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本篇簡訊源自MISES(Ludwig von MisesInstitute,米塞斯研究所),原文作者JesúsHuerta de Soto,原文發表於2019年4月18日。
- - - - - - - - - 內容推薦 - - -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商業周期的最大特點是起源於中央銀行指導和協調的主動通貨膨脹政策。
戰後的幾十年,直到60年代後期,凱恩斯主義理論使人們相信,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避免任何危機。隨著上世紀70年代出現嚴重衰退,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殘酷的現實:當時的滯脹削弱了凱恩斯主義的假設,並使其失去了可信度。此外,20世紀70年代和滯脹的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人們對奧地利經濟學興趣的重生,哈耶克正是因為對商業周期理論的研究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事實上,上世紀70年代的危機和滯脹正是一場艱難的考驗,凱恩斯主義者就此被埋沒,而奧地利學派理論家大獲認可,而後者早就預言了這場危機。哈耶克承認,他們唯一的錯誤在於最初對通脹過程持續時間的誤判。通脹過程不受舊有金本位要求的限制,而是被額外的信貸擴張延長,持續了20年。結果導致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嚴重的經濟蕭條,同時伴隨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
上世紀 70 年代末的危機屬於近代經濟史,這裡便不再贅述。只需明確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必要的調整的代價是相當高昂的。或許在經歷這段痛苦的時期之後,隨著經濟逐漸復甦,西方金融和經濟當局本應被要求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以避免未來信貸廣泛擴張,從而避免衰退。
很遺憾,情況並非如此。儘管70年代末的危機後,在調整西方經濟體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80年代末另一場嚴重的信貸擴張又初露端倪,先是始於美國,後遍布日本、英國及其他國家。儘管股市發出了「警告」,特別是1987年10月1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NewYork stockExchange)「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的崩盤(當時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指數暴跌 22.6%),貨幣當局還是慌忙向經濟中注入大量新的流動性,以提振股市指數。
在一項關於90年代早期經濟衰退的實證研究中,W.N.Butos指出,在1983年到1987年間,美聯儲向美國銀行系統提供的儲備年均增長率為14.5%(即從1985 年的250億美元到三年後的400多億美元)。這導致了巨大的信貸和貨幣擴張,它們反過來又大大助長了股市繁榮和各種投機金融活動。此外,經濟進入了顯著擴張的階段,導致資本密集程度最高的階段大大延長,耐用消費品的生產也大幅度增加。這個階段被稱為裡根-柴契爾時代的「黃金時代」,主要建立在信貸擴張的不穩固基礎之上。阿瑟·米德爾頓·休斯的一項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些事實。
此外,休斯還研究了信貸擴張和衰退對屬於生產結構不同階段(有些接近消費,有些遠離消費)的不同部門的影響。他的實證時間序列研究證實了我們的周期理論的最重要的結論。此外,這次衰退還伴隨著一場嚴重的銀行危機,由於幾家重要銀行的倒閉,特別是儲蓄和貸款部門的倒閉,美國的銀行危機變得明顯起來,許多出版物都發表了對這一危機的分析。上一次經濟衰退再次讓貨幣主義者感到意外,他們無法理解這種事情是如何發生的。然而,經濟擴張的典型特徵、危機的到來以及隨之而來的衰退,都與奧地利周期理論的預測相符。
或許上一個周期最有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日本經濟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特別是在1987年至1991年的四年期間,日本經濟經歷了飛速的貨幣信貸擴張,正如理論所表明的那樣,這主要影響到與消費最不沾邊兒的工業。事實上,儘管消費品價格在此期間每年僅上漲0 - 3%左右,但固定資產價格尤其是土地、房地產、股票、藝術品和珠寶的價格卻大幅上漲。它們的價值增長到原來的許多倍,導致各自的市場進入了投機熱潮。危機發生在1991年第二季度,隨後的經濟衰退持續了10多年。生產資源的普遍不當投資已變得明顯,這在日本過去是一個未知的問題,並使日本經濟有必要開始一個痛苦的、全面的重新調整進程,在寫這篇文章(2001年)時,日本繼續參與這一進程。
關於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對西班牙造成的影響,有必要指出,它在1992年對西班牙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經濟衰退持續了將近五年。擴張、危機和衰退的所有典型特徵再次出現在西班牙當前的經濟環境中,可能的例外是,由於西班牙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人為的擴張甚至被誇大了。此外,經濟衰退是在高估比塞塔的背景下發生的,比塞塔在12個月的時間裡不得不連續三次貶值。
股市受到嚴重影響,眾所周知的金融和銀行危機是在投機和快速致富的環境中發生的。西班牙花了幾年時間才完全從這些事件中恢復過來。即使在今天,西班牙當局還沒有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來提高經濟的靈活性,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這些措施連同審慎的貨幣政策、減少公共開支和政府赤字,對西班牙迅速鞏固穩定和持續的復甦進程至關重要。最後,1997 年亞洲經濟危機之後,美聯儲在美國(以及全世界)精心策劃了信貸擴張,導致了劇烈的繁榮和股市泡沫。在這個時候(2001 年末),這種情況似乎很可能會以股市崩盤(電子商務、新技術和通信等所謂的「新經濟」中的股票已經表現得很明顯)和一場新的、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告終。
- - - - - - - - - 編譯者注釋 - - - - - - - - -
本文主要討論了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及其與信貸擴張之間的邏輯。事實上,在20世紀70年代末經濟衰退之前,凱恩斯主義盛行,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指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因此,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而為了增加總需求,信貸擴張即是一個有效的手段。當經濟出現衰退時,貨幣當局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刺激消費、投資和借貸行為,同時為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刺激經濟擴張。而上世紀70年代出現嚴重衰退使人們開始質疑凱恩斯主義,1974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時,大多數國家的通脹卻加劇了。其中許多國家的通脹率幾乎翻了一倍,1974年和1975年美國的通脹率分別達到了10.9%和9.1%。而在此時,奧地利學派由於強調市場的自發調整,反對幹預主義,並成功預測了經濟危機,因此大受追捧。
大量實證研究表明,經濟衰退後的盲目信貸擴張並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盲目信貸擴張不僅會導致股市非理性繁榮與大量金融投機活動,提高金融市場波動性,同時也會不斷孕育房地產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泡沫,使得經濟運行處在不穩健的狀態。因此,在經濟衰退過後的復甦過程中,貨幣當局不應該立刻採取激進的擴張政策,而是應該相機抉擇,使得貨幣政策的使用更具彈性。例如在2017年6月的議息會議中,美聯儲公布了年內「縮表」計劃。在此之前,美聯儲已經進行了多次量化寬鬆,寬鬆的貨幣政策減少了貨幣當局應對衰退的工具,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應與經濟周期相匹配:在經濟上行時,貨幣政策需要進行調整,從而為經濟下行和衰退預留空間,而美國目前的貨幣政策狀態不利於應對新的衰退,隨著美國經濟擴張周期遠超歷史水平,美聯儲需要將利率提升到遠離零下限,同時也需要讓資產負債表遠離衰退的狀態,為未來貨幣政策寬鬆預留空間。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