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總是與河流息息相關。人們把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稱為"大河文明"。尼羅河與古埃及難捨難分,有人曾說"古代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與古巴比倫共存亡,兩河如果沒有沙漠化、鹽鹼化,我們還會看到巴比倫更加無與倫比的輝煌;印度河和恆河,與印度文明緊密相連;黃河和長江,更是與古老的中國共度了歲月的苦難與輝煌。自然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告訴我們:河流與人類永遠是共命運的。河流的奔騰,將不息地延續人類的文明;河流中斷了、乾涸了,人類文明就可能被中斷。
蘇童說:"所有熱愛河流關注河流的心 靈都是溼潤的,有時候那樣的心靈像一盞漁燈!"大小河流固然美,但它更因其流動而使人類的智慧得以延續數千年,使人類的文明延展千萬裡。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我們從"一撇一捺寫個人,端端正正學做人"中懂得了"人"字的深意,從"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來的"中悟出"起"的真義,那麼"河"與"流"呢?
01畫與河流
國寶級文物、北宋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狀況,其中,主要描繪了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清明上河圖》以三分之一的篇幅精心描繪了汴河上緊張、繁忙的航運景象,正如宋人周邦彥在《汴都賦》中所說:" 舳艫相銜,幹裡不絕,越聆吳艚,官艘賈舶,閩謳楚語,風帆雨楫,聯翩方載,鉦鼓鏜鈴"。其展現出北宋首都、當時世界最大城市-汴京的繁華氣派。而畫家張擇 端精心描繪河的航運,是有其深意的因為汴河正是汴京的生命線。關於汴河,宋代諸書多有記述。汴河所控的水域,不僅有江淮、兩浙、荊湖等路,嶺南、川蜀之貨入京師者,也大都經由汴河。至道元年九月參知政事張泊上書說:"汴水橫亙中國, 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此圖重點描繪汴河航運,生動而具體地表現出"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的情景。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的在茶館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飯鋪進餐等等。可見,一條河流連通了空間,對於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與人們的生活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從中,今人也可以領略到歷史河流中曾激蕩的絢麗浪花。
02河與城市建造:一方水土養方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循著這句名言,自然有了"邑不在大,有河則城"之說。中國城市無論是都城或地方城市,其城址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且毫無例外地都把城址選擇在河流的沿岸,或距河流不遠,這是中國城市選址的一條基 本規律。城市選址於河流沿岸,為城市的延續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土地平坦、物產豐盈、供水方便和交通便利。河流,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部分,構成了城市人賴以生存的一個重要要素,甚至,成為-座城市不可分離的一種文化因素。
03河與文明起源:文明是水的贈禮
水是文明的載體,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機,有河流的地方就具備了文明產生的客觀條件。譬如恆河左岸就佇立了一座千年來從未沒落的瓦拉納西,它被認為是印度最古老的城市,古稱貝拿勒斯,是印度教、佛教,以及耆那教的宗教聖地。早在佛祖釋迦牟尼時代,瓦拉納西附近的鹿野苑就是釋迦牟尼成道後初轉法輪之處,也是佛教歷史上最著名的聖地之一。 《大唐西域記》裡記載過,玄奘曾經也來貝拿勒斯朝拜,那本書裡對這座成熟的古老建築,居民生活,繁華的市井氣息以及這裡宗教繁榮的景象都做了詳細的描寫。每一天清晨的恆河,人們在那充滿著大腸桿菌的聖水中沐浴洗禮,他們始終相信恆河水能洗滌掉自己此生所造下的罪孽,始終相信死後可以乾乾淨淨地離開塵世。而恆河數千裡就在那兒,沉默地望著芸芸眾生。
與山"沉穩敦厚"的性情不同,中國文化裡的"上善若水"昭示著水可養人,可容萬物的道理。而在水的所有形式中又尤以河流最為動人。你可能更喜歡大海的遼闊無邊,可是當你真的和少年PI一樣身處一望無垠的大海中時,感到更多的可能是絕望;你可能更喜歡湖泊的平靜溫柔,可是湖泊畢竟囿於一方,格局太小;你可能更喜歡井水的清冽深沉,可是井水自成一體,藏於地下,輕易難以靠……只.有河流,奔流不息,潤澤一方。它不畏路途艱辛,奔騰入海,蒸騰成雲,又幻化為雨,將陸地與海洋聯繫起來;它帶來肥沃的土壤,用水和土為人類創造了一片宜居的天地。所以,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依黃河而生, 漸漸孕育出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