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下雨天,是屬於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我們也經常有詩意去美化,比如: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也有人可能悲觀形容下雨:那是上天的眼淚。
在我們生活中,下雨是正常的,不下雨才是不正常的。極端地理位置,可能是常年都見不到下雨的,比如在珠穆朗瑪峰(高度為8844.43米)這種地方,因為高海拔,常年不下雨,另一個原因是溫度太低。正如我們熟悉的一個知識,水在零下是結冰,零度是水和冰的節點,而下雨,雨是水,溫度是高於零度的,如果溫度過低,會出現我們看見的雪,這也就比較好解釋為什麼北方一到冬天漫天飛雪,而南方常年看不到雪花。因此,下雨必須是溫度較高,海拔較低的地方出現下雨現象。

那麼有人也會問,你看沙漠常年不下雨,是不是沙漠就不下雨了呢?這個需要看這個沙漠的位置的。首先沙漠是會下雨的,可能一年下不了兩場雨,有可能下雨的時間只持續了那麼幾秒幾十秒的,但這也下雨,那麼為什麼沙漠下雨少呢?熱帶雨林那種地方下雨多呢?
熱帶雨林,溫度高,植被多,水蒸氣足夠多,經常出現早上出大太陽,下午下大雨的現象。早上太陽把植被,山川河流的水分蒸發到空氣中,水最開始被太陽蒸發的時候變成氣體(水蒸氣),氣體在空氣中凝結成水珠,水蒸氣變成水(液體),我經常看到的雲(凝結物),當雲中的水滴達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不能被上升的氣流頂託住的時候,那麼就開始下雨,因為熱帶雨林是高溫天氣,所以下雨了。

沙漠,高溫天氣,植被非常稀少,水分蒸發很少,水分基本流入地下(沙子深處),少有植被去鞏固水分,因此水從沙漠蒸發很稀少,空中水滴重量小於氣流上頂的力,因此基本不下雨,除非周邊的水滴通過氣流飄到沙漠那邊去,凝結物水滴重量等於或大於氣流上頂的力,那麼沙漠會下毛毛細雨或許下雨。下到沙漠地面上的雨因為很少植被去鞏固水分,因此水分基本上大部分流入沙漠裡面。在沙漠裡要找水,向沙漠裡面一直挖下去,是有水的。

那麼有人又會問了,為什麼同一個地方,有的地方下雨的多,有的地方下雨少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這裡面涉及到迎風坡(風沿斜坡往上吹的為迎風坡)和被風坡(風沿斜坡往下吹的就是背風坡)的關係。迎風坡由於暖溼氣流的阻擋抬升而降溫,易成雲致雨,降水較多。背風坡盛行下沉氣流而增溫,難成雲致雨,降水較少。簡單理解就是迎風坡風吹著水汽容易形成水滴下雨;被風坡阻擋著風少水汽少比較少雨。所以可以看下一座山兩邊在沒有人為破壞下,植被繁茂多樣性會有很大不同的。

那麼下雨可以給我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首先,如果當地的植被被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下大雨,很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容易出現泥石流,因為水無法讓植被吸收鞏固,泥土沒有植被的保護,容易被水衝走,造成的結果就是泥石流,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保護花草樹木的原因之一了。第二種如果當地土質很硬,基本上是石頭大石塊組成的,那麼容易出現積水。其次,下雨給我們帶來的是花草樹木的成長,我們的用水等,我們的飲用水基本上是來自水庫或地下水,這些水的補給基本是依靠下雨積累下來的。最重要的是自然之間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水循環,水的變化方式如下:水(液體)在大自然下通過溫度(如陽光照射)變成水蒸氣(氣體),水蒸氣在空氣中凝結成水珠(液體),下雨後水重新回到大自然。水循環幫助我們擁有比較乾淨的水,大自然就像一個過篩器,把不乾淨的水通過蒸發的方式重新變成乾淨的水,再重新還給大自然。

下雨天是很多人不喜歡的,但是下雨給萬物帶來了新的生機,以前出現過的酸雨,那是因為空氣中含有的酸性過多,下雨的時候,空氣中的酸和雨水混合,落到地面。或者還有可能是酸本身已經在地面了,雨下到地面的時候,進行了結合,致使酸滲入地裡或建築物上,這樣直接破壞了土地的酸鹼性,也容易造成植物生長不良問題,或者是到建築物上,破壞了建築物表層的酸鹼性,導致腐蝕問題,嚴重縮短了建築物的使用年限等問題。

大自然養育很多生命,我們要尊重大自然法則,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下雨衝刷了世間的塵埃,也洗滌了我們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