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書畫專業解讀/文
說起齊白石《蛙聲十裡出山泉》,畫面中就沒畫青蛙,怎麼就起名蛙聲呢?網友表示不理解。

今天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好好解讀一下這幅名作。

前面文章我們也談到齊白石的繪畫,他是擅長草蟲,魚蝦,而且已經到達極致,在近現代畫壇還沒有人超越他,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畫草蟲,魚蝦要麼模仿他,要麼就另找出路。所以說齊白石在中國近代的歷史地位和價值高峰無人替代。
《蛙聲十裡出山泉》是齊白石晚年代表作,也是他的頂峰之作。

他創作這幅作品時,已經是91歲高齡,說到這幅創作,就要引出重要的幾個人物和故事來。
"蛙聲十裡出山泉"這句詩出自清代查慎行(又稱查初白)的詩《次實君溪也步月韻》中:雨過園林暑氣偏,繁星多上晚來天。漸沉遠翠峰峰淡,初長繁陰樹樹圓。螢火一星沿岸草,蛙聲十裡出山泉。新詩未必能諧俗,解事人稀莫浪傳。此詩作於查慎行因弟訕謗案連累獲罪,被逮入京。但齊白石引用這詩句,表現的畫風意境可是另一番景象,跟詩的基調可不一樣了。

這幅《蛙聲十裡出山泉》畫面上都沒有畫青蛙,那是什麼回事?看畫面,沒有青蛙,也能聞到蛙聲之感,而這蛙聲迴蕩在山石的泉水溪流之中。
全畫是立軸形式,畫面分上、中、下三部分,最上部分山石用濃墨,重墨;泉水以淡墨勾勒;畫中的蝌蚪是點晴之筆,六隻蝌蚪巧妙分布在上中下三部分,完美而不雜亂。

那畫家不畫蛙,卻畫了很多蝌蚪,是什麼意思?談到這點,我們就來講他是如何去巧妙構思。
這幅畫的成功,就要關係到一個重要人物,老舍。老舍三十四歲時曾在北平的許地山先生幫忙求到齊白石《雛雞圖》。這也是齊白石代表作,老舍一生很珍愛的家寶。1949年,老舍和齊白石在北京第一次見面。之後,他們的藝術交往更多,也為這幅成功巨作留下一筆重彩。

1951年,老舍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向齊老人求畫,老人很漂亮完成了四幅畫作。裱出來之後,掛在寓中客廳,滿壁生輝。老舍先生受到鼓舞,又找了四句表現難度更高的詩句向老人求畫,共中最難的就是這詩句:蛙聲十裡出山泉。查初白是清朝康熙時期的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著詩萬首,被譽為白居易,陸遊之後的"那一人"。老舍選中這句詩,也是其中精妙之處。

那要怎樣創作出這幅畫,對齊白石來說也確實是考驗。老人得到命題以後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下面這圖是老舍先生在求畫時也做過好多關於構思的想法,讓齊老白石參考,其中,紅筆寫到:蝌鬥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所以講這幅成功巨作離不開老舍先生的合作。

也就在這一基礎定調下,齊白石構思更加精準,巧妙。但要如何畫,如何入手,故事從那裡講來才合理呢?
齊白石不愧是一代藝術大師,他經過幾天的思索,他也想出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也就是小蝌蚪找媽媽:一群小蝌蚪在山石順泉水直流而下,一直遊暢,一直在找媽媽,仿佛很遠很遠處就聽見媽媽的呼喚的聲音,小蝌蚪遊呀遊,碰見小鴨子就問,"鴨子媽媽,看見我媽媽了嗎?」後來,遊也遊,看見大金魚,追上去喊:「媽媽!媽媽!""我不是你的媽媽。」小蝌蚪一路找一路問…。這就是我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的原形,這個
熟遍中小學生,熟遍無數在校兒童的課本故事原形就是來源於齊白石《蛙聲十裡出山泉》。
畫作中雖然沒有畫上青蛙,但能使人隱隱如聽到遠處的蛙聲,小蝌蚪的叫聲也好像讓很遠很遠的青蛙媽媽聽見。蛙聲,泉水聲演奏出悅耳的樂章,連成蛙聲一片。想來你也能感覺得到畫面了吧。
這就是齊白石絕妙之處。無愧是大師啊!
文本屬於蘭亭書畫解讀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