」;質量主管李玉華任勞任怨地為滑軌質量把關,有時檢查完交付資料已是深夜十一二點;檢驗人員金士傑、馬麟、洪瑞霞等一絲不苟地檢測產品尺寸、性能等交付指標,只要工作需要,不論是犧牲節假日還是長達一兩個月的外地跟產他們也都毫無怨言。
從2010年接到攻關任務,到如今已經可以進行小批量生產,滑軌團隊攻克了各個環節的技術難點,也克服了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困難,在實現保質保量地完成生產任務的同時,也在逐步完善和優化生產和管理等方面的細節。滑軌團隊的每個人各司其職,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們攜手奮勇前進、開拓創新,抓進度、搶時間、保質量,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航空報國的樂章。
(航空工業製造院 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