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鄉村記憶 | 夏夜尋螢火,何處聽蛙聲

2020-12-05 上觀

 

「夏天到,氣溫高,白天知了叫,晚上青蛙鬧,螢火蟲在咪咪笑……」

 

今年的夏夜特別得悶熱。聽著孫子的兒歌,心裡涼快許多。但兒歌裡的鄉村夏夜景象,已成孫子的憧憬、爺爺的記憶。

 

那時,夏夜天熱人累,人們習慣於飯後坐在屋前的場地上與鄰居們吃茶、乘風涼、嘎訕胡,孩子們在場角捉迷藏,田野蛙聲陣陣(田雞、嗝嘟(音)叫得響)似田園樂曲,場角河邊螢火蟲飛舞流光溢彩,形成了鄉村獨特的夏夜風景。

 

那時,往往在傍晚時分,雷雨陣陣。雨過天晴之後,村頭場角蛤蟆跳躍、成群覓食,田野盡頭彩虹如橋。

 

那時,村後小河,潮來一河水,潮落河見底。潮漲潮落,兩岸河灘上,螃蟹、螃蜞橫行,蜆魚、鰻魚洞穴相連。

 

後來,螢火蟲不見了,澤蛙沒了,青蛙少了,蛙聲漸逝了。

 

小河水總是平靜的,沒有了潮汐,田野有了燈光,村裡有了裝運垃圾的車,老人已不穿有補丁的衣裳,農田秸稈成了累贅,剩菜剩飯成了隱患。人、土地、畜禽、糧食、飼料、肥料、燃料,不再互相依賴、轉換、有機循環。

 

人們的習慣改變了,環境改變了,流螢、澤蛙、青蛙等生物們不適應了。

 

螢火蟲是鄉村夏夜的美麗風景,它們為什麼會在夜裡發光?為什麼有多種顏色?是在找東西?還是在誘情侶……鄉村的童話,往往在這裡開始。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青蛙、澤蛙是農夫的好幫手,水稻害蟲的天敵、豐收的衛士。在煩悶的夏夜,它那悅耳壯觀的聲音,使人爽心,也給農民帶來豐收的信心。

 

螢火蟲、青蛙、澤蛙對生存環境的變化特別敏感,被稱為是有預警的動物。水、光、農藥等現代人類生活,改變了它們生存的環境。它們走了,不再給人類帶來美好。

 

江南是魚米之鄉,物產富饒,十年九豐。嚴寒大雪孕育來年豐收,夏季高溫梅雨正是水稻生長的好時節。就是颱風,也趕在水稻成熟之前到來,風帶來雨、降了溫,可謂風調雨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本地區的氣象資料記載中也無特別的災害性氣候,早稻、單季稻、後季稻的產量也在正常年份之列,祖宗選擇此地,真是子孫的福祉也。

 

祖先也創造積累了很好的耕作方式。幾千年來精耕細作,從土地來又回到土地去。生產、生活良性循環,土地未因反覆耕作而貧瘠,人勤地熟。難怪一百多年前,美國農業部土壤學家富蘭克林·金攜妻考察中國耕作方式後感慨不已,寫下了《四千年農夫》。那時,美國石油農業剛剛開始,他已為土壤而擔憂,他高度讚賞並極力推崇東方資源循環利用的耕作方式。當一百多年後這本書的中譯本出版時,我們已基本忘記了祖宗的智慧。當我拿著《四千年農夫》中譯本去找美國「洋菜農」朗傑士先生交流時,他從書房裡拿出了一本英文版的《四千年農夫》對我說,這是美國農業的經典著作。我頓時感慨萬千,無語、茫然、沉思……

 

過去、現在、將來,人類的智慧文明,哪一種更優越、更永續?人多了,欲望也多了,土地的負擔重了,人類的朋友少了,春天寂靜了(《寂靜的春天》,作者:[美國]蕾切爾.卡遜),夏夜無流螢了。

 

這是人類的無奈,還是貪婪?無論是無奈、還是貪婪,終究將影響人類的本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要珍惜一方水土,才能生生不息。近年,位於上海黃浦江上遊的浦南地區實行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改革,綠肥、冬翻、曬垡、秸稈還田、減肥減藥、種養結合、農田林網等生產環境與生產過程逐步生態化。浦南的鳥兒多了,蛙聲響了,螢火蟲在泖田星星點點偶爾閃亮。

 

粗茶淡飯,食無求飽,是中國人的養生智慧,也是節儉美德。我們的生活若節儉,生產可生態,生態若常態,我們的環境更美麗。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項建英 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

相關焦點

  • 齊白石《蛙聲十裡出山泉》畫面中沒有青蛙,網友不解:那還叫蛙聲
    齊白石畫像今天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好好解讀一下這幅名作。前面文章我們也談到齊白石的繪畫,他是擅長草蟲,魚蝦,而且已經到達極致,在近現代畫壇還沒有人超越他,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畫草蟲,魚蝦要麼模仿他,要麼就另找出路。所以說齊白石在中國近代的歷史地位和價值高峰無人替代。《蛙聲十裡出山泉》是齊白石晚年代表作,也是他的頂峰之作。
  • 月光似水,靜影沉璧,夏夜是如此美好
    詩中描寫的夏夜景象令人魂牽夢縈,那明月如鏡,那驚魂的喜鵲在夜色中再也無法安眠,伴著半夜的清風徐來,鳴蟬聲稀,人們在稻花飄香的時光裡,喜說豐收在望,那喜悅掛在了眉梢之上……夏夜更讓人驚喜之處,是可以「聽取蛙聲一片」。這一片蛙聲,匯成了夏夜典型的詩意,散發出夏夜燃燒的激情,迴響著夏夜的熱烈與神韻。
  • 老捨出題畫「蛙聲」,齊白石只畫條河,為何無價?專家:放大看看
    或許這種觀點現在聽來十分荒誕,仿若無稽之談,但萬事都絕非空穴來風,「存在即合理」,當時的人們可能發現了一些端倪。那麼是不是說,齊白石的山水畫真的就稍遜風騷?小解認為不是。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幅齊白石的山水名作,它的成功恰恰就是因為不遵循章法,打破了常規思維,從而成為書畫史上的美談。
  • 夏夜裡的夢幻,是螢火蟲和你
    記憶中的螢火蟲,就像夏夜裡的朦朧夢境,忽明忽暗,美麗異常。小時候會學囊螢映雪(只學了補螢手法==!),抓幾隻螢火蟲裝進玻璃瓶,鑽到被窩裡看著他們一閃一閃,好玩得很。一晃十幾年過去,屬於童年的螢火蟲之夏早已遠去。
  • 夢裡桃源何處覓,荷塘似鏡月如鉤——霍慶來絕句選粹
    夏日鄉村行偶感六月鄉村農務忙,除蟲割麥又栽秧。殷勤悟得鋤禾苦,倍惜盤中餚饌香。凌霄花且憑柔蔓越高牆,擁翠搖紅溢暗香。西塘晴日賞荷花,攬翠尋香逸興遐。踏浪仙姝何亮眼,翩翩雲袖舞輕紗。不但春妍夏亦佳,荷塘流韻漫無涯。紅花綠萼隨波動,三兩遊魚戲鼓蛙。
  • 每晚超萬隻螢火蟲裝點浪漫神秘之夜,盡在重慶「螢火谷」
    螢火谷文創農場預計7月建成投用,項目位於豐文街道賴家漕與棋水灣交集處,項目四面環山,地形地貌優美,地質情況主要為喀斯特地質,土壤以水稻土為主適合做生態農業景觀營造  以及昆蟲的培育螢火谷文創農場項目佔地約450畝,被列為沙坪垻區的重點建設項目,分為三期建設,一期工程預計7月投用。  晨林雨盡碧接天,草木蔥蘢罩遠山。
  • 螢火奇洞:此刻的銀河不是高懸在天空,似乎就流淌在伸手便可觸摸
    在我的家鄉,幾乎家家都教牙牙學語的嬰孩說這首兒歌:「螢火蟲蟲飛呀飛,飛到西,飛到東,提著一盞小燈籠。」夏夜裡露天乘涼,你看吧,天上星光燦爛,地上流螢閃爍,那天地似乎合的景色多迷人呀!五十多年前,要在農家找到一隻小玻璃瓶是很不容易的。我求曾在藥鋪當過學徒的爸爸,終於到街上的西藥房給我要來了一隻空藥瓶。
  • 「詩詞鑑賞」最美的夏夜,醉美的古詩詞!
    伴隨著蟲鳴蛙鼓,尋一張躺椅,切幾塊冰鎮西瓜,三五好友,聚坐閒談,真是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夏夜宋-釋道潛松室開孤定,褰幃納夜涼。嬋娟依翠竹,無語過東牆。夏夜宋-朱淑真花底杯傾演漾金,月邊風細竹陰陰。故人清遠更真絕,消盡煩襟爽氣深。
  • 《子弟》作者楊瀟 綠茶對談:何處尋子弟,哪裡是故鄉
    活動就「何處尋子弟,哪裡是故鄉」這一主題,與現場讀者進行了輕鬆愜意的交流。楊瀟在《子弟》中寫道:「中國本身就是個魔幻的國度。而他就生長在一個具魔幻色彩的地方——廠礦」,「寫作的一種動力正是來自返鄉,你需要不斷返回地理上的、精神上的,或許根本不曾存在的那個故鄉。」《子弟》聚焦於轉型中國的失重故事,展示著思考者、倖存者、信仰者、流浪者的外在生存狀態和內在心理世界。
  • 《螢火之森》– 在那日降臨之前,讓我們一直在一起吧
    動畫電影《螢火之森》改編自綠川幸的短篇漫畫,於2011年9月11日在日本上映,大陸小夥伴可以在嗶哩嗶哩上觀看,這是一部只有45分鐘的電影,卻擠進豆瓣電影排名前130名,並且獲得8.8分好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獲得觀眾如此高評價呢?《螢火之森》的故事發生在「山神之森」中,一個小女孩螢迷失在其中,遇見了戴著狐狸面具的男孩銀,他們的相遇成了整個夏天最美的風景。
  • 夏木塘的"仲夏狂想曲":看21所建築高校師生鋪就未來鄉村圖景
    聽夏日蟲語,聞木之清眠,問塘中秋色,這裡是「趣村」夏木塘。美國雪城大學建築學院 &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螢光夏木塘》©UED美國雪城大學建築學院 &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螢光夏木塘》《螢光夏木塘》內部《螢光夏木塘》內部該方案以鄉村美好的夏夜景觀
  • 原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臺遺址何處尋?
    原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臺遺址何處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表示,我們早知道原中山大學理學院建有天文臺,但並不知道還保留有遺址。現在發現了這個遺址,我們很興奮。這是對歷史的真實見證。相關負責人表示,天文觀測是航天的基礎,此次原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臺遺址被發現是一件與中國航天事業有關係的大事。此事還體現了樂昌幹部群眾在這一次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坪石)基地建設中,把文化遺產保護成為內在自主的行動。
  • 設計師揭秘中國火星計劃 「螢火一號」10月升空
    我國僅花了23個月就完成了一般5年才能完成的研製任務,如果發射成功,「螢火一號」將在火星首次發回來自中國的問候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金微發自北京 「火星在古代被稱為『熒惑』,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取其諧音,命名為『螢火一號』。」
  • 西秀區「梅旗·螢火谷」文創農場螢火蟲復育項目啟動
    4月26日下午,西秀區「梅旗·螢火谷」文創農場螢火蟲復育項目啟動,當天,項目投資方在前期生態修復基礎上,開始向農場投放螢火蟲    西秀區「螢火谷文創農場」項目位於東屯鄉梅旗村,該項目由西秀區引進的安順市秋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去年9月正式開工,是貴州首個以「螢火蟲」為生態指標的生態農業旅居項目。
  • 臨沂附近有什麼地方好玩 十裡堡鄉村記憶你沒見過的鄉村
    一個村莊,多少記憶,都刻錄在古街、老屋和永恆不變的春夏秋冬中,預知各種味道。    城市就像一個永遠都吃不飽的巨獸,不住地蠶食著所剩無幾的鄉村。   當車子行駛了許久,放眼望去的還是高樓大廈,我們還能如何留得住鄉音,記得住鄉愁?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鄉愁,是對故鄉的思念,更是對兒時美好的回憶。   臨沂十裡堡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莊,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今年五月份,那裡開了一個鄉村記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