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發展演化,按照達爾文進化論是由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38億年前一些有機大分子,它們可能是來自於外太空,或者通過自然反應在地球上形成。這些有機大分子在地球的原始海洋中,某些偶然的機會聚集在一起,某些機制下形成了簡單的細胞。
據調查顯示,從1500年前開始,超過320個陸棲脊椎動物物種滅絕,剩餘物種也表現出了平均25%的衰退。然而在2020年專家表示一些宣布滅絕的生物又重新出現了。那麼它們的出現是不是意味著地球環境出現好轉了呢?
一種在136,000年前滅絕的鳥,再次進化後「死而復生」科學家發現,這種「不會飛的鳥」原本是馬達加斯加本土的物種——白喉秧雞,除了這個被宣布滅絕13.6萬的白喉秧雞出現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消失的物種再次被發現。例如,荷蘭短翅水雞在1898年被宣布滅絕,短短50年後,人們再次發現了它。侏儒眼鏡猴,1930年之前沒有發現任何標本,80年後,探險隊又發現了它。黑長臂猿,1950年它們被認為已經滅絕,在2006年再次被發現。
科學家們試圖探索它們重新出現的原因,但卻一直得不出答案。有人認為已經被宣布滅絕物種頻頻出現代表著地球環境有所變好,但也有人認為這代表不了什麼事情。畢竟這些已經被宣布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距離被宣布滅絕的時間相對來說還是挺短的,它們可能沒有滅絕,但是個數還是非常少。但如果說滅絕數萬年之久的物種,如果再次出現,那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8月1日在我國海南省的一個溼地公園內,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蜻蜓,翅膀長腹部較短並且呈現紅色,科學家說這是首次在海南發現的紅腹異蜻,科學家認為它的出現也代表著良好的溼地環境。地球上的物種數量對於地球生態環境也有積極作用,總之會比人類成為孤家寡人要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