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主義,20世紀80年代,東歐國家不同程度地出現經濟貧弱

2020-12-05 凌青說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凌青說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凌青說歷史,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繼續和大家分享精彩的歷史故事,小編發現,當蘇聯表現出不斷分裂並且改革出現困難時,美國的樂觀情緒和信心得到了極大的增長。同時,由美國政府主導在天空形成新的防衛措施,有望成為奇蹟。儘管數以千計的科學家說這個方案不切實際,蘇聯政府無法面對與其競爭的成本。

在1986年,當美國轟炸機從英國起飛執行了對利比亞的懲罰性使命後,美國人感到振奮。利比亞不安分的統治者一直在支持反對美國的恐怖分子(重要的是,蘇聯對此表示的關注比許多西方歐洲人更少)。可在說服他的很多同胞相信,更有力地捍衛美國在中美洲的利益確實對他們有利方面,裡根總統並不成功。但是他仍然非常受歡迎,這一事實僅在他離職後才開始浮現:這一時期,美國一直存在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1987年,軍備控制談判的成果聚集在中程核飛彈的協議上。儘管新權力焦點的出現帶來侵蝕和大量衝擊,但核均勢長期保持足以使超級大國首次作出讓步。

無論其他國家是否追求獲得核武器,至少美蘇逐漸認識到了核戰爭來臨會造成的人類實質性毀滅的前景,並開始著手為此做一些事情。在1991年當美國和蘇聯同意大幅削減現存武器儲備時,進一步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國際關係中這種巨大的變化與其對其他國家產生的後果是分不開的。雖然它們不得不被人為地分開講述,但是它們卻是相互影響著的。在1980年結束時,沒有理由相信東歐和蘇聯人民將會看到,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無與倫比的變化。已經清楚的是,歐洲共產主義國家發現,要保持他們曾達到的甚至最適度的增長率越來越困難。

雖然並沒有出現對1953年、1956年、1958年的裁決或者是蘇聯在東歐力量的任何挑戰,但與非共產主義世界市場經濟的比較已經對它們越來越不利。華沙條約所提供的外殼,似乎仍然能夠容納社會和政治變化長達大約30年(或許更多,如果考慮到二戰及其餘波帶來的非自願的大變化)。乍一看,東歐有一種顯著的一致性。在每一個國家黨都是至高的;追求名利的人都圍繞它來建設他們的生活,就如在前幾個世紀人們集聚在法院、贊助人或者教堂周圍一樣。

每個國家(首先是蘇聯本身)都有一個難以言明和無法查證的過去,這些過去無法被哀悼或譴責,誰重要誰就主宰著精神生活和政治決策迄今為止任何存在——正在使它們變得惡化。在東歐經濟領域,重工業投資和資本貨物產生了一股早期價值(在某種意義上比其他國家更有活力);那時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達成貿易協定的國際體系受控於蘇聯,並且通過中央計劃調控方向使其僵化。這也造成了可怕的環境和公共健康問題上升,埋下了諸多國家安全問題。越來越明顯且不斷加劇,不斷增長的生活消費品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當它們被從國際經濟分工的優勢條件切斷時,在西歐被認為是司空見慣的日用品在東歐國家成了奢侈品。

土地私有制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經大幅減少,通常被一種混合的合作社國家農場所取代,儘管在這幅大體一致的圖畫裡後來也出現了不同的模式。例如,在波蘭大約有五分之四的農田甚至在共產主義政府的主導下最後返還給私人開發。然而,其產量較低;大部分東歐國家能獲得的農業產量僅有歐洲經濟共同體產量的一半到四分之三。到20世紀80年代,東歐國家幾乎全部不同程度地出現經濟貧弱,僅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可能例外。即使在那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988年也只有9300美元,相比之下,聯邦德國達到了19500美元。

其他問題也上升了。基礎設施投資下降,因此其世界貿易份額也在下降。在硬通貨上的債務累積起來。在20世紀80年代,僅波蘭一國的實際工資水平就降低了五分之一。所有的一切逐漸被稱為「勃列日涅夫主義」,(1968年有官員在華沙發表了一次演講後)宣稱在東方陣營國家內部的發展會要求像捷克斯洛伐克那年一樣——直接的蘇聯幹預來捍衛蘇聯及其盟國的利益,反對企圖將社會主義經濟轉向資本主義的任何嘗試。然而勃列日涅夫也對追求緩和感興趣,他的主義反映了他對共產主義歐洲分離發展可能引發國際穩定危險的現實主義態度。

這些危險可以通過更加清晰的線條來加以限制。自那時起,伴隨著20世紀40年代的記憶和看似遠遠地落在身後的可能的破壞,西歐內部的變化伴隨著穩步的增長更加繁榮,為東西間的緊張關係消除了部分根基。1970年後,更重要的是1975年《赫爾辛基協定》籤署後,隨著東方陣營與西歐進行對照比較的意識增長,持不同政見集團開始出現;儘管壓制嚴厲,卻也加強了他們的地位。

漸漸地,也有少數官員或經濟專家,甚至一些政黨成員,對於詳細的計劃經濟的效率開始表露出懷疑的跡象,越來越多地開始討論市場機制的優勢。但是促成根本性改變的關鍵在別處。如果勃列日涅夫主義仍然盛行,且背後有蘇聯駐軍支持的話,沒有理由相信在任何華約成員國有這種可能。表明情況不會永遠如此的首個清晰信號,20世紀80年代早期出現在波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波蘭民族通過追隨神父而非統治者保留著集體的完整性。

作為國家的化身,羅馬天主教會對大多數波蘭人的思想和情感有著持久的控制力,而且能為他們代言一一旦一位波蘭人當上教皇,一切將更加令人信服。它曾為那些在20世紀70年代反對經濟政策的工人的利益這麼做,譴責他們受到的虐待。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大家喜歡今天的文章嗎?記得給小編點個讚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下)
    勃列日涅作報告的一貫風格是四平八穩,既無高潮,也無水平,無聊乏味,一本正經。對這樣的人,不可能期待他不時地出現新思想,不斷地改革傳統的體制。勃列日涅夫的專長是搞組織工作,操縱權力可謂得心應手。他上臺初期,很大一部分精力是用於積極培植親信,排除異己。1970年代中,隨著蘇聯國力的增長特別是軍事力量的膨脹,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的形勢估計十分樂觀,對柯西金的經濟改革政策表現不滿。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上)
    這18年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從開始執政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第一階段;從70年代上半期到1982年他逝世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調整與探索改革在第一階段,勃列日涅夫主要做了三件事:調整赫魯雪夫時期的政策;積極營造與鞏固權力;探索改革與全面推行新經濟體制。赫魯雪夫下臺時,蘇聯社會經濟已經處於混亂狀態。
  • 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如何帶領蘇聯全球出擊?中蘇關係如何發展
    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蘇聯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人。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使蘇聯歷史性地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強國。 對社會主義國家,他推行有限主權論,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義。
  • 勃列日涅夫
    在結束了赫魯雪夫的無序而帶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後,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總體趨向於保守和僵化,其領導期間腐化和裙帶風盛行。他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在他統治後期,由於超高的軍費開支和失敗的計劃經濟,蘇聯經濟已經停滯。(對於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是否已經停滯發展,我們需要客觀地綜合分析。這裡提供的僅僅是一種說法。)
  •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東歐篇
    雖然經濟衰退的程度很深,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但在東歐國家後共產主義時期的轉型過程中,拉美國家經濟調整過程中所出現的那種從 1970 年代一直持續到 1990 年代的動蕩且有著暴力衝突的政治局勢並沒有出現,威權政治或民粹主義浪潮也沒有吞噬貌似脆弱的民主轉型。相反,向民主和市場化的轉型持續並鞏固了下來,雖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面對的是不健全的民主體制與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的次優組合。
  • MISES: 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
    戰後的幾十年,直到60年代後期,凱恩斯主義理論使人們相信,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避免任何危機。隨著上世紀70年代出現嚴重衰退,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殘酷的現實:當時的滯脹削弱了凱恩斯主義的假設,並使其失去了可信度。此外,20世紀70年代和滯脹的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人們對奧地利經濟學興趣的重生,哈耶克正是因為對商業周期理論的研究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以勃列日涅夫為例,1964年,勃列日涅夫剛上臺,美國《時代》雜誌就把這位濃眉虎目、器宇軒昂的蘇聯領導人放在了封面上,他背後是象徵蘇聯意識形態的鐮刀、麥穗,還有布滿了不知是白雲還是烏雲的天空。而自從1976年病重之後,勃列日涅夫出現在《時代》上的形象就與之前的英俊、剛烈、與美國叫板不同,變成了一個垂垂老者。
  • 勃列日涅夫幾乎是「國際主義」不離口的
    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共同開發自然資源以供共同的需要,共同建設大型工業綜合體以滿足所有參加者的需要,為們這些國家的企業和整個工業部門之間在今後許多年裡的協作制定規劃」。勃列日涅夫認為,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國際主義越來越成為檢驗各國共產黨是否忠誠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最可靠尺度。勃列日涅夫幾乎是「國際主義」不離口的。他要求東歐各國的「國際主義」是什麼呢?
  • 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要知道,史達林的關鍵錯誤還不在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清洗,而在於他所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集權政治。勃列日涅夫想為史達林翻案,他也不敢否認大清洗之罪,但仍試圖召回史達林模式的亡靈。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儘管不敢公開為史達林招魂,卻對史達林模式一仍其舊。應該說,計劃經濟下,由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一定時期內對恢復和發展蘇聯經濟還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 勃列日涅夫:體制僵化了
    這場改革,有效遏制住了蘇聯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趨勢,1966到1970年這段時期,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一度達到7.8%。這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了。 可這個成績,也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最高點。
  • 「藍色東歐」的深邃與魅力
    本版撰文 青青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俄羅斯情結和東歐情結。這與我們的成長有關,與我們童年、少年和青春歲月有關。在那段歲月中,電影,尤其是露天電影又有著特別重要的影響。那時,少有的幾部外國電影便是最最好看的電影,它們大多來自東歐國家,幾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 跛腳巨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與逆轉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臺,蘇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宣稱要繼續執行蘇共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線,說這一路線是列寧主義的路線。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指名地批判赫魯雪夫搞個人崇拜和唯意志論,並逐步對赫魯雪夫時期導致混亂的一些政策進行調整。
  • 第五部分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3)推行一系列「援助」計劃,如馬歇爾計劃以及通過提供「兩個安全網」(「軍事安全網」和「經濟安全網」),加強對歐洲、日本經濟的控制;推行「第四點計劃」,對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實行新殖民主義政策。(4)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和技術封鎖。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末。其主要表現為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 冷戰:經濟的教訓——紀念世界冷戰結束十五周年
    西方自救  當20世紀行至七八十年代,冷戰中對峙的東西方陣營,同時陷入經濟困頓、社會矛盾交織的瓶頸。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國家主義本位的政府干預和國有化過度將經濟推入窘境,而石油危機的爆發更讓這種困局雪上加霜。
  • 勃列日涅夫大搞軍備競賽有哪些影響?蘇聯崩潰禍根正在於此!
    二戰後期,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冷戰格局便已經形成,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帷幕。但是冷戰真正的高潮卻是發生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美蘇雙方展開的軍備競賽令人咋舌。這場從地球爭到宇宙的大賽,對蘇聯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
  • 勃列日涅夫為何被稱為「勳章之王」,一成就曾獲金氏世界紀錄!
    上世紀70年代,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蘇聯進入了全勝時期,在軍事上對美國形成了全面的壓制。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勃列日涅夫也自然受到了無數的讚美,獲得了無數的榮譽。每當獲得一項新的榮譽,勃列日涅夫也會獲得一個新的勳章,由於一生中獲得了太多的勳章,勃列日涅夫也有了一個雅號——勳章之王!
  • 勃列日涅夫:在笑話中和蘇聯一起沉淪
    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初中期,是蘇聯歷史上人民生活最好、和美國差距最小的時期。1975年,在「新經濟體制」的刺激下、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峰值,排名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然而,這種好景只是在透支未來,勃列日涅夫享受的只是赫魯雪夫改革的紅利和國際原油價格暴漲帶來的好處。據統計,在1974年到1984年10年間,光石油出口就給蘇聯賺回了2700到3000億美元的外匯。
  • 歐洲史: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而20世紀60年代卻不同: 那一代人對於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和他們自身的重要性了如指掌, 而這正是那個時代的一大特色。 套用「誰人」樂隊的歌詞, 在6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人們都在「談論我這一代人」。正如我們將看到的, 這倒不是完全不可理喻的自我陶醉, 但可以想見這也造成了一些視角上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