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蕉皮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357篇原創文章
椰樹椰汁最近攤上事兒了,因為「從小喝到大」的廣告涉嫌虛假宣傳,被立案調查……
▲ 點擊閱讀這篇文章
沒想到,「從小喝到大」這個梗,竟然引發了一陣陣集體回憶殺。
我看到很多人在討論自己從小喝到大的飲料,很有趣。
有人還做了梳理,細數每個城市的專屬飲料——
北京的北冰洋、天津的山海關、重慶的天府可樂、西安的冰峰、武漢的二廠、太原的太鋼、佛山的健力寶……
我的老家在南京,立刻就想到了金陵啤酒。
可為什麼每個城市都有一款從小喝到大的專屬飲料呢?
— 1 —
每件事都有其商業邏輯
我是一名商業顧問,我常常喜歡講一句話: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其商業邏輯。
其實不光是飲料,酒也一樣,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打下城市的烙印。
飲料、酒水,有點特殊,兩個特點是:價格低,重量重。
我記得過去一瓶啤酒很便宜,只要幾毛錢,好一點的一兩塊錢。能買到 500ml 好大一瓶,1 斤重。
即使現在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酒水飲料還是很便宜,幾塊錢十幾塊錢,經常漲著肚子也喝不完。
低價,物重,就必然造成一個現象:物流成本高,從一個城市運送到另一個城市,特別麻煩。
——
我想,可能出現過這樣一幕——
北冰洋也想走出北京,各位高層管理者蓄勢待發,研究市場戰略,想要打開上海市場。
但是翻開地圖一看,中間隔著 1000 多公裡路……
物流成本太高,划不來划不來,還是算了吧,就此作罷。
— 2 —
產品屬性,決定經營特點
因為低價和物流成本高的關係,許多酒水飲料廠的經營特點是——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消費。
於是,許多廠子就建在水源邊上,最大程度節約成本,以最快速度賣到自己的城市。
生在哪裡,就賣在哪裡,每個城市的專屬飲料,當然有每個城市的專屬味道。
——
再稍微延伸一下,還能聯繫到我們常常討論的環保問題。
當我們說這棟樓,這座廠環不環保時,有很多的評估指標,比如用電量,汙水排放量等等……
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建材是不是在周圍幾百公裡內採購的。
竹子是在周圍取的嗎,木頭是在周圍伐的嗎,石頭是在周圍採的嗎……
為什麼有這樣的標準?除了從大老遠運東西來,物流成本高,很花錢之外,就是因為距離遠,要消耗更多的汽油,造成更多的碳排放,不環保。
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消費,是飲料酒水廠的普遍特點,環保、經濟、也實用。
— 3 —
這些品牌主打歸屬感
低價和物重,也讓酒水飲料行業有了距離的天然屏障,也有了每個城市專屬獨特的味道。
所以這些企業,不太容易被跨地域的企業輕易幹掉。
常常出現的格局是,各佔一方,各有味道,各有擁躉,各自為王。
這些企業也憑藉著對各個城市風土人情的理解,形成先發優勢,把用戶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集中起來,形成牢不可破的品牌優勢。
這種千金難買的歸屬感,讓每座城市飲料的商標,成為每個城市居民驕傲的徽章。
哪怕是被像華潤、雨花、青啤等等有錢有勢有實力的大廠挑戰時,也不至於全然敗北。
比較糟糕的結果也就是,被收購。儘管被收購,還是會在本地繼續生產,懷舊的人們還是能買到。
——
不過讓我有些噓唏感慨的是,這些曾經響噹噹的名字,有一些已經後繼乏力,勢頭大不如當年;
還有一些,更是遺憾地消失在歷史當中,成為人們的永恆記憶。
原因有很多,比如外來企業帶來的強大衝擊,像百事可樂、可口可樂,他們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對某些飲料企業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
再比如自身的管理機制不當、經營方向錯誤等等,讓這些企業失去了往日的優勢,逐漸被對手超越。
但有些企業,哪怕在夕陽落山之後,也能東山再起。
因為他們有成功的經驗,有忠實的消費群體,他們也知道,在這個時代,所有東西,都值得被再做一遍。
— 4 —
北冰洋的重新崛起
比如北京的北冰洋。
1994 年,北冰洋與百事合作之後,隨即被「雪藏」。
後來才知道,這是外資企業消滅本土企業的慣用策略。
北冰洋自此一蹶不振,舉步維艱,研發團隊解散、生產線也沒有了。
直到 2007 年,同百事談判後,以「 4 年內不得以北冰洋品牌生產碳酸飲料」為條件,收回了北冰洋品牌的經營權
為了重回市場,他們找回老配方,還請街坊鄰居試喝品嘗……
4 年後的 2011 年,北冰洋重出江湖,除了熟悉的味道,還對配方加以改良,更加美味健康。
這是一個振奮國人的經典品牌重生案例。
在剛過去的 2018 年,北冰洋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勢頭,銷售額增長近 30%。
隨著「雪山白熊」的重新崛起,也希望這些承載著我們幸福記憶的飲料品牌,都能夠重現往日的輝煌。
而我,寫到這裡,不禁想念起家鄉的金陵啤酒。
我突然很想喝一點久違的金陵,買一點難得的微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