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據《隆昌縣誌》記載,隆昌鐵隕石明朝時期隕落在隆昌縣城西北,清朝乾隆25年(公元1760年)被人掘出當作「神物」供奉,稱為「紫巖」。1972年,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前身)教師在隆昌見到這塊奇特的「石頭」,於是便帶回成都進行研究。
在我國為數眾多的博物館中,高校博物館別具一格。在其中,我們不僅能窺見高校的學科布局、主攻方向,更能感受到經年累月教學、科研活動積累起的獨特「文脈」與「氣韻」。
四川是西部教育大省,不少高校均擁有與自身特色緊密相連的博物館或展覽室,它們或以「綜合性」見長,或以藏品炫「富」,或以高精尖令人刮目相看……它們不僅是新生入學的「首個」課堂,也是高校教學、科研活動的重要基地。
點睛臺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天外來客」曾是乾隆年間「神物」
始建於1960年的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是中國西部最大、全國高校最大的地學類自然博物館。館藏標本10萬餘件,包括30餘件恐龍化石,劍齒象、猛獁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以及各類礦物、巖石、寶玉石和奇石。其中,合川馬門溪龍、大竹重慶魚和隆昌鐵隕石最為珍貴。5月12日,該館副館長劉建對記者講述了隆昌鐵隕石的非凡來歷。
隆昌鐵隕石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天外來客」。它外觀似圓錐狀,錐高46釐米,長44釐米,寬20釐米,重約158.5公斤。劉建介紹說,據《隆昌縣誌》記載,隆昌鐵隕石明朝時期隕落在隆昌縣城西北,清朝乾隆25年(公元1760年)被人掘出當作「神物」供奉,稱為「紫巖」。1972年,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前身)教師在隆昌見到這塊奇特的「石頭」,於是便帶回成都進行研究。
經專家鑑定,這塊隕石主要成分為鐵鎳合金,含量高達98%以上。其表面的黑褐色和凹坑,則是墜落過程中溶蝕、碰撞和燃燒留下的痕跡。
川大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
民間藝人捏出百歲泥塑標本
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坐落在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背後。始建於1932年,由英國建築師弗烈特·榮杜易設計的這棟三層小樓,古樸典雅、青磚黑瓦。館內有教學標本、掛圖、書籍、照片等在內的3000餘件珍貴文物,講述了口腔醫學在世界、中國和華西的發展脈絡。
泥塑教學標本起源廳中,滿滿一牆「腦袋」著實讓記者嚇了一跳。走近細看,這些按實際比例縮小的泥塑頭顱全都「歪瓜裂棗」。有的舌頭肥大,有的臉頰穿孔,有的嘴巴歪斜……旁邊卡片上,則對應寫著「雙側唇裂」、「左下頜骨髓炎伴穿孔」、「左頰部感染瘢痕攣縮」等病症名稱。
這160多件泥塑頭顱,是20世紀上半葉華西協合大學(四川大學華西校區前身)使用的教學標本。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專攻口腔醫學史的付天星告訴記者,1910年華西協合大學創立後,由於教學設備有限,很難向學生直觀展示各種口腔病症。學校便請來成都民間藝人,按照病人的症狀捏制泥塑,將病灶部分的特徵呈現出來。這批標本使用時間長達30餘年,解放後才逐漸被蠟像、塑膠標本取代。今天,幻燈片、三維圖形、X光照片等各種高科技演示方式,早已走進華西的課堂。
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
可體驗春秋時期貴族投壺遊戲
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位於成都體育學院內,佔地面積近千平方米。該館擁有各類中國古代體育陳列品500餘件(套),中國古代和近代體育題材文物千餘件(套),並通過文物、場景、圖文、影視等各種手段,展示了我國從夏商周至清末中華民族4000年體育發展的歷史。「是我國第一座以展示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長、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所長郝勤介紹。
館內藏品中,漢代手博俑、漢代環首鐵刀、清代長兵十八件、漢代三人倒立俑、宋代圍棋子、宋代木製象棋、宋代相撲磚等,都是十分珍貴的中國古代體育文物。
古代體育運動大型復原圖雖然館內藏品豐富,但在郝勤看來,馬球、蹴鞠、捶丸等古代體育運動大型復原圖才是他們的「鎮館之寶」。「別看只是復原圖,這些復原圖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我國古代運動的規則、技巧。對研究古代體育與現代體育的相似與差異,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
同時,該館還專門設置了投壺等互動遊戲環節,將春秋時期貴族士大夫模仿射禮規則制度所創造的投壺遊戲搬進博物館,供參觀者體驗。
指路牌
四川大學博物館1914年籌建,西南地區建立最早的博物館。現有藏品8萬餘件,其中書畫、陶瓷、雕刻藝術以及民俗、民族文物等最具特色。
地址:成都市望江路29號四川大學望江校區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西南地區唯一的醫藥衛生專業博物館,其中中藥館內的瀕危生物室、偽藥室、網上中藥標本室系國內首創。
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區新創路成都中醫藥大學高新校區
西南民族大學博物館分為4個展廳,館藏反映30多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生產生活、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文物1萬餘件。
地址:成都市一環路南四段16號西南民族大學
成都飲食文化博物館 擁有食材標本、動物標本展廳,酒文化展廳,飲食器具、民族飲食展廳等,館藏文物2100餘件。
地址:成都市龍泉驛區紅嶺路459號四川旅遊學院
(責編:張連東、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