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王佔生教授:飲用水深度處理的必要性及最佳技術選擇

2020-11-30 中國水網

到底什麼是健康的水?飲用水水質衛生學、安全性和健康學標準的三階段又是怎麼一回事?飲用水是否有深度處理的必要性?納濾膜技術可否作為飲用水深度淨化的最佳選擇?

日前,由中國膜工業協會工程與應用專業委員會、北京碧水源淨水科技有限公司、時代沃頓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聯合發起成立了我國首個納濾膜產業聯盟。隨之,在飲用水深度淨化領域掀起了一股納濾「黑科技」的旋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到底什麼是健康的水?

飲用水水質衛生學、安全性和健康學標準的三階段又是怎麼一回事?

飲用水是否有深度處理的必要性?

納濾膜技術可否作為飲用水深度淨化的最佳選擇?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小編搜集、拜讀了中國淨水行業泰鬥、納濾膜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導王佔生教授參與撰寫的多篇文章,對於飲用水相關知識,有了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現小編摘錄其中的「精華」,與讀者共饗。

什麼是健康的水?

健康的水,首先應是安全的,不會致病,同時還應儘量保留(越多越好)水中原有的、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礦物質離子,既安全又健康。

飲用水水質衛生學、安全性和健康學的三階段是指什麼?

全世界文明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都是與各自的母親河或者說母親水系分不開的,對水質的關注和認識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體上講,水質標準的發展可分為:衛生、安全和健康三個階段。我們已經經歷了衛生階段,現在正處於水質安全的階段,健康的理念正在萌芽和發展中。

衛生學階段 關鍵詞:微生物

世界衛生組織(WHO)飲用水水質準則指出,微生物是威脅飲用水安全的首要問題。隨著微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多種新的介水病原微生物被發現,新的微生物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

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飲用水水質主管部門都將飲用水水質的衛生學指標作為水質標準制定和管理的重點,確保飲用水微生物指標達標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規定生活飲用水首先要保證流行病學上安全,即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水質微生物學指標由舊標準的2項增至6項,修訂了總大腸菌群1項。

通常衛生學指標不達標導致的水質問題是急性的,如細菌感染,大面積爆發傳播,但容易發現,也容易控制,如要求公眾改喝開水,不吃涼冷食物,不用汙染的自來水洗手、洗水果等。

安全性階段 關鍵詞:有機汙染物

當前,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人工合成的有機物快速增加,並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天然水體和供水系統,雖然濃度很低,通常為微克每升水平或者更低的濃度,但其危害不可小覷。

據美國的相關調查,發現飲用水中有700多種有機物,其中滷代有機物及苯、氯酚、雙醚等均屬於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作用或毒性物質。

我國環保部的一項調查也發現56個城市的206個飲用水源地中共檢出132種有機汙染物,其中103種屬於優先控制汙染物。近年來又有大量新興或新型有機物引起高度關注,如內分泌幹擾物和個人防護用品和藥品等。

化學安全性指標導致的水質危害往往是潛在的、慢性的,如致癌、致突等,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因果關係也不是特別明顯,一般不容易引起重視,發現後解決問題也比較複雜。

健康學階段 關鍵詞:礦物質

飲用水中各項指標並非越低越好,飲用水也非越純越好,即飲用水水質除了關注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指標及限值外,也需要關注對人體有益的指標及限值。某海軍研究人員因在某島嶼生活幾個月,每天喝淡化純水,結果幾個月後出現肌無力症狀。

現有的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飲用水中適當含量的鈣、鎂對飲用者心血管系統有明顯益處。鎂在水中的化學形態也使它比食物中的鎂更易被吸收。通過飲水補充的鈣佔需要補充總鈣量的15%-20%。

礦物質新陳代謝理論權威、醫藥化學家John Sorenson博士認為「飲用水中的礦物質能很好地被人體吸收。」 部分學者認為,飲用水是每個人可以而且必須廉價獲取的民生用品。

專家們已經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飲用水中的礦物質必不可少。

飲用水是否有深度處理的必要性?

我國現有的自來水廠95%以上仍然採用的是百年前的常規工藝:混凝沉澱—過濾—消毒老三套,主要目的是消除水中的濁度、膠體等感觀狀汙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等,改善觀感及杜絕水致傳染病的傳播。

換句話說,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自來水廠出水,能滿足「衛生學階段」所關注的飲用水水質標準,但無法有效的完全滿足「安全性階段」、「健康學階段」所關注的汙染物去除要求。

要使自來水達到新的水質標準要求,只有兩個途徑,第一,將自來水廠的常規工藝,通過臭氧、活性炭與膜技術等改造成深度處理工藝;第二,通過在終端(如家中)安裝淨水器,可增加溶解性有機汙染物的去除,並能儘量保留原水中人體所需的礦物元素,以提高飲用水質量。

納濾膜技術可否作為飲用水深度淨化的最佳選擇?

王佔生教授等人在研究「膜法飲用水處理的效果」時得出結論,微濾、超濾對膠體、濁度和細菌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對色度、小分子有機汙染物的去除效果不理想,對無機離子沒有去除效果。納濾膜在0.35~1 MPa 的操作壓力下對水中的有機汙染物、三滷甲烷等消毒副產物具有很高的去除效果,同時可選擇性地去除一些溶解性離子(請見下圖)。

圖:膜法飲用水處理

此外,他參與的相關試驗研究結論還表明,對於飲用水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有機物和 Ames 致突變物,納濾膜可實現高效去除,使Ames試驗陽性的水轉為陰性。

編輯:趙凡

相關焦點

  • 王佔生:2020年預計中國40%自來水用臭氧消毒
    人民網北京5月30日電(餘璐)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佔生作客人民網,對市政用水、終端用水處理方面的現狀及原理進行介紹。對臭氧在水質淨化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進行解析。
  •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2019年給水深度處理研討會在江蘇太倉...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2019年給水深度處理研討會於12月16-19日在江蘇太倉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和中國膜工業協會工程與應用專業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承辦。
  • 嘉興深度水處理模式走向全國
    嘉源給排水公司採用深度水處理技術,讓嘉興市民喝上了放心的潔淨水,該公司的投訴電話也變成了諮詢熱線。在專家的肯定下,嘉興治水模式正向全國推廣,崑山市自來水公司捷足先登,搶先「南下取經」。記者昨日從有關方面了解到,石臼漾水廠的深度水處理技術,將作為科研項目申報。
  • 超濾技術是飲用水深度處理的一場革命
    一百年後的今天,我相信超濾給飲用水深度處理帶來的革命,可以和它相媲美的。」中荷水務投資集團副總裁王同春充滿信心地說。4月1日下午,在2008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中,他以「超濾膜組合工藝技術及其大規模飲用水處理應用案例」為主題進行了發言。王同春博士將超濾和一百年前的砂濾技術進行了對比,他認為超濾以及它的組合工藝對飲用水深度處理來說,會帶來一場的革命。
  • 深度淨化——飲用水的革命
    這些慘痛教訓,促進了飲用水的第一階段革命。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飲用水的淨化主要是以除去原水中的濁度和殺滅水傳染病原菌為目的,其代表的處理流程是混凝沉澱→砂濾→投氯消毒,稱為普通淨水技術。它基本上消除了上述水傳染病的爆發。
  • 杭州寧波等29個城市飲用水水質報告 你喝的水安全嗎?
    超80%水樣餘氯含量不達標 潛藏病菌通過管道蔓延的風險  氯是能有效殺菌的化學物質,廣泛用於飲用水後期殺菌處理。餘氯是指氯投入水中後,除去與水中細菌、微生物、有機物、無機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外,剩餘的氯量。
  • 納濾膜技術在飲用水深度處理中的應用現狀
    2 NF膜在飲用水處理中的應用飲用水水質安全問題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是維護公眾健康的重要基礎,是基本民生問題。飲用水水質安全已成為政府、公眾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水體汙染認識的逐步提升,公眾對飲用水水質標準的要求不斷提高。
  •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曲久輝當選外籍院士,網友:我怕他走
    近日,清華大學又傳來一個好消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曲久輝教授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在美國國家工程院本次公布的新晉院士名單中,當選者共包括86名院士以及18名外籍院士,其中曲久輝院士是新晉外籍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學者。
  • 李圭白:給水深度處理工藝應百花齊放
    繼第一代城市飲用水淨化工藝——「混凝―沉澱―過濾―氯消毒」、第二代城市飲用水淨化工藝——「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之後,隨著飲用水生物安全性問題的日漸突出,以超濾為核心技術的第三代城市飲用水淨化工藝已逐步走上供水淨化的歷史舞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曾指出,膜是21世紀新材料中的一個生長點,隨著膜性能的不斷提高,膜價格的不斷降低,中國城市水廠的膜時代已經到來。
  •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在廢水深度處理臭氧高級氧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25日訊(記者 候智 通訊員 魏卡佳)6月18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張瀟源課題組在環境領域權威期刊《環境科學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題為《基於鎳誘導碳-氧化鋁複合骨架的高效臭氧催化劑:結構與性能研究》(Ni-induced
  • 為什麼選擇清華大學數理大類?朱邦芬教授給你答案
    讓學子掌握人類文明核心成果 為學生一生奠定基礎 工程、技術為學生提供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講座的最後 對於選擇清華大學數理大類的理由
  • 清華大學餘剛教授榮獲「安捷倫思想領袖獎」 成第5位獲獎中國科學家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8月14日,安捷倫將「思想領袖獎」授予清華大學餘剛教授,以表彰他在有機汙染物控制理論、技術和策略研究中所作出的貢獻。餘剛教授是全球第45位獲得「安捷倫思想領袖獎」的科學家,也是第5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傑出科學家。頒獎典禮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舉行。
  • 1月9日 飲用水水質與水處理技術 馬軍
    馬軍教授首次提出並研製開發了高錳酸鉀氧化助凝技術,通過了國家科委和建設部的成果鑑定,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研製出3種多功能複合淨水劑並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  主要從事給水處理工藝理論與技術、汙染水淨化處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建設部科技進步獎、中國青年科技進步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餘篇。
  • 化工園區汙水深度處理工藝的選擇及可行性分析
    所以,當前做好汙水處理工藝的選擇及可行性分析顯得愈加重要。本文從筆者工作經驗出發,對汙水深度處理工藝的選擇及可行性分析展開了著重探討。關鍵詞:汙水;深度處理;化工園區我國許多化工企業在近些年都開始了轉型,而想要轉型成功,使企業具有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就一定要投入適當的物力、財力來研究汙水處理工藝,進而制定出合理科學的處理措施。
  • 飲用水深度處理倡導新工藝
    國內現行常規給水處理工藝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
  •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教授李宇根: 單比特差分-積分調製技術在通信系統...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教授李宇根在題為《用於可靠通信系統的單比特差分-積分調製技術》的演講中表示,數字時代下,模擬技術仍是十分重要的話題,將單比特差分-積分調製方法廣泛應用於通信IC系統中,能夠有效避免非線性問題。李宇根說,我們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夠了解模擬IC的作用,因為信號主要是模擬的。在信息社會中,模擬技術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做數字轉換時工程師仍然需要處理模擬信號。
  • 清華大學教授孫茂松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新智元對話孫茂松
    新智元此前就「2049年人工智慧未來展望」這一主題採訪了孫茂松教授,下面分享了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正式公布新晉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範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孫茂松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 飲用水水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在「2008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劉文君教授做了關於「飲用水水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的精彩發言。劉文君教授認為飲用水水質對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微生物學危害,二是化學性危害,三是感官性危害。劉文君教授說,老百姓最最關心的是感官性危害。其實,感官性危害可能不是第一位真正影響人體健康的,比如說水龍頭打開以後會流出紅水,老百姓馬上會面露恐慌。對此,劉教授表示恐慌大可不必,他解釋說,「紅水是含鐵的,喝一點點是沒有關係的。」
  • 將「廢水吃幹榨淨」 科創板新股金科環境如何領跑水深度處理新賽道?
    金科環境是一家專業從事水深度處理及汙廢水資源化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為依託公司自主研發的膜通用平臺裝備技術、膜系統應用技術、膜系統運營技術等三大核心技術,為客戶提供裝備及技術解決方案、運營服務以及資源化產品。
  • ...2020年清華大學劉知遠新書《自然語言處理表示學習技術》(全英文)
    內容簡介 · · · · ·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語言處理表示學習技術)》本書全面介紹了自然語言處理表示學習技術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