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籤署總統令,宣布自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間,對以旅遊目的入境或過境烏克蘭,且180天內在烏境內停留時間不超過30天的中國公民實行免籤制度。
一年過後,此刻已經生效,沒多久就要到期的免籤政策,在境外疫情兇猛的環境下實在顯得有些雞肋。
△烏克蘭的首都基輔/unsplash
不過,從落地籤到電子籤,再到免籤,逐漸對華放寬的籤證限制,讓這個國家受到了更多中國遊客的關注,傳聞中滿街的烏克蘭美女,車諾比禁區探險,日漸成為了這個國家的標籤。
△烏克蘭出了名的美女如雲/unsplash
但烏克蘭哪有那麼平平無奇。
歐洲糧倉還是歐洲墊底?
在世界上,有四大塊肥沃的黑土地,分別是中國東北黑土區「北大倉」,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烏拉圭潘帕大草原,還有面積最大的烏克蘭大平原。
被稱作「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在蘇聯時期就是「麵包籃子」,有廣袤的種植土地和成熟的糧食生產流程。
△烏克蘭大平原的土地十分肥沃/圖蟲創意
除了農業條件優越,烏克蘭還具備了強大的軍事基礎,它繼承了蘇聯最核心的軍工技術,有包括核武在內的大量武器,有三千多家軍工企業,生產線涵蓋太空梭、軍艦、飛機和飛彈。
在諸多優勢條件下,這個本該歲稔年豐、國富兵強的國家,卻離「富庶」、「強大」非常遙遠。
這一點,在烏克蘭軍用設施的現狀中,就可以窺見一斑。
△烏克蘭的坦克上結了厚厚的冰/wiki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如今成為中國國防重要的一份子,東海的定海神針遼寧艦,曾經差點成了廢鐵,就來自於烏克蘭。
遼寧艦的前身是「瓦良格號」航母,1985年誕生於烏克蘭黑海造船廠,直到蘇聯解體,「瓦良格號」變成烏克蘭軍事財產的時候,它都沒有真正建造完成。
餘下百分之三十的建造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對於當時經濟極度窘迫的烏克蘭而言,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瓦良格號」航母/wiki
在與俄羅斯數次交易談判破裂之後,已被拆成空殼,生鏽的「瓦良格號」經過六百多天的航行,繞了大半個地球來到中國大連港。
比起「瓦良格號」的重獲新生,有一架巨型運輸機的去向則詮釋了烏克蘭的軍事命運,它叫安-225,誕生是為背負「暴風雪號」太空梭,助太空梭飛抵太空。但在八十年代末蘇聯積重難返的政治經濟環境下,1988年的首次試飛成了絕唱。
此後,「暴風雪號」被擱淺在拜科努爾發射場成了廢鐵,原本背負著太空梭,背負著蘇聯的航天巨夢的安-225,成了一架普通的商業運輸機,在世界各地運送物資。
△巨型運輸機安-225/wiki
無力維持的軍事實力背後,是烏克蘭江河日下的經濟。
在2019年歐洲國家最低時薪的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盧森堡為11.97歐元,墊底的烏克蘭只有0.78歐元,不到盧森堡的一個零頭,和它緊挨著倒數第二的是蘇聯難兄難弟——與它水火不容的俄羅斯。
烏克蘭的人均GDP一度被公認的「歐洲最慘」的摩爾多瓦超過了。
嚴重的經濟問題,牢牢綁在了遺留的歷史和複雜國內的局勢當中。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第一任總統克拉夫丘克照搬了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大量印發貨幣,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烏克蘭的經濟曾十分低迷/unsplash
2004年的總統大選舞弊,國內爆發橙色革命,再一次重創經濟。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剛剛喘了口氣的烏克蘭經濟再一次跌倒谷底。
2010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終止了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
在烏克蘭的東部,因為過去長期受到蘇聯重工業軍工的影響,親俄派的勢力強大,時不時還鬧著要脫離烏克蘭。
在這片區域,俄語的通行度也超過了烏克蘭語,而烏克蘭的西部則遍布著親歐派,嚮往歐洲的意識形態,一心想加入歐盟。
△烏克蘭西部親歐,東部則親俄/google地圖
俄羅斯忌憚歐洲,不允許烏克蘭倒向歐盟,而歐盟制裁俄羅斯,對烏克蘭東部的親俄勢力不滿。從內而外被東西撕扯的烏克蘭,長期在中間受著夾板氣。
詩人策蘭曾寫過:「下雪了,雪落在烏克蘭,救世主的光環是萬千顆粒的愁苦。」在新的紀元,又有了一種無奈的新解讀
除了車諾比
我們還能談論什麼?
「前蘇聯的城市,除了莫斯科和彼得堡,其他都一個樣。」
走在獨立國協國家的許多城市,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評價。
的確,比起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一隊隊的朝聖團,聖彼得堡涅瓦大街上閒逛的遊人,西伯利亞大鐵路上往返的乘客……烏克蘭很長時間都沒有迎來一個真正的旅遊現象。
△烏克蘭的景色似乎沒有太大的特色/unsplash
直到車諾比核電站旅行忽然成了熱點。
2015年,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的紀實文學《車諾比的悲鳴》賣斷貨,出版社迅速再版。
2019年,HBO的新劇《車諾比》成為流量高峰,在核洩漏事故前線,有些違和的,用流利的英語對話的亞歷山大、阿納託利、安德烈,以及西方看待這個事故的視角,讓俄羅斯人不甘心蘇聯的故事被美國人拍了,於是自己趕緊跟著拍了一部。
△普裡皮亞季原本是安置車諾比核電站工作人員的地方/unsplash
車諾比忽然出圈了。
其實早在2010年,車諾比就開放了跟團遊,探險的風靡,對末世的好奇,讓鬼城普裡皮亞季這樣偏門小眾的地方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災難慢慢成了烏克蘭旅遊的噱頭,遊客們手持核輻射檢測儀,進入反應堆附近。
普裡皮亞季標誌性的摩天輪,廢棄生鏽的蘇聯雷達站,幼兒園和小學教室裡散落的作業本、紅領巾,丟棄了一地的防毒面具,尤其是爆炸發生的四號反應堆附近,輻射指數仍然高於正常值很多。
△來到車諾比的遊客會手持核輻射檢測儀進入反應堆附近/unsplash
寂靜的恐懼感,無形的危險,世界末日的場景,被掩埋了數十年的故事……全世界沒有第二個這樣的地方。
對於烏克蘭而言,這是提高旅遊知名度的方式,但聶伯河緩緩流淌而過的國家,給旅行者的印象,不應該只有一個廢棄的核電站。
在河流中部,首都基輔保留著烏克蘭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滿城的教堂和修道院,讓這座城市看起來有著強烈的古典之美。
△基輔的景色/unsplash
金色洋蔥頭頂的地標彼切爾洞窟修道院,在基輔羅斯時期就是重要的宗教聖地,整個修道院群非常大,烏克蘭和俄羅斯早年的龐大歷史都藏在當中。
走過安德烈斜坡,沿路都是售賣油畫和民族服飾的人,登上安德烈教堂的塔頂,可以看基輔城市中心的全貌。
到了前蘇聯國家,怎麼能不看一場芭蕾舞表演?烏克蘭大劇院的票價幾乎是全球最低的,但表演的效果,不遜於其他任何藝術之城。
△來到烏克蘭,怎能不看一場芭蕾舞表演/圖蟲創意
第聶伯河流經的城市,幾乎都有著漫長的歷史沿革。在河流下遊,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市著名的度假勝地,這座在1775年由葉卡捷琳娜二世下令修建的城市,如今是烏克蘭的航天科技城和鐵路和航運樞紐,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
黑海之濱的重要港口城市敖德薩是著名的療養勝地,著名蘇聯電影中的《戰艦波將金號》中的經典片段,讓敖德薩波將金階梯成為遊客的打卡地。
△敖德薩波將金階梯/wiki
沿著濱海大道,能看到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的歷史,古希臘文明、克裡米亞汗國、立陶宛大公國、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的痕跡。
古城利沃夫靠近波蘭,風景不遜於中歐歷史名城與小鎮,這裡有烏克蘭最古老的大學,有一個世紀前建成歌劇與芭蕾舞劇院,城市並不大,舊城的遺蹟融合了東西歐兩種鮮明的建築風格,全城有一種和區別於前蘇聯其他城市的閒適感,西歐風情與低廉的物價,在利沃夫得到了保留。
△利沃夫的建築融合了東西歐的特點/unsplash
比之於遼闊俄羅斯、許多遊客的歐洲旅行起點波蘭、盛名之下的捷克與匈牙利、因全歐第一個對華免籤而受到高度關注的塞爾維亞,因玫瑰而聞名的保加利亞,在廣袤的東歐大地上,烏克蘭是一片被遺落的風景。
不肯低頭的舊貴族
受制於美俄的烏克蘭,在中世紀時,也曾是一個龐大民族的中心。
作為東斯拉夫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這裡發源的,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共同的祖輩。
△烏克蘭也曾是一個龐大民族的中心/unsplash
公元882年,君主制國家基輔羅斯創立,烏克蘭一度成為集權的中心。直到12世紀,基輔的中心地位被分散,分出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三條支脈,13世紀,蒙古帝國西徵,佔領了基輔羅斯,這個國家徹底瓦解,腹地成了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爭搶的獵物。
從中心走向分化,對於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歷史以另一種方式重演了一遍。
蘇聯解體後,原本手握80萬軍隊,一萬多輛臺坦克,兩千多枚核彈,一千多架戰機的烏克蘭,正等著美國和俄羅斯來找自己談判,卻沒料到被這兩個對頭合起夥來擺了一道,為絕後患,美俄要求烏克蘭銷毀所有的核武。
迫於兩大國的壓力,加之經濟遭受重創,無法維護這些武器,這些武器最終被徹底銷毀。
△烏克蘭廢棄的飛機/圖蟲創意
這樣「憋屈」的事不止一次發生。克裡米亞半島的歸屬問題在幾年前鬧得沸沸揚揚,那時,烏克蘭親俄派的領導亞努科維奇出逃俄羅斯,波羅申科上臺,自治區克裡米亞爆發政治危機,俄羅斯藉此機會出兵,半個月佔領克裡米亞。
外有如此霸道的鄰居,不友好的國際關係,內在經濟連年下滑,國內局勢不穩。在許多人看來內憂外患的烏克蘭,生存環境實在算不上好。
△其實烏克蘭的生活並沒有外界想的那般差/unsplash
但這並沒有影響烏克蘭人的生活,他們仍在用超高的藝術標準,過著超出大家想像的體面生活。
印象中經濟墊底的國家,應該是街道髒亂,治安糟糕,建築破敗的樣子,但烏克蘭卻像不肯低頭的舊貴族,這裡街道整潔,餐廳和旅店的裝修和設施講究,即使和西歐的大多數發達城市相比也並不落後。
△烏克蘭的街道乾淨整潔/unsplash
因為教育的基礎好,烏克蘭的教育實力強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佔全國人口的70%。
這裡每座城市都井然有序,保留著不錯的基礎建設——當然這和鼎盛時期的蘇聯對這片土地的重視也有很大關係,但烏克蘭人的體面,平和,是融入這個國家血液中,即使動蕩也不會改變的。
△烏克蘭的每一座城市都井然有序/unsplash
歌劇院場場爆滿,隨處可見彈奏吉他和巴揚的街頭藝人,人人的藝術修養都很高,每座城市融合了東歐各個時期多元的歷史,節奏舒緩,整個國家都瀰漫著藝術的氣息。
「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這就是暫時還使他和大地,和整個在太陽的寒光照耀下,光輝燦爛的大千世界相聯繫的一切。」
在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結尾,哥薩克人、烏克蘭人、俄羅斯人無休止的戰爭背後,村莊裡仍然保留著重新孕育的希望。
△基輔的自行車比賽/unsplash
這個國家的前行,也在這樣沉重卻仍存有希冀的道路上,寓於流淌不息的第聶伯河。
遺落在起起伏伏的歷史大潮,遺落在東歐一隅的烏克蘭人,也如書中歷經千帆的堅毅的格利高裡,仍然充滿柔情,毫不動搖地向前走。
本文系網易新聞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九行】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你對烏克蘭有什麼印象?
盧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