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國家無線電管理行業經歷幾十年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已建成覆蓋全國的無線電監測網,積累了厚實的人才和裝備基礎;與此同時在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的推動下,戰爭觸角開始伸向「第五維空間」——電磁戰場。在軍事需求和經濟發展的激蕩中,2010年1月25日,我軍依託國家行業系統組建的第一支電磁頻譜預備役部隊——預備役電磁頻譜管理中心組建成立,立起聯通國家經濟建設「棋局」與未來軍事鬥爭 「戰局」的實踐樣板。
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導——
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建成覆蓋全國的無線電監測網。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預備役電磁頻譜管理中心應運而生——
「劍」「犁」和鳴激蕩電磁空間
■劉紅濤 中國國防報記者 朱宏博 羅丁紫 佟欣雨
8年前,國家無線電管理行業經歷幾十年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已建成覆蓋全國的無線電監測網,積累了厚實的人才和裝備基礎;與此同時在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的推動下,戰爭觸角開始伸向「第五維空間」——電磁戰場。
在軍事需求和經濟發展的激蕩中,2010年1月25日,我軍依託國家行業系統組建的第一支電磁頻譜預備役部隊——預備役電磁頻譜管理中心組建成立,立起聯通國家經濟建設「棋局」與未來軍事鬥爭 「戰局」的實踐樣板。
肩負把行業資源優勢轉化為國防實力的實踐重任——
開拓創新,快速凸顯軍民融合發展優勢
參謀杜佳自中心組建以來就在這裡工作。他告訴記者:「這是一支技術含量高、知識密集的新軍。當時,人員怎麼編?裝備從哪裡來?運行機制如何設定……這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在此之前,軍地協同管理電磁頻譜已有實踐。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演時,為防止中俄兩軍武器裝備與民用設施用頻發生衝突,軍地頻管部門攜手對演習地域內用頻活動實施了周密管制。之後,每逢重大軍演,軍地攜手「淨化」電磁空間幾成常態。
「以往多是執行任務時臨時抽組,但要按照正規編組的部隊去運行還缺少經驗。現代戰爭,信息制勝。組建電磁頻譜管理部隊勢在必行。」 面對重重困難,中心第一代人沒有退縮。在把行業資源優勢轉化為國防實力的實踐中,他們靠開拓創新站穩了腳跟。
——突出行業特點健全組織。他們組建全軍第一個常態化運行的軍地「合成式」黨委班子,一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具體負責、無線電管理局局長兼任第一政委,現役領導和預編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他們還在預編單位黨組織架構內建立預建基層黨支部,確保了黨管武裝制度落實。
——按照「成系統吸納優質資源、成建制形成新質作戰能力」模式編組。他們嚴把條件程序考核關,集中編入北京、上海、成都等固定臺站人員;為做好裝備維護保障,延伸編入頻管研究機構和設備製造企業;為滿足基層臺站、機動分隊獨立遂行任務需要,模塊化編入指揮、監測等力量。
——建立統一協調機制和指揮流程。他們與工信部有關司局、相關省市無線電管理機構協調溝通,對行業資源統一調配和利用。為適應特殊的編成模式,建立各種應急應戰預案,規範人員、裝備快速動員和應急指揮流程。
2013年10月上旬,全國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領導幹部集訓人員,觀摩了這支組建3年的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情況。「在一次重大軍演中,中心參演人員80多天監測2000多個頻點;赴某山區執行任務中,16名預備役人員背著30多公斤的設備在深山密林中連續作業12小時以上。部隊編隊人員45%經過軍事院校培訓,80%參加過軍事演練……」看了這些震撼的數據和任務經歷後,觀摩人員無不感慨:特殊的部隊,特殊的發展速度!
在融合中生成戰鬥力,在實戰中檢驗戰鬥力——
求真務實,推動信息制勝能力逐年提升
作為預備役部隊,中心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次亮相世界級體育賽事安保,第一次成建制參與我國主導的國際盛會,第一次全程全要素獨立保障……
「特別是參加『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軍演用頻保障任務,那是預備役部隊第一次參加中外聯合演習,也是中心從立足站穩轉向蓬勃發展的『關鍵之戰』。」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中心政委徐堃感慨良多。當時,參演部隊多,用頻裝備多,電磁環境極為複雜。中心官兵不辱使命,以過硬的本領圓滿完成任務。
「不是有了人和裝備,就形成了戰鬥力,還需要實戰磨礪。」這次演習保障讓中心官兵明白了戰鬥力生成邏輯。從此,他們堅持「在融合中生成戰鬥力,在實戰中檢驗戰鬥力」,練兵備戰姿態更加求真務實。
中心編入的預備役人員都是國家電磁頻譜管理領域的專家和骨幹,不缺知識和技術,缺少的是軍人的力量和血性。為把「軟肋」練成「硬骨」,他們依託有關軍事院校每年舉辦軍事集訓班,與現役部隊掛鈎聯訓,預任領導從參謀業務學起,工程師從當戰士練起,培養基本軍事素質,喊響「無論博士、碩士,穿上軍裝先要當好戰士」的口號。
中心的預徵裝備技術性能優越,野戰環境適應能力卻不強。他們把各種預徵裝備拉進大漠戈壁、草原山區,高溫酷暑、冰天雪地,在各種複雜氣候和地形條件下機動檢驗,「嬌氣」的打造防護「殼」,零散的集成化、易暴露的穿上偽裝衣。他們還與有關研究所和設備生產廠家建立隨隊搶修保障機制,確保裝備使用萬無一失。
後來,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第13屆全運會等重大活動中,都有了這支預備役部隊的身影。也正是在這一次次的摔打磨礪中,中心人員組成越來越強,預徵裝備越來越先進,戰鬥力檢驗越來越全面,信息制勝能力如同滾雪球一樣逐年提升。
朝著「把行業第一建成全軍一流」的目標奮進——
銳意進取,爭當新型作戰力量轉型尖兵
自組建以來,由於不斷迎接困難挑戰,銳意進取成了預備役電磁頻譜管理中心官兵一貫保持的創業勁頭。中心第一政委、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局長謝飛波,多次任務到場指揮,有時在國外出差還要打來越洋電話詢問部隊建設情況;預備役軍官劉興志年過半百,在朱日和閱兵演習保障中多個日夜不眠不休,有時餓了就簡單塞幾口乾糧……
習主席強調指出,要堅持把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作為戰略重點。這讓中心官兵倍加振奮。我軍新型作戰力量迎來蓬勃發展的機遇,新質戰鬥力正在成為信息制勝的拳頭力量。
在迎接改革中,中心按照「認清戰略價值、建設戰略力量、發揮戰略作用,把行業第一建成全軍一流」的總體目標,不等不靠,積極爭取上級在重大項目上給予傾斜支持,在賦予任務上優先安排,在保障措施上加大投入,確保部隊建設始終按照一張藍圖有序推進。
2018年1月30日,預備役電磁頻譜管理中心完成改革轉隸。他們立刻根據職能使命由保障向作戰轉變的要求,制訂了未來發展五年規劃,還建成了全軍唯一的軍民融合電磁頻譜管控指揮綜合系統。「在未來,中心不能僅在國家無線電行業系統內發展,而應實現一體化、融合化,支援服務向三軍拓展。」中心領導說,在專業領域,他們正在向網絡安全、應急通信保障等領域拓展;編組上,他們由從前的地域編組向行業和地域編組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由環首都編組向各戰略方向拓展。
從成立之初70平方米的兩間房大的臨時辦公室,到後來擁有7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再到現在擁有7畝地的獨立小院,預備役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一步步發展壯大。憑著銳意進取的勁頭,這支預備役部隊在「第五維空間」「劍」「犁」和鳴曲將更加雄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