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全媒體記者/閻鋒 攝影/戴嘉信)兩隻圓圓耳朵的小傢伙,凸出的鼻頭和嘴巴,我家三歲的兒子看到,馬上開始「M—i—c—k—e—y M—o—u—s—e,跟我一起唱!」原來,它很有「米老鼠」的雛形?
小孩子的直覺真是厲害了,南方+記者查閱了一下,迪士尼米奇老鼠的生日是1928年11月28日。作為迪士尼的代表性人物形象,米奇是一隻有著圓滾滾大腦袋、圓滾滾大耳朵、通體柔軟的小老鼠,它隨和、樂觀、充滿奇思妙想,每天要陪兒子一遍遍看米奇妙妙屋的南方+記者,不想在120年前的這條佛山石灣瓦脊上,與「米奇」不期而遇。
石灣瓦脊上的這個「米老鼠」寶貝,年齡可比米奇還要大,因為這條瓦脊上寫明是光緒甲午年造,熟知歷史的朋友會脫口而出1894年。沒錯了,這條石灣瓦脊價值連城,是當時知名店號——均玉店造。如今,這條花鳥瓦脊就收藏在佛山一間私人藝術館淘陶居裡。和它在一起的另一條瓦脊,年齡更大一些,造於鹹豐七年也就是1857年,是一條人物脊,這兩條瓦脊是佛山建築陶瓷鼻祖——石灣瓦脊的典型代表,他們一般用於建築的屋頂上。
面對面和它們平視,南方+發現,咱們的「米老鼠」,尾巴其實更豐腴,表情更張揚。悄悄告訴你,別被我兒子帶溝兒裡去了,咱們中國人是絕少會把老鼠放在房頂瓦脊上的,其實它們是蝙蝠,倒掛的蝙蝠,「福在眼前」嘛。
平視這條百年前的石灣瓦脊
走進熊孩子們的世界
「石灣瓦 甲天下」石灣瓦脊名頭很大,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香港和東南亞諸多建築上都有它的身影。看似高高在上,但它其實並不冰冷,更不會板起臉孔,當南方+零距離走進它,發現它其實還好有愛。
平視這兩條石灣瓦脊,記者的視線始終離不開一群熊孩子,一百多年前,雖然沒有電視機、沒有Ipad,但是有煙花炮仗、有小夥伴、有小吃貨的世界,可以大膽下個結論,一百多年前的童年,同樣很美好!
樓下的孩子:黃從豫,快下來玩——!
樓上的孩子:羅凱楓,你騎——小——車了嗎?
看到這個場景,耳邊就響起了小區裡熊孩子們的聲音。這才早上7點多,鄰居娃又來招呼我家娃了。
還有更誇張的,再來看看鹹豐七年的這條人物瓦脊上熊孩子們的這齣戲,快憋住了別笑出聲。
腦補一下配音
點炮仗的娃:「媽媽,這次我一定要自己去點炮仗!」
後面的媽媽:「去吧去吧,真是禁不住你這傢伙軟纏硬磨,那一定小心點哦!」
注意這個時候眾人的動作和表情,第一次自己點炮仗的孩子姿勢很是誇張,炮仗快要點到了,快了、快了,這個瞬間吸引了一眾街坊的注意力。左邊挑擔子的姐姐、手捧盒子的阿姨、右邊拿著衣服的阿姨……「What?」反正大人們的注意力全部吸引過來了。
快看這個時候熊孩子們的反應!
熊孩子們可瞅準時機了,左邊的娃個頭相對小,拉著媽媽的左胳膊趁機喊:「媽,我要吃!我要吃!」右邊陽臺上的鬼機靈,已經快要把手伸進盒子裡了:「嘿嘿!機會來了,趁麻麻不備,我先來一個!」
啊呀,我說麻麻你手裡拿的究竟是啥寶貝?讓熊孩子們處心積慮至此,那咱們權當它是一個食盒吧,誰讓媽媽打包了好吃的呢?!
「嘿嘿,看我眼疾手快!」左邊的小機靈鬼,可真有你的!趁挑擔的姐姐不注意,打開看看裡面是啥好吃的?想必即便是姐姐發現了,你也不怕的是吧,「小姐姐,我餓了,我饞了!」這個超級賣萌的娃,會讓姐姐的心軟到骨子裡吧!
怎麼樣?要說會玩,我只服你們了!話說這些熊孩子們,你們合演的是三十六計的哪一計啊?
嗯,還有啊,不管他們多熊、多皮,歷經百年風雨,垂髫小兒的髮型可不能亂。再仔細看下,怎麼樣?這髮型,妥妥的!
這齣戲演了一百多年
特想跟百年前的「設計師」握握手
120年後,當南方+記者站在這條石灣瓦脊前,特想跟120年前的「設計師」握握手,因為我知道,你家一定有跟我家黃從豫一樣難搞的熊孩子。
而且我還知道,130年前的這位「設計師」,一定超愛孩子,平時喜歡觀察小孩子。各位看官可以注意一下,這條瓦脊上的小朋友有好多個呢!那小表情、小髮型,各個不雷同。
言歸正傳,這些瓦脊是智慧的佛山人用來安放在建築屋頂上的,為了適應人們從下往上看的視角,瓦脊上人物都有適度的前傾,頭部比例適當放大,這種結合現實生活中的視覺美學,讓人倍感親切,真是藝術源於生活的典型寫照。而在四季輪迴風雨變幻的百年間,瓦脊設計師的情懷依舊,瓦脊工匠們匠心猶存,讓我等後來欣賞者肅然起敬。
事實上,一段石灣瓦脊並不會像寫小說一樣,非常細緻地交代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而只能大刀闊斧地以誇張手法顯示劇情,這最考驗「設計師」和陶工們了,必須要精挑細選出可以精準再現的元素,捕捉最傳神、有趣的一瞬間,用留白的手法,為一百年後的你留足想像空間。
再補一句,熊孩子們和「米老鼠」的這兩條瓦脊,年齡可是比人們熟知的佛山祖廟前殿的瓦脊還要大!祖廟博物館上那條瓦脊的生日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裡面的劇情更多是粵劇曲目的場景內容,八仙過海、郭子儀拜壽等等。而淘陶居裡鹹豐七年和光緒甲午年的兩條瓦脊,明顯更有生活的味道和生活的情趣。果然是時代在發展,以鹹豐七年的熊孩子們為起點,過了十多年、幾十年,到了光緒二十五年,石灣瓦脊果然更「工」、更標準了。
不過,這種變化正暗合了當時時代潮流的變化,也記錄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石灣陶研究者紀文瑾就向記者表示,清代是石灣瓦脊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正遇上廣東粵劇的大流行,瓦脊題材從原來具有裝飾性的嶺南花果、吉祥圖案,轉向更具文化內涵的地方傳說、歷史故事內容。佛山作為粵劇發源地,大部分石灣瓦脊師傅對粵劇非常熟悉,瓦脊故事的人物服飾、功架造型、樓盤布景等,大多取材自當時的粵劇內容了。
■後記
佛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那些悠遠綿長的傳統文化因子已然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之中;佛山又是一座製造業強市,從家電、瓷磚、衛浴到窗簾布藝家居用品,全方位服務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採尋佛山強大工業設計與流行趨勢的連結,發掘科技世界與工具本體中的詩與美,在妙悟之間為每日忙碌生活工作的你,發掘生命的力量與人生的情味,這就是城市生活美學家欄目要為您帶來的美文、美感與美境。
金秋十月,生活美學帶各位走進佛山石灣瓦脊,聆聽石灣瓦脊上的系列故事,如果這期您還喜歡,那就請繼續隨我一起,用當代人的眼光,審視石灣瓦脊這個永不落幕的舞臺上的一出出戲劇、一幕幕生活,歡迎繼續關注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