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餘個星系界「怪咖」現身 身世或與大質量星系併合有關

2020-09-21 人民網四川頻道

天聞頻道

在我們生活的銀河系中,地球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塵埃。對於普通人來說,銀河系是大是小、周圍「鄰居」多不多、星系空間是否「擁堵」都與我們關係不大,但這些卻深深地吸引著天文學家的目光。因為星系不同特性的背後,很可能蘊藏著其形成的線索。

事實上,星系與星系之間差別很大,有的星系內部極端緊湊、有的星系則松松垮垮,這些「奇怪」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答案。9月10日,一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揭示這些極端星系的成因。

迄今最大超緻密矮星系樣本

「超緻密矮星系(UCDs)是一類2000年左右才被發現的天體。」該論文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研究員劉成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超緻密矮星系的質量和大小介於星團和矮星系之間,填補了星團和矮星系之間的空白,因其內部恆星系統極端緻密而得名。超彌散星系(UDGs)則是星系裡的另一種極端——其恆星系統鬆散,密度非常低,同樣是最近的研究熱點。

和銀河系這樣的旋渦星系相比,受限於觀測設備和條件,無論是超緻密矮星系還是超彌散星系,觀測樣本都非常小,這就給研究極端密度星系帶來了客觀的困難。

作為星系裡的「少數派」,科學家又是如何判斷它們的大小或密度呢?劉成則介紹道,如果星系處在相似的距離上,天文學上一般用星系的張角來判斷星系的大小。星系的張角與其距離成反比,一個星系,離我們越遠,它的張角也就越小。超緻密矮星系的典型物理尺度為25秒差距左右,如果想觀測室女星系團裡的超緻密矮星系,相當於在烏魯木齊觀察上海東方明珠上的一枚硬幣。

而星系的密度一般很難直接觀測到,天文學家通常用面亮度,即單位面積上星系的亮度來判斷星系的密度。面亮度越亮,星系的密度越高,反之則密度越低。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下一代室女星系團巡天(NGVS)的數據,在室女星系團內尋找到600多個超緻密矮星系,這也是迄今最大的超緻密矮星系樣本,同時也是第一個在星系團尺度上完備的超緻密矮星系樣本。

劉成則表示,大樣本量具有兩個優勢,一是可以進行可靠的統計分析,二是有更大概率找到具有特殊性質的超緻密矮星系,這對研究超緻密矮星系的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極端密度來源於星系併合

與其他星系相比,這些在密度上極端不同的星系還有哪些奇怪的特徵?「每一類型的星系都有各自的特點。除密度外,超緻密矮星系和超彌散星系的暗物質含量也與其他星系不同。」劉成則解釋道,目前主流觀點都認為星系處在暗物質暈中,但是超緻密矮星系至今沒有發現有暗物質的證據。而超彌散星系的情況更複雜,有些暗物質含量超高,比如有的超彌散星系大小和總質量與銀河系相當,但是其恆星質量卻只有銀河系的1%。也有一些超彌散星系沒有觀測到暗物質。

作為宇宙中已知最緻密的星系,超緻密矮星系確實有些與眾不同。此前就有報導稱,天文學家首次在超緻密矮星系中心發現了質量約為210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最小星系卻擁有超大質量黑洞,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此次研究還發現,有些超緻密矮星系被暗弱的恆星暈包圍;少數超緻密矮星系還保留有潮汐尾等星系併合期間產生的結構;並發現了從普通矮星繫到超緻密矮星系的形態演化序列……「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超緻密矮星系可能起源於質量更大的星系,這些星系的外層在併合過程中被剝離,剩下的星系核即為我們現在觀測到的超緻密矮星系。」劉成則解釋道,星系的併合過程與所處環境密切相關,環境密度越高,發生併合的概率越大。而研究人員在室女星系團內發現超緻密矮星系和超彌散星系都傾向於集中在星系團核心等緻密環境,也進一步印證了它們的形成與所處環境及星系的相互作用有密切的關係。

劉成則表示,現今的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還有待完善,而超緻密矮星系和超彌散星系這兩類極端性質星系,是星系形成和演化圖景的兩塊拼圖,相關研究對完善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整體框架有重要意義。(記者 盛 利)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相關焦點

  • 600餘個星系界「怪咖」現身 迄今最大超緻密矮星系樣本
    600餘個星系界「怪咖」現身 迄今最大超緻密矮星系樣本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9-21 17:13:52 在我們生活的銀河系中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星系的顏色和形態緊密相關,並呈現兩大類分布:大質量星系恆星形成停止導致顏色偏紅,並因為擁有較大核球而呈現為橢球形態;小質量星系顏色偏藍並擁有盤狀或者漩渦狀形態。一方面,不同於容易被環境效應影響而導致恆星形成停止的衛星星系,大質量的中央星系由於其較強的引力勢,重子物質通常被束縛在暗物質暈中,在沒有任何反饋的影響下,大量的熱氣體非常容易冷卻從而觸發恆星形成。另一方面,這類星系沒有較大的核球,說明其歷史上也沒有經歷比較劇烈的星系併合事件來消耗氣體。同時,核球-黑洞共同演化理論暗示著這類星系的中央黑洞可能缺乏增長而沒有很強的能量反饋。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星系的顏色和形態緊密相關,並呈現兩大類分布:大質量星系恆星形成停止導致顏色偏紅,並因為擁有較大核球而呈現為橢球形態;小質量星系顏色偏藍並擁有盤狀或者漩渦狀形態。
  • 第一次發現這樣的黑洞,質量是太陽10億倍,控制著6個星系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前不久剛剛公布,它被三位天體物理學家瓜分,並且理由都與黑洞有關。其中,該獎項的一半是由羅傑·彭羅斯獲得,另外一半則是由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瓜分,後二者的突出貢獻,就是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
  • 仙女星系20億年前曾吞併一個巨大星系 質量相當250億個太陽
    這一大星系質量相當於250億個太陽,在本星系團可以排名第三,僅次於仙女星系和銀河系。儘管這場慘烈的星系合併事件我們已經無法親歷,但遺留下了許多證據:幾乎看不見的恆星光環,巨大的恆星流,以及緻密的星系M32。
  • 來自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
    這些天體,包括了黑洞、中子星等極端緻密星構成的雙星系統,它們因為不停的輻射引力波而損失能量,相互間距離就越來越近,最後發生相互碰撞而併合成一個更大質量的黑洞。緻密雙星在併合前輻射的引力波能量雖然很大,但在時空本身所引起的漣漪卻非常小,目前的技術尚無法直接探測。
  • 「DNA」鑑定「移民」身世,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添新證據
    中國國家天文繪製破解「身世」之謎銀河系這樣的大型星系通常被認為是併合矮星系形成的。然而銀河系中有多少恆星來自矮星系?這些恆星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天文學家對此仍知之甚少。【科普】銀河系還會繼續變大嗎?銀河系包含有數千億顆恆星,它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邢千帆介紹,銀河系是通過矮星系(小型星系)併合形成的,矮星系是光度最弱的一類星系。最初,小型星系與氣體雲聚集在一起並融合形成了原始雛形的銀河系。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不過,真正令天文學家們好奇的是,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它們所處的星系。雖然名字唬人,但超大質量黑洞其實是非常「小」的天體。以銀河係為例,由恆星和氣體組成的銀盤直徑約15萬光年,而居於其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卻還沒有水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大。所以,你也許會認為它們不會對宿主星系造成大的影響。
  • 雙中子星併合:人類首次「看到」引力波
    美國時間16日10時(北京時間16日22時),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召開媒體見面會,邀請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以及世界各地70多家天文臺的科學家代表,共同宣布人類首次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併合的新型引力波,並「看到」這次併合事件發出的電磁信號。  探測到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信號及光學對應物,早在8月份就已經傳言四起。
  • 科學家們靠它揭開了一種恆星的「身世」之謎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銀河系內一種恆星——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含量超高恆星的「身世」之謎,為銀河系併合事件提供了確切和可靠的化學證據,為基於化學DNA識別銀河系中的「外來移民」提供了新的線索。
  • 南極巡天望遠鏡團隊自述:來自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
    這些天體,包括了黑洞、中子星等極端緻密星構成的雙星系統,它們因為不停的輻射引力波而損失能量,相互間距離就越來越近, 最後發生相互碰撞而併合成一個更大質量的黑洞。緻密雙星在併合前輻射的引力波能量雖然很大,但在時空本身所引起的漣漪卻非常小,目前的技術尚無法直接探測。
  • 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Tips所謂的恆星級質量黑洞的質量範圍一般在幾倍到上百倍太陽質量,天文學家設想它們正是由大質量恆星自然演化引力塌縮而形成的。此前通過引力波探測到的十幾個雙黑洞都屬於這一類型。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直接關係到星系形成和宇宙演化,而它們的誕生和演化則是個開放性的重要前沿問題。黑洞周邊物質吸積盤的存在,及其與黑洞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類高能活動有助於黑洞探測和估算黑洞參數。
  • 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虎嗅網
    Tips所謂的恆星級質量黑洞的質量範圍一般在幾倍到上百倍太陽質量,天文學家設想它們正是由大質量恆星自然演化引力塌縮而形成的。此前通過引力波探測到的十幾個雙黑洞都屬於這一類型。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直接關係到星系形成和宇宙演化,而它們的誕生和演化則是個開放性的重要前沿問題。黑洞周邊物質吸積盤的存在,及其與黑洞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類高能活動有助於黑洞探測和估算黑洞參數。
  • 最新在星系中發現三個大質量藍色發光恆星!
    LBV是稀有且不穩定的大質量恆星,處於演化的最後階段之一。它們表現出與瞬時噴發有關的強光度學和光譜變異性。研究LBV和在這些天體上發生的噴發可以提供更多關於大質量恆星演化的見解。到目前為止,在銀河系和本星系群中,已知的LBV只有大約40個。
  • 70億光年外傳來大新聞,8顆太陽質量瞬間消失
    Tips 所謂的恆星級質量黑洞的質量範圍一般在幾倍到上百倍太陽質量(這些界定時有浮動),天文學家設想它們正是由大質量恆星自然演化引力塌縮而形成的。此前通過引力波探測到的十幾個雙黑洞都屬於這一類型。
  • 仙女座星系——不平靜的過往
    名詞解釋:主併合(major merger):兩個等質量星系發生併合。次併合(minor merger):兩個質量差異懸殊的星系發生併合。恆星暈(stellar halo):星系暈(galactic halo)指一個星系在主要可見盤狀部分以外成球狀的延展區域,恆星暈指這一區域中含有恆星的部分。恆星股流(stellar stream):曾經是球狀星團或矮星系的一組恆星在潮汐作用下(如發生星系併合時),被撕扯成股狀,圍繞星系轉動所形成的結構。
  • 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Tips所謂的恆星級質量黑洞的質量範圍一般在幾倍到上百倍太陽質量(這些界定時有浮動),天文學家設想它們正是由大質量恆星自然演化引力塌縮而形成的。此前通過引力波探測到的十幾個雙黑洞都屬於這一類型。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直接關係到星系形成和宇宙演化,而它們的誕生和演化則是個開放性的重要前沿問題。黑洞周邊物質吸積盤的存在,及其與黑洞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類高能活動有助於黑洞探測和估算黑洞參數。
  • 天王星成「怪咖」 「推手」竟是冰天體
    在太陽系這個大「操場」上就有一位這樣的「怪咖」——天王星。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七個「兄弟」的公轉平面相近,公轉方向一致。它們中大部分也以相似的方向自轉,其南北極方向基本垂直於公轉平面。然而,天王星的自轉軸卻傾斜了98度,在公轉平面上「躺著」轉圈圈。因此,在公轉周期84年的天王星上,南北半球經歷著連續42年的漫長極晝或極夜。  是什麼造就了天王星如此奇特的運行狀態?
  • 太陽系外漫遊③:星系與星系團
    圖2 距離我們約250萬光年的仙女星系(拍攝:Adam Evans)星系群和星系團大家平時微信上,都有微信群,或三五好友組個群聊,或三五十同事組個工作群,同樣,星系們也有群前面提到,星系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將恆星以及星際物質匯集在一起形成的,那麼星系之間是否也存在引力束縛呢?答案是肯定的,儘管星系之間距離很遠,但是超大的質量還是使得星系之間能夠有「互動」。我們將由於引力作用而聚在一起的若干個星系,叫做星系群(Galaxy Group)。當然星系群的成員們並不會聊天說笑,他們只會默默地彼此吸引,相互影響對方的運動。
  • 發現「卡岡圖雅」——被逐出星系中心的超大黑洞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正在熱映的影片《星際穿越》裡,「卡岡圖雅」可以說是當仁不讓的主宰,不僅扭曲時空為複雜的故事提供了上演的舞臺,還首次將超大質量黑洞逼真地展現在大銀幕上,並由此引發了一場全民科(tǔ)普(cáo)熱潮。比如一些死理性派就吐槽說——超大質量黑洞不是應該位於星系中心,被無數明亮的恆星包圍嗎?為什麼電影裡「卡岡圖雅」周圍看不到多少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