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錄取通知書。
英國牛津大學高聳的校門。
浙江在線7月1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陳宏程 戴欣怡)每年錄取本科新生3200人左右,其中80%是英國本地的學生,留給國際生的名額只有約600個;2015年至2017年這三年間,共有2644名來自中國的學生申請入讀本科課程,僅267人獲得了錄取並正式入讀……這是世界頂尖名校牛津大學公布的幾組錄取數據,對於國內高中生而言,其申請難度顯而易見。
然而今年,杭城優秀高中生小宇宙爆發,起碼有5位被牛津大學相中。截至目前,已有4位女生拿到了正式錄取通知,即將啟程入學,分別是來自學軍中學的邢瀚月、蕭山中學的肖卓韙以及杭州高級中學的石依然和吳謙文。此外,杭州外國語學校還有1名男生早早收到預錄取通知,不過有部分相關成績要到8月才揭曉,所以還在等候牛津的最終確認。
有名校情結的家長們讀到這裡,一定很好奇,杭州學霸不少,他們身上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獲得牛津大學的青睞?記者和其中4位女生聊了聊,試圖破解她們的成功密碼。
四位杭城女生考上牛津大學
如何提高英國名校最看重的A-level和英語成績,他們透露小竅門
申請牛津大學,簡單來講,就三個步驟:一是遞交申請、報名;二是考試;三是到校面試。
遞交申請時,這位世界級牛校能看到的學生資料,無非是這麼幾部分:A-level(英國高中課程)的成績以及個人陳述。若通過面試,則需要在學校通知的截止日期前提交雅思成績(總分和小分不低於7分,這是2018年標準,每年都會調整)。
記者採訪發現,邢瀚月、肖卓韙、石依然、吳謙文和杭外的男生,這幾位牛津準新生全部來自省一級重點中學,除了吳謙文報讀的是工程專業,其餘四人均報讀數學專業。來聽聽他們的學習經驗吧。
竅門一:時間安排
番茄工作法了解下
因為申請的是英國大學,所以準新生們都提供了自己的A-level成績。優秀的A-level成績,是申請牛津的門檻之一。
邢瀚月、肖卓韙、吳謙文的4門A-level課程(基礎數學、進階數學、物理、化學),全部是A*(即最優等級,90分及以上)。石依然的3門A-Level課程(基礎數學、進階數學、物理),也全部是A*。
但令記者意外的是,4位女生接觸國際課程的時間並不算早。有3人都是在中考結束後才考慮出國留學,報了校外培訓班,最晚的是邢瀚月,高二都讀了一半,才決定出國,普通英國學生需要兩年才能學完的A-level課程,她只用了半年。
「當初的決定看似突然,但我是慎重考慮的。我學東西非常快,這也是為什麼我到高二下還有勇氣申請出國的原因。」邢瀚月告訴記者,「高二那年,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次留學講座,對英國A-level課程有了深入了解。我的理科和英語是強項,比較適合這種考試模式,相比國內高考,更容易申請到心儀的大學和專業。」
邢瀚月把快速學習能力歸因於高效的時間管理,她在這方面頗有心得,學習A-level期間每天排得滿滿當當,但都是按區塊安排任務,邢瀚月大力推薦「番茄工作法」,「就是一種獎勵機制,學25分鐘,獎勵休息5分鐘,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會兒,這樣特別有動力。」
在這樣的學習壓力下,能有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就更好了。來自不同高中的肖卓韙和邢瀚月,在同一個培訓班裡做起了同桌,成了黃金拍檔。肖卓韙到現在都覺得很慶幸,「魔鬼備考」的歲月裡能有一個相互鼓勵的小夥伴。
在學A-level的方法上,石依然的小竅門是多思考多提問,要有發散思維。同時要回歸課本,不能只顧刷題,課本能夠幫助自己理解知識點也能培養自學能力。
吳謙文覺得基礎數學、進階數學、物理三門課程中,物理最難,A-level課程的物理和國內高考的物理不同,裡面有很多開放性的題,要求學生解釋一個物理現象的原因。拿到類似題目,吳謙文會先思考考的是哪個單元的知識點,然後儘可能多地把知識點用到題中。
竅門二:學英語
看劇先看英文字幕
和其他名校一樣,牛津大學對國際生的語言成績要求也很高。學校的所謂「預錄取」,其實是有條件錄取,要求學生在接下來半年內,必須達到某些條件,才能被正式錄取。這其中,就包括雅思成績要達到某個特定分值(不同專業、不同學生會略有差異)。
據記者了解,杭州4位準新生的雅思成績相當搶眼。除了邢瀚月是7.5分,肖卓韙、石依然和吳謙文都是8分(滿分是9分)。
這樣的成績,光靠臨時抱佛腳肯定是不行的。幾個姑娘都坦言,從小學到高中,自己的英語成績一直都比較好。
像石依然從小學起,就開始參加英語課外補習班;初中時,開始看英美劇。所以,她的口語和聽力明顯要比同齡人好。有這樣的基礎在,考雅思前一個月,她才開始進行系統的準備。考前一個星期,她每天都要練六七個小時的口語,經常到凌晨3點才睡覺。
在學英語的方法上,石依然覺得要經常讓自己沉浸在英語環境,看劇學英語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要先看英文字幕再看中文字幕,在看劇時可以養成遇到不會的生詞就查的習慣,這樣在遇到生詞發現自己看懂時就會很有成就感。
邢瀚月也喜歡看英美劇,她還愛聽英文課,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
在吳謙文看來,雅思考試的寫作部分最難,一開始她只能拿6分,後來能夠提高是找到了一些方法:首先,寫作時要有邏輯,要有充足的詞庫,知道詞彙用法,同樣一個意思要學會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其次是修改,吳謙文和邢瀚月、肖卓韙都曾報名參加一個英語寫作課,三個人互幫互助相互修改作文,指出彼此的不足,這樣的合作學習對他們英語成績的提高很有幫助。
而在國外名校特別看中的個人陳述方面,幾位同學也是下了苦心。
邢瀚月的個人陳述反覆修改了六遍,展現自己對數學的熱情和天賦。還用20%的篇幅描述課外活動對自身性格的塑造。「英國人崇尚work hard, play hard,我其實也是。」高中時,邢瀚月是學生會副會長、「杭行Voyage」外聯部長、校健美操隊成員,她把這些經歷放進個人陳述。
肖卓韙在個人陳述裡詳細介紹了自己為專業課做的準備,「我看了許多統計學相關的書,把生活中統計學相關的案例放進個人陳述裡,不停表達自己喜歡統計學,喜歡研究數學問題。」
面試如何獲得牛津教授青睞
反應速度要快,英語口語要溜,觀點表達要大膽,會點小才藝就更好
浙江在線記者採訪發現,這4位女生全部來自省一級重點中學,從小到大成績都非常好。
邢瀚月小學就讀天長小學,初中就讀文瀾中學,高中就讀學軍中學,是化學競賽班的成員,曾考過全年級第二名;肖卓韙小學就讀蕭山體育路小學,初中就讀高橋初中,然後被保送蕭山中學,從小到大成績名列前茅;石依然小學和初中均就讀於杭州綠城育華學校,中考順利考上了杭高;吳謙文小學就讀於勝利小學、初中就讀於採荷實驗中學,高中就讀於杭高。
雖然成績一直很棒,但對於她們來說,和牛津大學的招生官面對面,還是很緊張的。牛津大學到底是如何通過面試選拔學生?四位姑娘向記者詳細回憶了當天的場景。
收到面試通知後,石依然提前兩周到英國,白天上語言課程,晚上就回到寄宿家庭休息。面試前一天,她來到自己報考的學院,每個考生都被安排在了二人間的寢室。
當晚,23個前來面試數學系的學生一起開會,學院的教授介紹了考試流程,為了公平起見三場考試中有一場會安排在其它學院,由其它學院的教授面試。同時教授還發給每個考生一張試卷,上面有7道題目,讓學生自己選一道,面試時給教授講解,上「一堂課」。
石依然告訴記者:「我一進考場,就見一位教授和助教坐在一個長方形辦公桌後,辦公桌旁是一個白板,教授穿著一件襯衫套著一件毛背心,看上去有些嚴肅。」
她走到辦公桌前坐下,教授拿出昨天的七道題目,「我本以為教授會讓我演示之前選擇的題目,沒想到教授問我這些題目中有沒有哪個是喜歡或不喜歡的」,當時石依然指著一道不太會做的題說不喜歡,「我很坦白,教授沒有表現出失望的樣子,反而說要和我一起把這道題解出來。」
面試結束前,教授看了她的個人陳述後發現她5歲開始學書法,便拿出了朋友送的一幅字,問石依然是什麼意思,只見那幅字上寫著「寵辱不驚」四個字,「這個詞對我來說解釋起來很容易,他們比較喜歡學生能有些興趣愛好。」依然笑著說道。
第二場考試中,教授也問了她一個關於書法的問題,教授覺得中國的書法是書寫和美學的結合,想聽聽石依然對書法的見解。但是,這場面試並不是很順利,題目很難。
面試當天,牛津下了五年裡最大的雪,交通全部癱瘓。「我運氣特別好,早上7點多叫到了出租,還提早到了。」邢瀚月笑了起來,「當時我就有種幸運的預感。」
她參加了3場面試和一場加試,除了第一場簡單問了些暖場的問題,之後全部直切主題。「牛津大學很注重學術,面試就是拿數學題目說話,需要展現自己機靈的一面。題目一拿到,教授會給提示,我就立刻反應過來。」
面試時比較特殊的經歷是加試,前三輪面試結束後,邢瀚月的名字出現在公告欄的加試名單上。說明在已定的幾名候選申請者中,考官還需要進一步挑選,最後一場加試至關重要。
第四場加試的面試官是兩位教授,一向活潑大膽的邢瀚月突然緊張了,加上題目一上來就非常棘手,「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
第一題的緊張過後,邢瀚月完全拋開了思想包袱,之後的題目都優秀完成。按照慣例,教授們允許學生問一些問題,邢瀚月當時問了一個微積分問題,竟然把兩個教授給難住了。「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兩位教授主攻的方向分別是統計學和幾何學。」
教授們思考了一會兒,一位教授說,「你是不是在考我們是否配當你的教授?如果明年能在牛津看到你,我就告訴你答案。」說完,三個人都笑了。
邢瀚月總結了牛津挑選學生的經驗,「不是挑當下能力最強的人,而是挑最有潛力的。這就是看你機不機靈,反應夠不夠快。」
和肖卓韙一起學習的同學都誇她「有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語」,她覺得流利的口語在面試時為自己加了不少分。
肖卓韙經歷3場面試,最初快輪到面試時,她站在門外拿著護照,緊張到完全忘記待會說什麼。直到前一個面試者走出門,衝她說了句「Good luck」,她才突然平復下來。
第一場面試,「除了回答問題,還會和考官進行交流。」不過到了最後一題,肖卓韙突然「腦子短路答不上來」,「前幾題考官一點我就懂了,但最後這題我怎麼都沒反應過來,面試出來的時候特別不安。」
第二場的考官更是讓肖卓韙「瑟瑟發抖」。「剛一進去,面試官就問我,你的個人陳述裡寫了你很喜歡統計學。我當時微笑都僵掉了,其實我統計學並不特別出色,我很擔心他就會因此問統計學的問題。不過所幸,考官隨後來了句,『我們今天不討論統計學』。」之後問的問題都是肖卓韙擅長的,整場下來非常順利。
最後的面試是肖卓韙最順的一場,「以前兩場都是和考官面對面,很有壓迫感,這次我和考官並排坐,方便交流的同時也不是特別有壓力。負責觀察的助教坐在我後面,我看不見他,會更加放鬆。」加上這次的考官總是鼓勵肖卓韙,不停誇她「perfect」,兩道題目,她都答得非常順利,「可能口語上,我交流能力還不錯,加上反應比較快,考官的提示我能立刻領會,這兩點比較有優勢。」
面試前一天,吳謙文來到報考的學院Hertford College,「一層樓只有五個房間,一人一間房,住得特別舒服,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沒有獨立衛生間」。
她報考的學院一共安排了兩場面試,一場在自己學院,一場在其他學院,分別在中午12點30分以及下午5點30分,一天內就能搞定。
她的第一場面試是在教授辦公室,一進門就看到兩位教授正站著歡迎她,和她握手,「感覺很親切」。
正式面試前,教授會寒暄一下,問考生對專業的看法,聊聊考生的家鄉,考生也可以問問教授問題,「由於第二場考試是在另一個學院,我不太了解,就讓教授給我介紹介紹。」吳謙文說,「雖然還是有些緊張,但是我覺得自己隱藏得很好,看起來非常淡定。」
第一場面試一共5道題,特別簡單。「應該是平常難題做多了,難度模式一下子沒轉換過來,當時卡了一會,兩位教授笑著叫我不要想得太複雜。」吳謙文說。
但是第二場面試一共2道題,難度就有點大了。
吳謙文發現牛津大學的教授們更看重學生的學術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只要遇到問題會思考,懂得表達觀點就好。」
面試結束後的那個晚上,吳謙文回到學院的休息室,「在國外,大家很重視社交,我就和其他面試者打桌球切磋球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