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吸光能力不同的材料檢驗光是否具有能量的實驗方案

2020-09-25 彭曉韜

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09.24

【文章摘要】:不同顏色的材料一般認為其吸收光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光具有能量,則吸收光能力強的材料的溫度變化幅度與速度應遠大於吸收光能力差的材料。如果是在真空環境下,則材料吸收到的光能量就不易散發,只能轉換為材料的分子熱運動而不斷提高材料的溫度。利用此原理,有可能證明光本身是否真的具有能量與動量。有條件的朋友不防一試。本文就此對實驗方案進行初步設計,供各位參考。

一、不同材料吸光能力簡述

1、吸光率

吸光率通常指某一單色光通過溶液或固體時因被吸收而光強度減弱的度量。核酸製品對260 nm光有最強的吸收,蛋白質製品對280 nm光有最強吸收。吸光率的定量可按照朗伯-比爾公式(Beer-Lambert equation):

A=εcl (公式1)

式中,A為對單色光的吸收率;ε為克分子消光係數;c為生色團的濃度;l為光在溶液或固體中穿過的光程距離。【摘自「百度百科」】

2、高吸光率材料

英國薩裡大學(University of Su rrey)創造出了一種超級吸光且超薄的材料。這種納米級別的材料運用了納米紋理技術,是一種新型、超薄的石墨烯薄板(graphene sheets)。

研究人員稱,他們是從飛蛾的眼睛獲得的啟發,創造出這種新材料的。石墨烯是一種傳統的優良電子材料,具有顯著的導電性和很好的機械強度,但是它對光能的吸收率不高,一般只能吸收2%~3%的光能,而新的技術可以將石墨烯的光能吸收率提升到90%。【摘自「百度百科」】

3、超黑材料

據有關資料介質,目前人類可製造出可見光波段的吸光材料,其吸收率可達到99%以上。這類材料被稱作為「超黑材料」。

4、透明材料

一般最好的透明材料的透光率可達到95%左右。剩餘的5%主要為反射、散射和吸收(實際上是轉換成不可能的熱輻射,即材料的分子熱運動加強而將所謂吸收的光轉換成了其它頻率段的光)。

二、實驗方案基本原理和要點

通過以上對材料吸收與透光性能的簡介,我們可以選擇兩種比較極端的材料來進行實驗:用超黑材料與高透光材料(簡稱為「超透材料」)作為實驗主體。前者的吸光率在99%以上,後者的吸光率在5%以下。如果能增加一種吸收能力在50%左右的材料參與試驗,則效應應該會更加顯著。這樣在同一光源的照射下,三者在單位時間內所吸收的光的總量相差45%以上。當採用幾何尺寸與形狀基本一致的薄型超黑與超透及半透材料,並同時放置在真空度和隔熱性能好的密封環境中時,其單位時間內吸收光的總量差異就會轉換為溫度的差異:超黑材料的溫度上升速率應該遠高於超透和半透材料,最終的平衡溫度也應該遠高於超透和半透材料。

三、實驗過程應注意的事項

1、超黑和超透及半透材料試件(簡稱為「三個試件」)應該用導熱性能差的細線懸吊在空中,不能與其他任何物體有直接接觸。每個試件應放置在一個獨立的真空瓶內;

2、抽完真空後,讓三個試件保持相同的溫度,並消除(屏蔽)其他光源的影響;

3、同一光源產生的光的強度要相對穩定,並且同時照射在三個試件上的面積要保持相同。超透和半透試件透射後的光應從真空瓶的另一側遠離試件,儘量不使其有返回的機會;

4、測量三個試件的溫度必須同時進行,間隔時間應儘量縮短,一直到三個試件的溫度穩定在某一數值並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終止;

5、測量三個試件溫度的同時,測量真空瓶內的電磁輻射變化情況;

6、至少應該進行三個不同強度的光照實驗,以便取得照射光強度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四、實驗結果預判

1、當超黑試件的溫度持續上升並最終燒毀時,則證明光是具有能量和動量的;

2、當超黑試件的穩定溫度與超透及半透試件穩定溫度差異較大,同時真空管內電磁輻射強度存在差異,但差異並不十分巨大。電磁輻射強度變化規律為:超黑最大、半透次之、超透最小時,則證明光並不具有能量和動量。且不同吸收率的試件主要將光照產生的電場和磁場作用轉換成了分子熱運動峰值頻率(溫度)的上升,進而產生更多的溫度型熱輻射;

3、當三個試件的穩定溫度差別不大,但真空管內的電磁輻射強度差異巨大(超黑最大、半透次之、超透最小)時,則證明不同吸光能力的材料所吸收的光轉換為分子熱運動的能力基本相近,而將光轉換成其他頻率段的光的能力與吸光能力成正比。

相關焦點

  • ...吸光材料、軟硬重複可變的超材料、可降解「蠶絲蛋白骨釘」 ……
    該種塗層是一種特殊的聚合物材料,在電脈衝的作用下可以改變顏色。利用該技術形成的塗層具有低可見性,可將被保護的目標隱藏起來。目前俄羅斯完成這種變色材料模型及其控制系統的開發。 (來源:國防科技信息網,作者: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 董姍姍 丁宏) 美研發出可軍民兩用 近完美柔性寬頻紅外吸光材料 美國工程師網站2017年2月2日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輕薄、柔性的紅外吸光材料。
  • 醫學驗光篇之醫學驗光的定義
    第一階段 驗光 驗光包括檢查視力,電腦驗光,和檢影驗光,通過這三個步驟收集病人眼部屈光狀況的基本資料。給醫生的下一步檢查提供參考範圍。專家建議,十四歲以下的兒童需要做散瞳驗光,散瞳驗光可以使睫狀肌失去調節作用,從而得到準確的屈光度數,同時可以排查一些引起視力下降的眼病,以獲得儘早及時的治療。
  • 從問診到配鏡處方 專業眼科醫院的驗光配鏡與眼鏡店的究竟有何不同?
    眼科醫院裡的醫學配鏡與眼鏡店裡的配鏡究竟有什麼不同?  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菏澤華廈眼科醫院小兒眼科主任曹素燕,曹素燕表示:醫學驗光必須在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醫學驗光是檢查光線入射眼球後的聚集情況,它以正視眼狀態為標準,測出受檢眼與正視眼間的聚散差異程度。
  • 吸波材料有哪些 吸波材料是什麼
    吸波材料有哪些吸波材料可以選擇尖劈形吸波材料、單層平板形、雙層或多層平板形、塗層形等等材料。1、尖劈形微波暗室採用的吸收體常做成尖劈形(金子塔形狀),主要由聚氨酯泡沫型、無紡布難燃型、矽酸鹽板金屬膜組裝型等。
  • 光具有無窮的能量,利用它做推進力,能否實現光速飛行?
    引言:光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存在,它不僅照亮了黑暗,還為寒冷的地區帶去溫暖。由此可見光同時也是具有能量的存在,而且它所含有的能量超乎人類的想像。既然如此,我們是否能夠利用光能來推進呢?如果可以的話,人類是否能達到光速呢?
  • 國內首個兒童驗光配鏡標準出爐 14歲以下首次驗光需「散瞳」
    14歲以下兒童首次驗光,必須要進行散瞳驗光。  東方網記者王佳妮7月3日報導:你的孩子配眼鏡前是否做過散瞳驗光?東方網記者翻閱該部標準發現,其對7~14歲兒童驗光配鏡的基本要求、人員要求、驗光條件、配鏡條件、檢測條件、接觸鏡驗配條件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  此前,兒童配鏡是否需要睫狀肌麻痺驗光頗有爭議。東方網記者留意到,此次標準中也對此作出具體規定,即:兒童初次驗光宜選擇睫狀肌麻痺劑進行檢影屈光檢查。中高度遠視及遠視散光者的初次檢查何複查,應採用睫狀肌麻痺驗光。
  • 模仿「藍藻的觸角」,多殼層材料多級吸光、高效用光
    藍藻是地球上極為古老的光合作用生物,它擁有十分高效的多級光捕獲系統:不同的染料分子由外到內排列在多層結構中,分別吸收不同波長的太陽光。能否構建類似的多層納米材料,更充分地吸收和利用太陽能呢?
  • 基於超材料的新型吸波材料及其天線隱身應用進展
    1.1、同相反射特性吸波材料同相反射特性吸波材料依據其同相反射特性角的不同,可分為吸波型吸波材料和幹涉型吸波材料兩類。1)吸波型吸波材料。以此設計為基礎,Gao等進一步提出外加集總電阻構成吸波結構的方案,並給出反射係數和相位測試參數,如圖1,2所示。與Simms等提出的吸波結構相比,Gao等人提出的吸波材料更薄、且結構更為緊湊。2)幹涉型吸波材料。該吸波材料按電磁波相干涉原理設計。
  • 引力波是否具有「波粒二象性」?科學家試圖驗證這一問題
    上世紀初,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基於「廣義相對論」就預見了引力波的存在,他認為引力是一種時空彎曲的效應,當一個具有質量的物體在時空中運動時,曲率變化反應了物體的位置變化。
  • 新型紅外線發射器:由超穎材料製成,可利用廢熱!
    超材料(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這些材料的應用領域包括光纖、醫療設備、航空航天、傳感器、基礎設施監控、智能太陽能管理、雷達罩、超材料雷達天線、聲學隱身技術、吸波材料、全息技術等等。而超穎材料和自然材料不同,它們會具有負折射率。「負折射率材料」(Negative index materials)的介電常數和磁導率(Permeability)都是負的,從而導致負的折射率。這種材料有時又被稱為「左手介質」,光學材料中,如果介電常數和滲透率都是正的,光波在這種介質中向前傳播;如二者都是負的,則光波向後傳播。
  • 高磁導率吸波材料淺述
    高磁導率吸波材料係指在10MHz左右具有較高磁導率實部u′(一般≥50)為特性的一類吸波材料。高磁導率吸波材料就其磁導率特性而言,因其應用領域,即所解決問題的不同又大體分為兩類: 1、用於提供EMC/EMI解決方案的高磁導率吸波材料,
  • 陳根:從室內光獲取能量以供電,走到哪充到哪?
    一種可能的供電方法是把光轉換成能量,就像太陽能電池板從太陽光中獲取能量的方式一樣,這被稱為太陽能光伏。然而,由於光源特性的不同,太陽能電池板所用的材料並不適合於室內採光。現在,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中國蘇州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更加安全、環保的新方案,這種吸光材料能夠從室內光中獲取能量,且顯示著相當驚人的效率。
  • 陳根:從室內光獲取能量以供電,走到哪充到哪?
    一種可能的供電方法是把光轉換成能量,就像太陽能電池板從太陽光中獲取能量的方式一樣,這被稱為太陽能光伏。然而,由於光源特性的不同,太陽能電池板所用的材料並不適合於室內採光。現在,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中國蘇州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更加安全、環保的新方案,這種吸光材料能夠從室內光中獲取能量,且顯示著相當驚人的效率。
  • 科學家喜獲新型綠色材料 可利用室內光為智能設備供電
    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更安全、更環保的替代吸光材料,而在此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意外之喜,即這種材料還可以從室內照明中獲取能量,效率驚人。這項研究由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和中國蘇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主要研究「無鉛鈣鈦礦材料」(PIMs),該材料目前正在開發中,準備用於下一代太陽能電池。該研究近期刊登在了《高級能源材料》雜誌上。
  • 關於近視:驗光為何要做紅綠試驗
    紅綠試驗的目的:使驗光的每一步測試都保證不要過矯。保證紅色光和綠色光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綠色彌散圈與紅色彌散圈直徑相近,光線彌散度相近,亮度相近,也就是說保證紅色裡的視標清楚或紅色裡的視標與綠色裡的視標一樣清楚。
  • Mater.綜述:超分子能量材料
    這種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在各種溶劑中或在液體或固體中組裝分子結構是超分子材料的重要製備過程。在設計超分子能量轉換材料的仿生方法中,學習自然光合作用系統是一種流行的策略。在植物中,綠葉的光收集蛋白質機器優化了的排列和組裝有效地將太陽光轉化為化學鍵的能力。而在人工系統中,基於使用非共價相互作用的自組裝的策略提供了模擬分子間這種功能相關性的可能性,以優化光催化、光伏和能量儲存。
  • 眼鏡店老闆告訴你如何配一副好的眼鏡—驗光篇
    目前近視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眼鏡店,想要配一副適合自己的眼鏡,但是不知道該如何配眼鏡,很多事情也並不了解,那麼我們這些長時間戴眼鏡的人又是否真的了解配眼鏡的這些事情,又是否真的戴對了眼鏡?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 空間光調製器在渦旋光(OAM)方向的新應用
    在渦旋光場的研究中,光學渦旋陣列是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其在多微粒操控、高容量量子通訊等領域具有優勢。目前,產生渦旋陣列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利用特殊微結構材料產生;2、利用達曼光柵的不同衍射級產生;3、利用多光束幹涉產生。這三種方法中,多光束幹涉產生方法原理簡潔,得到了較為廣泛的研究。
  • 新型光催化材料問世
    本站訊(通訊員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為什麼配眼鏡要散瞳驗光?
    驗配眼鏡時,驗光師常常會要求年輕的近視患者進行散瞳驗光,很多人不理解,覺得又慢又麻煩而不願意散瞳。那麼如果沒有散瞳驗配的眼鏡會有哪些問題呢?人的眼睛好比是一臺具有自動變焦功能的照相機。人眼中的晶狀體就好比是相機的變焦鏡頭。視網膜就好比是相機的感光元件。晶狀體通過變厚或者變薄從而將近處或遠處的光線精準的聚焦到視網膜上,從而使人眼看清不同距離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