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的各個區域,都有著不同的生物存在,不論是海洋、陸地還是天空,我們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大象,而海裡最大的動物則是鯨魚,那麼天空中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信天翁。然而,即便是最大的信天翁,它的翼展也僅為3米多,體重甚至小於十公斤,比起大象和鯨魚來說實在是太弱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天空中沒有大型動物呢?
其實,地球上並不是沒出現過大型的飛行動物。在恐龍時代,天空中就曾出現過翼龍這樣的存在,它的翼展可達到13米,體重約為250公斤左右。然而到了現代,天空中的鳥類卻無法突破這一極限,即便是最大的漂泊信天翁極限翼展也只有3.7米,而體重最重的鳥類則是灰頸鷺鴇,它的體重為12.4公斤,和翼龍比起來都差別巨大,更別說和陸地、海洋中的大型動物相比了。
那麼,為什麼飛行動物的體型普遍較小呢?這其實跟它們的生活方式有關。飛行是一件十分苛刻的事情,鳥類想要藉助空氣浮力翱翔於藍天,必須擁有特殊的身體構造。佔身體較大比例的翅膀、強壯的胸肌、空心的骨頭、體內的氣囊與肺等,都是現代鳥類減輕自身重量的普遍特徵,也正是由於超輕的體重,它們才得以藉助空氣浮力長時間飛行。
此外,飛行還是一個耗能巨大的行為。飛行需要身體以超快的新陳代謝來產生巨大的能量,這會導致鳥類的體溫急劇升高,這就是大多數鳥類體溫維持在40攝氏度左右的原因。然而,體溫本身就需要消耗能量來維持,而保持高體溫所需要的能量也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鳥類必須每天進食超過自己身體數倍的食物,並儘可能快速地將其消化,這就是鳥類進化出尖嘴和儘可能短的消化系統的原因。
千百年來,地球的溫度一直都在變化,而在出現翼龍這樣大型飛行動物的恐龍時代,恰好屬於地球的溫暖期。當時的氣候溫暖,植被覆蓋率高,地球上的能量也恰好能供給體型較大的恐龍生存,因此才會誕生翼龍這樣的動物。而我們今天的氣候溫度,比翼龍生活的時期則要低得多,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兩極地區存在永久冰川。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鳥類的體型就不得不慢慢變小了。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飛行動物的體型小於海洋動物和陸地動物,和它們消耗能量的能力以及地球環境的改變有關。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幹預,目前的鳥類進化趨勢也有越來越小的特點。不僅如此,海洋生物之所以能保持這麼大的體型外,其受到人類影響較小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不斷開發,海洋和陸地上的大型生物數量也在不斷減少,部分物種甚至還有滅絕的危險。而為了讓這些動物能夠繼續生活在地球上,人類保護環境的行為就顯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