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生命的起點
在地球上存在無數的生物,為什麼不同物種之間有如此大的差別?龐大如大象和鯨魚,在自然界中除了人類幾乎沒有任何天敵,而一些弱小的生物需要處處小心,才能生活下去,為什麼這些生物不選擇進化的越來越強大呢?
地球,是一個不平凡的行星,這是因為在地球上生存著難以計數的生命體,從簡單到複雜,渺小如細菌,龐大到鯨魚,都安穩的生活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星球上,當我們忽略地球上的生物,從更加宏觀的宇宙角度來看待地球,是否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呢?
對於宇宙來說,地球可能十分普通,因為在宇宙中存在著難以計數的星球,就連太陽這樣的恆星,在龐大的恆星家族也十分普遍,人類認為地球十分特殊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地球的環境恰好適合生物誕生和繁衍,在尋找宇宙中的其他生命星球時,地球的環境可以幫助縮小範圍,找到其他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再把目光放到我們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出現的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最開始人們認為「神創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發現生命的進化一直有跡可循,一定存在一個最初的源頭,也就是所有生命共同的祖先。
19世紀前,主流觀點支持「自生論」,也就是一些生物都是自然產生的,例如樹葉掉落在水中就會變成各種魚類,長時間無人打理的穀倉和塞滿破舊衣物的柜子中會自然誕生老鼠,這樣的觀點當然不正確,目前科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生命是在地球形成後,在逐漸降溫的地球上,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後,才誕生出了最基礎的生命。
我們都知道,最早的生命誕生於海洋中,可是海洋也分淺海和深海,最新的研究發現,生命可能不是誕生於淺海上,而是誕生於深海的熱泉周圍,直到今天,在深海的火山周圍還有生物生存。
在加拿大魁北克北部的古代巖石中,科學家發現了最早的生命存在的證據,這個化石的形成時期在37.7億年到43億年之間,比曾經科學家發現的藻類化石還要早3億年,這個化石上的紅色管狀晶體,和今天深海熱泉周圍的鐵氧化細菌留下的痕跡十分相似。
生命,崛起於微末之間,在昏暗的海水中,最初的希望攜帶著滿滿的野心,向著未知進軍,40億年後的今天,生物已經幾乎遍布地球表層的每一個角落……
02進化的抉擇只在一瞬間
「進化」是生命最大的奇蹟,面對多變的自然環境,生物只能以不變應萬變,更加短暫的壽命,更快的繁殖速度,其實才是在這個充滿意外的時間中生存下去的最好方式,就拿人類身邊的病毒和細菌來說,這些看似渺小的生物,擁有人類難以想像的繁殖速度,雖然很容易死亡,但是憑藉龐大的數量和超快的繁殖速度,可以適應大部分環境,保證基因的傳遞。
但是從人類的價值觀來看,這些微生物幾乎一無是處,處於生態圈的最低端,只有那些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才算是「成功」,人類的主觀意識不希望被命運支配,我們的祖先依靠團結協作的社會形態,在眾多動物中崛起,依靠我們的智慧,以文明為壁壘,塑造起了社會的高牆。
對於人類文明高牆外的野獸來說,只有「生存」和「繁衍」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就算是食物鏈最頂端的捕食者,也不是萬無一失,生存的壓力無處不在,沒有任何生物可以永遠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即使是人類也面臨著很多問題,例如戰爭和疾病,這些問題都在威脅著我們的文明。
而對於生物來說,進化的機會轉瞬即逝,任何一個選擇都無法反悔,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就拿非洲獸總目中的生物來說,目前這個總目下的的生物幾乎都瀕臨滅絕,但是在6500萬年前,一顆隕石摧毀了非鳥類恐龍稱霸地球一億多年的美夢,哺乳動物快速崛起,開始搶佔恐龍滅絕後空缺出來的生態位,大約在距今6500萬年~距今5300萬年的古新世,大象的祖先「始祖象」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只是這些生物的身上只能看到一點長鼻目的影子,開始特化的門牙和稍微長一些的鼻子,都在暗示這些生物不平凡的命運。
如今的大象是陸地上最龐大的巨獸,發起狂來可以把一輛汽車摧毀,但是大象的親戚並不是都和它一樣強大,如今非洲獸中,「蹄兔目」和「海牛目」和大象所在的長鼻目關係最近,但是從外形上來看,我們幾乎找不到它們之間的任何相似之處。
蹄兔是一種十分神奇的動物,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這種動物相似的物種,它們體型像是兔子,腳掌上卻長有蹄子,生活在樹上和巖石間的縫隙中,幾乎任何捕食者都可以捕捉它們作為食物,雖然如今的蹄兔十分稀少,但是曾經的蹄兔十分繁盛,甚至在中國都發現過這種生物的化石。
大象和蹄兔之間雖然有血緣關係,但是在千萬年的進化中,兩者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一個成為了雄霸陸地的龐然大物,另外一個卻成為了躲藏在縫隙中的膽小獸類,由此可見生物進化的神奇和複雜。
03選擇重返海洋的哺乳動物
大象的另外一個近親,海牛,也是一種讓人驚嘆的動物,這些動物曾經繁盛一時,但是到了今天已經十分稀少,可能是因為地球環境變化,也有可能是因為人類的大量捕殺,這些性情溫和的生物正在逐漸消失。
提到海牛,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個物種,如今海洋中的龐然大物「鯨魚」,同樣作為海洋哺乳動物,鯨魚過得遠遠要比海牛好,但是隨著人類的不斷捕殺,鯨魚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這種創造了地球已知最大生物的類目,正在逐漸黯淡消失。
為什麼陸地上的哺乳動物要回到海洋呢?其實早在恐龍繁盛的時期,就有一些爬行類回到了海洋中,並且快速地成為了海洋中的霸主,例如「魚龍」就是曾經十分興盛的海洋爬行類。
5000萬年前,一支生活在海邊的陸生偶蹄類動物在巧合之下,開始在淺海中尋找食物,從基因學來看,河馬和鯨類的關係十分近。鯨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身體構造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幾乎看不到它們身上和自己的近親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它們的身體已經為了適應海底環境極度特化。
3億年前,一些魚類上岸,演化出了所有脊椎動物,而鯨魚又在2.5億年後再次進入海洋,並且進化出了繁多的種類,一舉成為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生物之一,足以證明鯨類進化的成功。
所有生物都是從同一個起跑線出發,每一個物種都有崛起的機會,龐大如藍鯨和大象,都崛起於微末之間,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會永遠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也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會永遠在食物鏈的底層,只要環境合適再加上足夠的運氣,老鼠也有可能崛起。
生物進化的讚歌已經走向,或許永遠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