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糾纏不休,愛因斯坦也曾嘲弄它「鬼魅似的遠距作用」

2020-11-26 宇宙探索百科

物理學中沒有比量子力學更讓公眾和物理學家感到困惑的領域了。一方面,量子力學創造了現代神話,許多人兜售理論來證明它們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對於理想主義者來說,量子力學向他們展示了在另一個客觀的物理宇宙中自由意志的希望。量子糾纏是困擾和挫敗物理學家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它被愛因斯坦暱稱為「幽靈般的遠程效應」。

無論愛因斯坦承認不承認,量子糾纏的確是存在的。前段時間,荷蘭的研究者證實了這點。研究再次證明了看起來撲朔迷離的量子力學,其運行方式是完全能被測試的。

要解釋什麼是「幽靈般的遠程效應」,我們可以先退到現實世界中,看現實中可以觸摸到的常規物體被分離的狀態(傳統物體個體太大、和周邊環境的相互作用太大,所以體現不出量子力學的作用)。如雷管和炸彈,如果我把它們放在道路兩旁,激活雷管,雷管將小於或等於光信號的速度,炸彈將只接受到信號後爆炸。

然而量子糾纏理論認為,若將事先準備好的物體置於同一量子態,即使它們處於星系的兩端,這些物體也能保持「糾纏」狀態,只要這些物體不與其他物體發生相互作用就行。如果人們對處於糾纏狀態的一個物體進行測量,另一個物體會瞬間受到影響,無論它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麼遙遠。

此現象看起來也沒有那麼「鬼魅」。比如,如果把一模一樣的雙胞胎放到兩個星系,我看到雙胞胎之一的頭髮是紅色的,會立即斷言另一個也長著紅頭髮。真正的「鬼魅」之處在於量子力學裡面的測量過程。

我們用一對電子來舉例。電子的運動模式為自旋,再加上它們攜帶一個電荷,因此更像小小的磁體。這就意味著使用電磁輻射就可能控制它們的自旋。我們可以設置這兩個電子,使其圍繞同一軸線朝不同的方向旋轉,即「反向排列」。

現在我要對其中一個軸端的電子進行測量。如果此電子的旋轉方向為A 方向,把它作為一個磁體來看,其北極所指的方向為「上」;如果其旋轉方向為B 方向,那麼北極指向的方向為「下」。因為這對電子自旋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如果我發現一個電子的旋轉方向為「上」,那麼就可推斷另一個肯定指向 「下」。

但這僅僅是個假設。量子力學認為,任何一個電子的自旋方向在測量之前都不確定,唯一確定的是這兩個電子旋轉方向相反。更為奇異的是,在測量之前,兩個電子同時上下移動。它們被測量的狀態是有概率的:當其中一個電子被測量時,只有50%的概率被「固定」為「上旋」或者「下旋」。因為兩個電子處於一個量子態,它們相互糾纏,當我測量一個電子的自旋方向時,就會決定另一個電子的自旋方向,正如如果投擲一枚硬幣正面朝上,就決定了投擲另一枚時肯定反面朝上。

只要兩個電子保持糾纏,這種關聯就會持續,即使它們處於星系的兩端。如果我在實驗室測量一個電子,另外一個電子會瞬間受到影響——儘管這兩者之間相隔數千光年。

這種瞬時的相互作用就是「幽靈般的遠程效應」,愛因斯坦對此嚴重質疑。在愛因斯坦時代,糾纏僅是量子力學的一個推測,並沒有人真正測試到。1935年,愛因斯坦和兩位合作者,波多爾斯基和羅森共同撰寫論文批判量子糾纏的荒謬(EPR 佯謬)。他們指出,如果量子力學做出如此預測,那麼量子力學整個體系都是錯誤的,因為能做出這種預測的體系不可能正確描述宇宙。

愛因斯坦和他的合作者根據常規思維,認為既然把兩個電子都分離,那它們就是兩個獨立物體。但是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無論相距多遠,這兩個電子都是同一量子態的一部分。的確,量子力學認為在我們測量任何一個電子之前,它的位置都是無法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可能隨時處於任何位置。

多年來,許多物理學家們解釋了愛因斯坦的問題。他們認為有一個未知的隱藏變量糾纏實驗結果。比如,也許實驗室的設置會預先決定電子的自旋方向。這種猜想迷惑物理學家:我們如何知道隱藏變量不存在?

1964年,物理學家約翰·貝爾發表了一篇精彩的論文,證明如果我們進行科學嚴謹的糾纏實驗,就可以對粒子進行一系列的測量,得到定量的分析結果。這一結果不能用傳統的理論中的隱變量來解釋,因此排除了隱藏變量的存在。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很多研究團隊使用貝爾定理來證明量子力學中的糾纏是真正存在的。然而,持懷疑態度的物理學家指出,任何實驗,將有難以察覺無效。有人提出,單獨的系統實際上可能以一種秘密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家漢森及其研究團隊有了新的突破。他們專門 設計了實驗來消除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質疑,並把實驗結果公布於眾。在實驗中,他們同時測量相距1.3千米的一對糾纏電子——這是一個足夠遠的距離,任何信號,即使以光速傳播,也不可能從一個檢測器到達另一個檢測器來幹擾測量結果。他們還設計出一種方法,可以獨立檢測被測量的電子是處於糾纏狀態的。實驗的這兩個方面有重大創新意義,消除了先前實驗被質疑的主要漏洞。毋庸置疑,新的實驗結果與量子力學和貝爾定理的預測完全一致。

現在,量子糾纏基本被認為是被論證了的——至少在證明代夫特理工大學的實驗仍有漏洞的確鑿證據出現之前(實際上已經有人開始著手找了)。即使有人又發現漏洞,其他研究人員也一定會設計出更先進、更科學的實驗來消除漏洞,維護貝爾定理。這種指出漏洞、消除漏洞的循環周而復始,直到沒有任何漏洞——或者有人認為那些漏洞太離譜,根本不值得去研究。

對此我非常自信。對糾纏的「鬼魅性」做出直接測量是非常必要的,實際上我們早已相信量子力學是在最微觀、最基本的層面對世界作出的正確描述。我們的生活與其息息相關,很多現代技術也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用來控制手機、電腦、汽車和其他電子設備的半導體電晶體就建立在電子學的量子力學原則之上,這些原則間接依賴於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實驗證實的鬼魅的量子糾纏。所以,不論鬼魅與否,我們的生活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量子力學。

但量子糾纏是如此不可思議,以至於理解起來很容易產生荒謬的結論。比如,迪派克·庫伯拉一直認為,量子力學意味著如果脫離了意識,客觀世界就不復存在。但實際上,意識與測量行為毫無關係,測量完全可以由機器甚至光子來進行。如果意識如此重要,我們寫實驗結果時就要把實驗室的內心活動也包括進去。比如說,我們需要知道他們在做實驗時是否想著一場豔遇。但我們不需要。無論實驗室裡面有沒有人,機器都會記錄數據、列印結果,這些列印出的結果也不會因為人回到實驗室而發生改變。

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瑪麗蓮· 魯濱孫曾寫文章質疑現代科學的本質和實用性。她在文章中提出,量子糾纏「動搖了人們對時間和空間最基本的理解,也就是對因果性的理解」,「如此一來,人們就會質疑科學解釋現實的能力」。其實她有這種錯誤的想法也不難理解:對一個眼前的電子進行測量會即刻影響到對宇宙另一端的另一個電子的測量,穿行速度超過光速,這種理論看起來的確否定了因果論,也就是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常規理解。

但量子力學遠不是簡單的。自然界有一個廣泛的悖論:讓我們的兩個實驗人員一個身處地球,一個遠在銀河系邊緣的空間站,分別測量糾纏電子的自旋。他們的測量不是用任何跨越數千光年的方法來測量的。他們都測量電子的「自旋向上」或「自旋向下」,但他們不能說電子的自旋與其他電子有關。證明電子相互作用的唯一方法是彼此實驗者通信,但是它們比通信光的速度更快。糾纏電子瞬間相互作用,但不能立即檢測到信號。為了探索這一過程,遵循因果關係的基本理論。

量子力學揭示了自然界最微小層面上的鬼魅之處。如果我們盯著它,就能感覺到這種奇怪。然而,量子力學並沒有表明事情很難預測。在量子力學時代,決定宇宙的基本定律並沒有消失。量子糾纏理論最大的幽靈是它與我們對宇宙的宏觀理解完美地對接。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何連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它的存在?
    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何連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它的存在?,當你還未意識到量子糾纏的可怕之處,它就已經對哲學界、科學界,甚至是各大宗教給予了無情的重擊,也對西方主流的科學理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為量子糾纏中,有同源的兩個粒子無論相隔多遠,當一顆粒子發生變化,另一顆粒子也將立刻受到影響,這意味著,量子糾纏中2個亦或是2個以上的同源量子之間,存在非定域性,量子糾纏的現象涉及了量子力學中物理實在性、定域性、隱變量及測量理論等問題,也為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 量子糾纏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莫非他們做夢時的腦部電磁波相遇了,糾纏到一起了?說到這裡,大家腦海中肯定會冒出這樣一個通俗逼格又高的詞: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定義(百度百科):量子力學是描述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 。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撞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論,位置具有不確定性。由此,量子力學誕生了很多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原來。
  • 世界矚目:中國量子衛星實現愛因斯坦的「鬼魅般的遠距作用」。
    量子糾纏是讓愛因斯坦都為之難解的奇特量子力學現象,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就算一個在地球,一個在月球,其中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改變,對於兩個粒子的這種怪異的遠距離連接,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對於量子理論,如果你不打算投身於此,那就還是由那些科學家們去研究吧,不論從科學,還是哲學或佛學解釋,我們只關心它的應用就好。
  • 中國記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速度 比光快10,000倍
    一個中國的物理學家團隊記錄下了「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的速度。量子糾纏看上去瞬間完成,比光的快四個數量級以上。團隊的試驗設備,和依託的基礎理論,不允許人類得到更加具體的速率。
  • 看見愛因斯坦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它描述的是兩個相距甚遠的物體,以一種藐視經典物理、違背現實常識的方式交織在一起:如果你在一個地方對其中一個物體進行觀察,另一個物體哪怕在光年之外也能立刻改變自身的屬性,這二者之間仿佛是通過了某種神秘渠道得以緊密相連。1935年愛因斯坦表達了他對這個概念的懷疑,並將其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 首張「量子糾纏」照片登場,愛因斯坦稱為「鬼魅」的現象真實存在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量子,量子又為什麼會發生「糾纏」,其實宇宙中並不存在「量子」它只是一種概念,所有符合要求的都可以被稱為量子,比如十分常見的光量子,值得注意的是量子的要求是能量最小的不可分割單元,因此量子就是最小的單位,不會出現半個量子或者四分之一個量子存在的情況。
  • 愛因斯坦獲諾貝爾獎不是因相對論,而是它,它打開量子力學的大門
    ,相對論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之一,但事實上,愛因斯坦在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並不是因為偉大的相對論,而是一個愛因斯坦在年少時提出的理論,它揭示了光與電的本質。這篇論文名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觀點》,1921年愛因斯坦就是依靠它走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講臺。光電效應指的是:當一定頻率的光照射在金屬上,會引起金屬電性質的變化,導致金屬內部的電子被光子賦予了很高的能量,當電子的能量增加到可以擺脫原子核與它的束縛時,電子變飛快的脫離金屬、形成電流。
  • 量子力學正在接近佛學空性
    許多現象、感覺、情緒如果深入觀察的話,你會發現自己邏輯的荒謬性,即它的不真實性。我們每天靠我們的感知、語言、信息、思維來判斷我們的處境,並作為行為的依據,有時我們感觸到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對於信息的不對稱性反思不已,但是即使眼見的東西,有時也是不真實的。很多修行者都體驗了佛菩薩親臨身邊傳法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
  • 首張「量子糾纏」照片問世,科學家拍到了愛因斯坦口中的「鬼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的科學發展就是一種探索未知解決規律的過程,如今量子力學的發展陷入了尷尬的局面,現代科學不能足以支撐我們有更深入的實驗和理論,經典力學中又沒有和量子力學中相似的現象,沒辦法從已有的知識中找到答案。
  • 科學家首次捕獲「量子糾纏」圖像:愛因斯坦口中的「鬼魅」
    科學家們已經捕捉到了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曾經描述過的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 (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 現象的第一個圖像,這種現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 " 量子糾纏 "。
  • 量子領域,存在兩大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愛因斯坦稱它是鬼魅作用
    量子力學從20世紀初創立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從量子力學誕生的那天起就一直飽受科學界的質疑,因為微觀量子領域所反應的諸多現象仿佛都是隨機的、沒有絲毫規律可尋的,也是無法用現有的任何科學去解釋和證明的,一些科學家稱量子力學是詭異學術,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不相信量子力學,愛因斯坦諷刺道: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
  • 對量子糾纏現象的一個時空結構猜想—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蟲洞結構
    量子糾纏,作為量子力學中最為神秘的現象之一,一直都是大家所困擾的問題。在量子世界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量子之間發生相互作用,那麼它們就會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無法單獨描述單一粒子的狀態。對其中一個粒子的觀測,會迅速「影響」到另外一個粒子,從而知曉另外一個粒子的狀態,有著所謂「鬼魅般的的超距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這種「作用」的發生速度是無窮大的,從而也就違背了愛因斯坦的光速不可超越準則。對於這種現象,是不是可以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多論中的蟲洞思想來解決呢?
  • 量子糾纏或許才是世間最偉大的愛情!
    由愛因斯坦和他的小夥伴提出的量子糾纏,是建立在兩個粒子的基礎上的,而且這兩個粒子,還需要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形成。愛因斯坦等人並不認同這種超越光速的信號傳播方式的存在,但是他們又不得不承認這個發現的神奇之處,所以最後就把它命名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也叫做「神鬼級的遠距離相互操作作用」那既然不可能有這種超過光速的信號傳播,那麼說這兩個粒子在觀測前是「隨機且不確定的存在」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 科學猜想:蟲洞理論和量子糾纏有關?
    蟲洞(能夠把宇宙中兩個很遠的點連結在一起的理論)也許跟量子糾纏或量子纏結(quantum entanglement)的鬼魅般的現象
  • 量子糾纏,愛情般的心靈作用?
    愛情般的心靈作用你相信愛情嗎?在互相深愛中的情侶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超乎尋常的心靈感應,如果一人發生了什麼事,另一位就立馬感應的到,不管你身在何方。微觀世界也是如此,即量子間的量子糾纏。量子間的超距作用量子糾纏非常的詭異,存在著一種超距作用,之間產生的作用都是瞬時的,不會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即使中間有物體的阻擋、磁場力之間的牽引,都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
  • 量子糾纏能夠「超越光速」,真的證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錯了嗎?
    量子力學中最奇怪的現象就是量子糾纏。如果兩個電子最初是一致地振動的,一種稱為「相干」的狀態,它們可以保持波狀一致,哪怕它們被分隔開了很遠的距離。儘管兩個電子之間的距離可能要以光年計,仍然有一個看不見的薛丁格波聯繫著它們兩者,就像是一根臍帶。
  • 實現了宏觀對象的量子糾纏
    真正激動人心之處在於:科學家將鼓和一團原子云糾纏在一起。儘管分屬宏觀和微觀領域的對象,但在毫米級的鼓和原子云之間實現量子糾纏——突破了量子力學認知的極限。高級研究員尤金·波爾齊克(Eugene Polzik)說:「物體越大,之間的距離越遠,從基礎和應用的角度來看,它們的量子糾纏就越有趣。」量子糾纏是比鬼魂更神秘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獨立於時間和空間而存在的對象之間的聯繫。
  • 再論黑洞火牆與量子糾纏
    在理論上,這種由廣義相對論推導而出的天體遭遇到量子力學中最為奇特的一種現象: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矛盾也就由此產生。愛因斯坦從來沒有掩飾過他對於量子力學的不信任,他不認為量子力學的概率性表達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他對於量子力學中玄而又玄的量子糾纏現象尤其懷疑,稱這種現象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ata Distance)。
  • 量子糾纏是超距作用嗎,為什麼要摒棄超距作用而引入電磁場?
    當時的牛頓卻是傾向於「以太觀點」的,他在給他的好朋友R.玻意耳的信中表示,必定存在某種物質能夠解釋引力的作用機制,自己最終一定能夠它。他曾在一封信中曾寫道:「很難想像沒有別種無形的媒介,無生命感覺的物質可以毋須相互接觸而對其他物質起作用和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