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各位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又見面了,我是和大家一起聊熱劇的小賢,陪你解讀最火影視劇的另一面。喜歡的朋友的歡迎點擊關注一起討論哦!
34年前的《雷場相思樹》,題材角度新,一反過去戰爭片的表現手法,著意刻畫人物內心世界,謳歌了新時期、具有新的素質的普通軍人的美好心靈。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影片的觀念質樸而清新,耐人回味思索,得到受益匪淺的啟示影片表現大學生參加戰爭,既寫戰爭又超脫戰爭之外,很有光彩。「中醫」在關鍵時刻居然非常激怒地同自己的首長進行對話。掃除了那種概念化矯揉造作的東西,在特定的情景下,表達了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塑造了一個新穎的當代軍人的形象,表現了新的價值觀念和戰爭觀念。還有,張副團長說戰士上戰場前的訓練,是為了加強他們的生存能力,「菜農」糾正說是「戰鬥能力」,張副團長則肯定地說是生存能力,我需要的是戰士,而不是炮灰1這是新的生死觀念和雄英觀念。也就是保護自己、消滅敵人。反映了八十年代軍人特有的風貌。
影片還用比較含蓄的藝術手段表現一種含蓄的新觀念。像我們戰壕裡面有彈吉他的戰士,還有流行歌曲。「中醫」斷腿後找醫生問:「我的腿跑哪兒去了?它不是柴火棍啊1」沒有閃光的語言,但說的話切合實際,非常符合真人、生活中的真人說的話,反映了一個人的真實心理,筆墨雖不多,但人物豐滿、令人可信。使人覺得這個人、這種心理非常樸實生動。接著,斷腿的打擊使「中醫」難以自制而歇斯底裡的尖叫,罵大夫沒良心,而宋醫生竟然不動聲色,一個人跑出房子,到橋上傷心。
「作家」安慰她,她卻說:「我不理解他誰理解他?」淡淡的一句,透視出宋醫生冷峻漠然的外表下深著一顆赤熱滾燙的心。揭示出新時期,具有新的素質的軍人嶄新的愛情觀念,即對人民深沉的愛和對戰友真摯的情。對人物的理解和觀念的更新,使影片對戰爭中的人物避免了不必要的渲染拔高,比較向自然紀實方面靠攏。例如記者問默濤;「你上前線後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麼?」他回答說:「恐怕要上廁所。」接過來他又反問記者:「乾脆說吧,你到底要我說什麼?」這很合乎八十年代的青年。這裡留下很大餘地,讓你去思考。它不是那種老套的、唱高調表現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而是真實客觀,質樸平凡,與生活很接近,具有樸素的面貌。總而言之,影片立足於生活的真實追求新的東西,就影片所顯露的對人物的理解、軍人價值觀、軍人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等等,都有新意(原載《西安晚報》1087年4月29日)對文化反思意識的自覺追求。
1984年以來,我因電影創作思想觀念的更新體現在諸多方面,如對人的主題的關注,科學與民主精神,變革意識的強化,等等。但是,我認為在諸多方面中,對文化反思意識的追求應該說是當代電影創作自覺強化現代意識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在這方面,成績也較突出。所謂文化反思意識,亦即用現代思想觀念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一種反思和自省它眼的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規範、文化氛究意造成了我們民族怎樣的一種心理積澱,這種心理積澱在今天変草的現實生活中究竟起著怎樣一種作用?要不要對它進行改革、新和發展?所以,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就成為近幾年許多電影創作者進行這種文化反思的重要特點。《鄉音》、《良家婦女》正是以其對中國傳統家庭結構和婚姻道德觀念在現代社會崩潰的悲劇的顯示而發人深思《人生》正是以新一代農民在時代大浪中對傳統的土地觀念、倫理道德觀念衝撞、決裂,讚頌了嶄新的文化追求精神。
當然,用現代意識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和觀照,這裡有一個如何科學地把握和準確地反映問題。例如象前幾年某些旨在批判傳統婚禮和道德倫理的影片,創作者有意或無意地對舊事物流露出一神認同和欣賞的感衛。還有某些反映青生活的影片,把知識重新回歸鄉村作為一種崇高的追求法表現,實際上表露的是創作者自身逃避現實、厭倦城市工業文明以及它帶來的人際之間新關係的消極情緒。而一些反映改革生活的影片,又往往拘泥於改革過翟本馬,對改革的來源去脈,對改革人物的內心世界,則缺乏從傳統的文化背景予以深入的展現。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一些電影創作者還以科學的現代意識去把握現實,認識傳統,還不能以一種清醒的自覺進行文化反思。
由此,我想到了《鄉民》。我並不認為這部影片在用現代意識把握傳統文化上達到了很高的程度,甚至在一些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例如對傳統文化氮國的點染過於滯重,時代感不足;對王才文化心理沉積的描寫顯得粗疏,亡用現代意識發揮電影的審美功能上,缺乏對觀眾美接受力的照應,等等。但是,我認為這部形片可貴的點是它的文化反思意識是清楚的,也是較為深刻的。它沒有象一寫改革的影片的那種模式,而是把一場改革的衝突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大背景上,著重挖掘表現的是改革中人物傳統心理積澱如何影響人們的觀念現代化。影片能夠使我們認識到改革的艱難,認識到改革人的文化心理的危難以及改革的緊迫性,這種以傳統文化心理為背景來思考生活,思考變革,大大拓展深化了電影反映生活的路子。
正是在這文化反思意識的指導下,影片編導成功地擇棄了原作中韓玄子與王才正面交鋒的戲劇性衝突,而把著眼點放在對韓玄子這個農村傳統的文化人的心理挖掘上。影片對他的描寫,處處寫他對現實的格格不入,而又處處渲染在鄉民中的威望,這種強烈的反差對比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韓玄子所代表的傳文化心理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傳統,一種氛圍,這既是韓玄子的優勢,也是他的弱點,改革要在這個山鄉展開,恐怕首先從革除這種傳統中的惰力開始。與其說影片塑造的韓玄子是一個真實的人物,不如說影片是把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徵來表現的,這種脫離人物形象本體的具有象徵意味的表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