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蟒蛇、可愛大熊貓、威風獅虎獸等構成了每個孩童眼裡的動物天堂。那麼這些動物從哪裡來?通過什麼渠道進入動物園?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5月21日,記者來到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以下簡稱「海野動物園」)走訪。據該園副園長呂亞奎介紹,園區主要通過動物交換及租賃、本地救護、森林公安罰沒等途徑收養動物。園區救護中心2016年成立至今,累計救護50多種近4000頭(只)動物,其中,2018年6月,從金牛嶺動物園救護53種144頭(只)。
【來源1】動物交換
考慮園區現有動物匹配需求,與其他動物園進行交換
「園區已經有六七年沒有進行動物交換了。動物交換不只是動物園與動物園之間的交換,還涉及到政府層面的協調及手續辦理。考慮到園區從金牛嶺救護過來的動物有較大的配對需求,例如亞洲象、棕熊、美洲豹、白頰長臂猿等都是單只,下半年我們將積極聯繫有關部門,推動動物交換計劃平穩有序進行。」呂亞奎表示,動物交換不僅有利於解決動物繁殖問題,促進不同地區動物園之間的地域文化交流,同時有助於維護國家生態資源平衡。
「不是所有的動物都適合交換,首先要考慮園區現有動物的匹配需求,聯繫有意向合作交換的動物園。同時要確保動物本身的健康狀況,考慮園區是否具備適宜動物生長的氣候環境、成熟的飼養條件等因素。總而言之,正確的動物交換對於動物園來說是一種雙贏的結果,更有利於提高園區的展示及觀賞效果。」呂亞奎告訴記者,2018年11月入瓊的大熊貓兄弟貢貢和舜舜是通過租借的形式引進海野動物園。「行業術語叫做合作展示。海野動物園每年都要定期支付一筆租金,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也會對我們的飼養狀況進行考察和監管。」
大熊貓
大熊貓
大熊貓
【來源2】本地救助
養殖負擔太重,農戶將家養10多年的蟒蛇送來
海口市陸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於2016年8月在海野動物園掛牌成立,隸屬海口市林業執法大隊。「海南目前只有我們一家救護單位,所以省內所有的動物救護工作都是由我們救護中心負責。中心成立至今累計救護動物近4000隻,主要有蟒蛇、蘇卡達陸龜、獼猴、孔雀、蜥蜴等50多個品種。主要以本地救護為主,也有從森林公安處截獲的動物。」呂亞奎透露,海南的地域環境非常適宜蟒蛇的生長,大的蟒蛇可以長到100多斤。
「本地救護主要以蟒蛇為代表。去年11月海口五源河體育場舉辦演唱會活動間隙,有市民打電話求助,稱在馬路上看到了一條大蟒蛇,但打了一圈電話都沒有部門能處理。我們接到電話後第一時間出動,趕到現場發現是一條1.5米多長,近20斤的蟒蛇。經過簡單的引誘裝籠之後,立即送至園區進行檢疫觀察。」呂亞奎稱,為避免引起民眾恐慌以及確保動物安全,救護工作總是遵循第一時間處理原則。
記者在偌大的蟒蛇館看到,一條體型巨大的蟒蛇在沙地上悠哉地爬行。據園區飼養員介紹,這條蟒蛇原被樂東一戶農戶自幼飼養10多年,用於看護自家芒果園。隨著蟒蛇日漸增長至140多斤,再加上前段時間受疫情影響,該農戶無法繼續負擔蟒蛇的養殖壓力,今年2月底便通過當地政府聯繫到海野動物園救護中心收養。該條蟒蛇乘坐救護運輸車到達海野動物園蟒蛇館,安家落戶。
蟒蛇
「由於被農戶精心飼養多年,這條蟒蛇不僅體積龐大,身體狀態也非常健康。農戶在旁邊依依不捨地跟它道別,說以後會常去動物園看望它。其實園區有配備專業的飼養員,無論是飲食還是生長環境,都更加適宜蟒蛇的生長。」呂亞奎表示。
【來源3】森林公安罰沒
38隻非法入境的蘇卡達陸龜經過取證等手續,被動物園收治
蘇卡達展區裡的38隻蘇卡達陸龜則是通過森林公安罰沒而來。「這些龜的產地主要集中在非洲,國內並無該類物種分布。它們通過非法販賣的途徑進入境內,欲售往各地,很多人會將它們當做寵物來飼養。我們發現時,這批龜才剛孵化出來不到一星期,由於長途運輸過程中缺乏相應的保護措施,從皮表觀察發現,龜的狀態非常疲弱。」
蘇卡達陸龜
呂亞奎表示,救護員首先要觀察動物皮表是否存在寄生蟲以及外傷,進行相應的包紮消毒處理。隨後還要經過森林公安取證、物種鑑定等一系列手續和流程,才能送往動物園收治。「海南本地的生物在滿足生存條件的前提下可向當地保護區申請放生,但外來物種就比較麻煩。我們首先要考慮它們作為外來物種,是否會對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另外也很容易打亂園區動物環境的平衡,所以我們專門設立了一個蘇卡達展區,內設有沙地、遊泳池、草坪等等。」
呂亞奎介紹,今年年初,這批蘇卡達陸龜剛產下了兩批蛋,目前尚未孵化。「龜蛋埋在土裡最深達1.5米,依靠土壤的溼度和溫度進行孵化。由於整個孵化期長達5-6個月,我們很擔心蟒蛇和老鼠會鑽進來偷蛋。但考慮到外來物種的生活習性,我們暫時不會進行人工介入。」
(記者 曹寶心/文 單正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