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在啟動量子力學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他的光電效應理論但他對這一理論的哲學含義深感困擾,儘管愛因斯坦以推導出質能方程而聞名於世,他對物理學的最後一次偉大貢獻實際上是,1935年與他的年輕同事Boris,直到20世紀80年代,都被認為是一個奇怪的哲學註腳,這份EPR論文最近成為對量子物理新理解的核心,它描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現在被稱為糾纏態,論文首先講述了從一個來源發射出的成對粒子,每個都具備可測量特性,每次測量都有兩個概率相等的可能結果,隨後在同一粒子中測量相同性質將產生相同的結果。
這種情況的奇怪含義,不僅是單個粒子的狀態在被測量之前是不確定的,但是測量結果決定了狀態,測量結果對其他屬性影響更大,如果你把一個粒子測量為狀態,然後再進行第三個屬性的測量你有50%的機會得到A或B,但如果你再重複第一次測量,你有50%的機會得到0,即使粒子已經被測量為,因此切換被測屬性會擾亂原始結果,從而產生新的隨機值,當你觀察兩個粒子時,當你觀察兩個粒子時事情變得更加奇怪,每個粒子都會產生隨機結果,但是如果你比較這兩者,你會發現它們總是完全相關的,例如如果兩個粒子的測量值均為,則關係始終保持不變,這兩個狀態是糾纏的,測量一個將絕對確定地告訴你另一個的狀態。
但這種糾纏似乎違背了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STOP,因為沒有什麼可以限制粒子之間的距離,如果你中午在紐約量其中一個,一秒鐘後在舊金山測量另一個,他們仍然給出完全相同的結果,但是如果測量值確定了這個值,向另一個粒子發送某種信號,相對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愛因斯坦將這種糾纏視為幽靈行動而不予理睬,愛因斯坦將這種糾纏視為幽靈行動而不予理睬,他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整的。
僅僅是對更深層現實的一種近似罷了,兩個粒子都有預先確定的狀態,國,但對我們來說是不可知的,尼爾斯:玻爾領導的正統量子理論的支持者,堅持認為量子態從根本上是不確定的,糾纏使得一個粒子的狀態依賴於它的遙遠的夥伴,30年來物理學一直處於僵局中,直到約翰:貝爾發現測試EPR論點的,直到約翰·貝爾發現測試EPR論點的,關鍵是研究涉及對兩個粒子進行不同測量的情況,愛因斯坦和羅森所青睞的局部隱變量理論嚴格限制了,你得到像1A或B0的結果的概率,因為結果必須提前確定,貝爾展示了純粹的量子方法,粒子的狀態在測量前是完全不可確定時,有著不同的限制,並以此預測了混合的測量結果,當貝爾研究出如何測試EPR論點後,clauser和80年代初。
測試了EPR預測,所有的實驗都證明了同樣的事情,量子力學是正確的,糾纏粒子的不定態之間的關係是真實的,不能用更深的變量來解釋,EPR論文被證明是錯誤的,通過引導物理學家深入思考量子物理學的基礎,它進一步闡述了這個理論,並幫助開展了對如下主題的研究,量子信息現在是一個欣欣向榮的領域,有潛力開發出無與倫比的計算機,測量結果的隨機性阻止了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比如使用糾纏粒子以比光更快的速度發送信息,所以相對論目前是安全的,但是量子宇宙的奇特之處遠遠超出愛因斯坦的想像。
本文由水清淺藍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