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與荒島發生關係

2020-12-03 新京報

吉爾·德勒茲(1925-1995)法國作家、哲學家,後現代主義的主要代表人之一。1925年生於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開始致力於哲學研究。有《尼採與哲學》《差異與重複》《電影Ⅰ:動作-影像》《電影Ⅱ:時間-影像》《什麼是哲學》等著作。

《〈荒島〉及其他文本》作者:(法)吉爾·德勒茲 譯者:董樹寶 胡新宇 曹偉嘉 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4月

■ 延伸閱讀《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卷二):千高原》 作者:(法)費利克斯·加塔利 吉爾·德勒茲 譯者:姜宇輝 版本: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0年12月

德勒茲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是27歲。那一年,是德勒茲開始中學教書匠生涯的第二年。那一年,一個最終只存活了一年零八個月的雜誌《新女性(Nouveau Femina)》要出一期關於「荒島(Les les désertes)」的特刊。這個雜誌的前身是1922年創刊的《女性(Femina)》,1954年以「新女性」之名復刊,好像是先後兩次世界大戰炸剩的荒島:總是踩著戰爭的尾巴浮出廢墟,在解放時期漫漫長夜的混亂和希望中盛開和枯萎。這樣一個「荒島」的主題,一定像迸裂的飛石,擊中了氤氳在外省中學課堂裡的沉悶之思,觸發了這個無聞思索者的某種深邃的寫作欲望——年輕的德勒茲寫下了自己的處女作:《荒島存在的因由》。但這篇處女作像女兒紅一樣窖藏了50年,2002年才以德勒茲身後出版物的面目第一次在法國出版,即《〈荒島〉及其他文本》之首篇。而我們中國讀者則是又等了一個花季,才在今天伺得窺其芳容的良機。

「什麼是荒島」與「什麼是導師」

這篇一直沒有發表的關於「荒島」的手稿,與德勒茲早期的哲學史家式寫作迥然不同:它不依託和針對任何特定的哲學家,它只面對作者本人的洞察和敏感。但這種洞察和敏感顯然又不是完全內在的。雖然德勒茲對自己所處的上世紀50年代戰後時期隻字不提,但《荒島》一文中瀰漫著海洋和陸地的深層對立、「引向島嶼的運動」,則表露出戰後流離失所的人之想像在精神廢墟中漂泊的迷思。這種迷思的隱痛,在1964年薩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事件的觸發下,宣洩為「沒有『導師』的世代是悲哀的」。

因此,「什麼是荒島?」與「什麼是導師?」兩個問題可以聯繫起來理解。導師不是「大眾教師(professeurs publics)」,正如「為了讓一座島嶼不再是荒蕪的,確實光有人居住在島上是遠遠不夠的。」這個同構性,隱含著一個基本的欲望運動。要理解這個欲望運動,要先明白魯濱孫和蘇珊娜如何在雙重意義上導致荒島神話的破產。

德勒茲借用了地理學中對荒島的一個分類:一個是由珊瑚、火山等有機體生成的自發性、始源性島嶼,一個是脫離大陸的偶發性、漂移性島嶼。前者「重新創造」,後者製造「分離」。魯濱孫以沉船上所剩之物為資本,「重新創造」資產階級日常生活,好像勞作創造了價值。蘇珊娜與大陸生活相「分離」,在荒島上找到了大陸生活的複製品。魯濱孫不需要夏娃,蘇珊娜不需要亞當,荒島神話因此破產了。「荒島是起源,不過是第二起源。」荒島給予我們「重複」的法則,一個總是可以劫後餘生、重建家園的空間。神話只給出一個時刻,災難就意味著末日。

那麼導師呢?荒島是導師的夢想,導師是荒島的純粹意識。「一座島嶼是荒無人煙的,我們認為這一點在哲學上應該是正常的。」導師不能充當亞當和夏娃,去生產人類;導師為漂泊者提供荒島,提供運動和關係的節點。一座島嶼之所以不是荒蕪的,不在於有人居住,而在於有人流動,有人帶來魯濱孫的資本,又帶走星期五的勞動;有人帶來蘇珊娜的大陸記憶,又帶走荒島上的複製品。居住則是個死概念,人一旦固著在荒島裡,就也成為荒島之荒蕪的一部分。

「在重新開始的理想中,有某種東西先於開始本身,這種東西重啟了開始本身,從而在時間中深化它、延遲它。」這個「無法追憶之物或這種更深邃之物」就是「欲望」,荒島是欲望的質料,導師是欲望的形式。然而,欲望並沒有因此得到完全說明。

德勒茲的世紀:不僅僅是顛覆

國內讀者可能比較熟悉德勒茲(與瓜塔裡合著)的《反俄狄浦斯》(1972)和《千高原》(1980)。《千高原》如同無數散布的平臺搭建的碎片整體,這是德勒茲的寫作風格,也是他的哲學主張。《〈荒島〉及其他文本》匯聚了德勒茲1953年至1974年間幾乎所有的零散發表,雖然也像一個碎片的整體,但顯然不是德勒茲有意識的風格,而是歷史的刻畫。編者有意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文章,是「為了避免把任意一種偏見強加給文本的意義或定位」。但從德勒茲的哲學主張來看,時間也是一種意義或定位的強加。法國哲學家之所以充滿莫測的魅力,就在於他們總是敢於(欲求)漂泊,在漂泊中使用「導師」的力量、藉助「荒島」的推力。然後,漂著漂著,他們就自己成了新的導師,自己成了新的荒島。

德勒茲的這本身後編選的文集,無疑就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1953年至1974年間,德勒茲是如何從一個個荒島出發而成為導師的?我們當然可以從德勒茲早期著作中窺見端倪:1953年至1972年二十年間(其中有8年的出版空白期),德勒茲出版了10本著作,分別關於哲學家休謨、尼採、康德、柏格森、斯賓諾莎,作家普魯斯特和薩赫·馬索赫。1969年,德勒茲在巴黎大學(索邦)進行了博士論文答辯,也正是從1968年開始,德勒茲從他所依附的哲學史荒島「分離」出來,開始「重-新創造」自己的哲學:《差異與重複》(1968)、《意義的邏輯》(1969)和《反俄狄浦斯》(1972)……1969年,福柯在評論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和《意義的邏輯》的一篇名為《哲學劇場》的文章中,說出了那句膾炙人口但未必讓人瞭然於心的話:「但也許有一天,將是德勒茲的世紀」。

那麼,為什麼會有「德勒茲的世紀」?因為曾經有「柏拉圖的世紀」「笛卡爾的世紀」「啟蒙的世紀」……但德勒茲與哲學史的關係不僅僅是顛覆:「斯賓諾莎或尼採的批判和破壞力量是無與倫比的,不過,這種理論永遠迸發於一種肯定、一種快樂,永遠迸發於一種對肯定和快樂的狂熱,迸發於一種對生命的渴求,而反對他所遭受的摧殘與折磨。」德勒茲讚賞和熱愛他所寫的哲學家和作家,對這種「肯定和快樂」的背叛者如黑格爾,卻毫不寬容:「讓生命去『負載』,用各種重負壓倒生命,將生命與國家和宗教相調和,將死亡刻寫在生命之中,殘酷地使生命臣服於否定,讓生命承負著內疚和不良意識」。

因此,「德勒茲的世紀」就像偵探小說叢書《黑色系列(La Série Noire)》(1966年已出1000本)所進行的革命:沒有探索與發現真相的天才偵探,「問題在於對差錯的令人震驚的補償。」警察與罪犯,主人與奴隸,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善與惡,真與假,理性與非理性,我們在傳統哲學框架裡所能想到的所有二元對立,都處於一種深度的滲透、共謀、補償和平衡關係之中。德勒茲通過伊波利特的《邏輯與實存》告訴我們:沒有本質的本體論,只有意義的本體論。

世界不是真與假、現實與想像、絕對知識與經驗知識的對立,而是「戲仿(parodie)」。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也不是前兩個批判的補充,而是它們的奠基:諸官能的協調是理性與實踐的基礎,「所有被規定的協調都歸諸這一未受規定的自由協調,而後者使前者成為可能。」無利害的快感、無概念的圖式,就是想像力的法則,想像力向知性和理性發出信號,使「每一官能都變得可以為其自身而自由的遊戲」。柏格森也不問「為什麼存在某種事物,而不是什麼也不存在」,而是問「為什麼是這種綿延(durée)的張力?」,為什麼是這種速度、比例和頻率?「存在就是差異,不是不變的或無差異的,也不是只作為錯誤運動的矛盾」。綿延就是生命衝動的現實化和分化,生命衝動轉化為行為,就成為差異。這種與差異同一的存在設定,使「思維與存在之間的差異在絕對之中被超越了」。存在與差異之間的這種絕對同一性,就是意義。憑著這個差異/存在的意義世界,哲學擁有了一種詩意生命特有的抗議力量:盧梭用疾病保存自己的美德欲望,用消除記憶來清退激情——因為「我們永遠是在已逝的過往中愛一個人」,激情是記憶特有的疾病;雷蒙·魯塞爾用詞的重複開啟意義的差異,在解放性的重複中使獨一無二的事物內化於自身,從而使語言超越了(停留於)自身的空洞,讓世界從這空洞中呈現出來;埃克塞羅斯用行星思想建立形上學之後的「荒誕玄學」,用漂移代替對立,用遊戲取代相對和絕對的形上學關係:「帶著歡樂和悲傷,沒有歡樂和悲傷」。

這就是德勒茲的世紀:「肯定和快樂」的哲學。

□湯明潔(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61.電影《荒島餘生》和《荒野生存》
    最近看了兩部電影《荒野生存》和《荒島餘生》,電影中的主角一個主動放棄富裕的家庭與穩定的學業去荒野體驗,另一個因為飛機失事意外落入荒島,前者的生命永遠停止在24歲,後者在荒島生存四年得到救援。對於我來說,看完這兩部電影後有著別樣的感受: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荒野生存》果然更殘酷呀,當我完全被阿拉斯加的舉動震撼與吸引後,他的結局居然是死亡,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實在渺小,但不管如何,他年輕的生命絢爛過、嘗試過,遠遠超過了我們單薄、安穩、冗長的生命。
  • 在荒島上如何製作火車頭,不但需要螢光晶體,還需要這個!
    在荒島上如何製作火車頭,不但需要螢光晶體,還需要這個!在《迷你世界》不知道玩家們有沒有體驗過荒島求生模式?在這個模式下,玩家們需要想盡辦法去創造一切,儘量讓自己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好。有的玩家就想要在荒島上建火車,但是得有火車頭才行呀。火車頭的製作材料可不是這麼好獲得的。
  • 答案藏在我們痴迷的「荒島求生」故事中
    採寫|李永博試想下,在一場悲劇性的沉船之後,漂泊到孤島的人們如何才能生存?這大概是小說和電影比較尋常的情節了。這當然也經常被用來作為社會哲學假設。「荒島求生」的故事總是為人津津樂道。「荒島求生」電影《荒島餘生》(Cast Away 2000)劇照。克裡斯塔基斯對於文學和想像世界的案例運用也讓不少讀者印象深刻。他就科幻文學和烏託邦小說進行了細緻分析。
  • 「魯濱遜」塞爾柯克:獨自一人在荒島上生活4年,被救時卻猶豫了
    1、禍事不斷的船隊1704年的時候亞歷山大·塞爾柯克所在的船隊與西班牙的船隊發生了交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所在的船隊損失慘重,後來把船隻停在了一座荒島上。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亞歷山大·塞爾柯克所在的船隊又遇到了"幼蟲"事件。
  • 荒島求生蝙蝠怎麼殺 荒島求生殺蝙蝠方法
    導 讀 大家對荒島求生蝙蝠怎麼殺嗎?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荒島求生殺蝙蝠方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荒島求生手遊食人魚群怎麼打 荒島求生手遊食人魚攻略
    荒島求生手遊食人魚群怎麼打 荒島求生手遊食人魚攻略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網際網路 發布時間:2017-06-13 21:11:09手機訂閱
  • 木筏荒島求生中文版
    木筏荒島求生中文版是一款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模擬生存的遊戲,遊戲中玩家身處孤島,這裡資源匱乏,物品很少,玩家需要想盡一切辦法收集各種各樣的資源,建造一個海上居住場所,同時還要尋找各種工具和材料,自己建造一個木筏,帶上所有的資源逃離這個荒島。
  • 荒島求生失落的寶藏
    荒島求生失落的寶藏這是一款趣味十足的動作冒險類遊戲,玩家在遊戲裡被困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你需要自己在島上尋找食物和工具,讓自己存活下來,收集各種各樣的材料,通過合成製造出大量的武器和建築物,快來挑戰自己的生存能力吧!
  • 《荒島餘生》:殺不死你的必將使你更加強大
    大家好,我是Serene,今天推薦的電影是《荒島餘生》。可能這種題材的電影大家看過很多了,但是這部真的誠意推薦。在《荒島餘生》裡沒有特別恐懼的噱頭,很質樸地展現荒島的求生生活,以及,有這樣非凡經歷後,如何去面對之後的一切。
  • 日本32個男人和1個女人流落荒島,生活6年,他們最後結局如何
    日本32個男人和1個女人流落荒島,生活6年,他們最後結局如何文/強哥的歷史經 圖/網絡說到孤島求生的鼻祖,相信大家都是知道魯濱遜吧,他可以說是最早將孤島求生這個概念出現在我們的視線當中,在之後到現在的野外求生類節目也是非常的多了吧
  • 荒島求生:在遊戲中如何解毒、回血,怎麼放陷阱,看後才明白
    荒島求生:解決在遊戲中如何解毒、回血,怎麼放陷阱,看後才明白。荒島求生是一種生存類角色扮演的遊戲,一玩就會上癮的遊戲,至少我很喜歡。下面熙熙來解說遊戲中碰到的一些常見問題。很多玩家在荒島中被蛇咬、鯊魚咬,生命值在下降,那怎麼回血呢?正常加血的方法有兩種,1、在流血狀態下使用繃帶可以回兩格血。2、在吃飽,喝足後會慢慢自動回血。
  • 蔡依林《你也有今天》MV置身荒島 以柔克剛演繹「復仇女王蜂」
    蔡依林《你也有今天》MV置身荒島以柔克剛演繹黑化「復仇女王蜂」此次在《你也有今天》MV中,蔡依林大膽化身「復仇女王蜂」,不僅把從孤獨無助到靠著媚惑眾生逃出荒島的女主角心境轉變詮釋十分到位,更是將女子力發揮得淋漓盡致。MV取材於真實新聞安納塔漢島女王事件,表現形式上將聽覺、視覺、劇情、編舞都完全精準結合,勢必再創「蔡式出品必屬佳作」的經典。《你也有今天》MV 將於5月9日中午12:00正式上線。
  • 大航海的水手:流落荒島,真是一個好選擇嗎?
    遊戲裡的伍茲·羅傑斯1708年8月1日,羅傑斯率領兩艘海盜船,準備前往新大陸洗劫西班牙的運寶艦隊。流落荒島的生活,塞爾柯克算是幸運的了,有吃有喝有貓陪著。只不過,4年多太孤獨了,普通人根本無法忍受,所以他跟著羅傑斯回到了英國。船上的生活再辛苦再危險,也有機會回到家鄉,流落荒島可能就是一輩子了。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水手是不會留在荒島的。
  • 漂流荒島的女主,我推《荒島生存手記》,有愛的人魚戀哦
    長大了特別喜歡看荒野求生,還有那些徒手造房子,造泳池的牛掰小哥們,總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用上噠~老妖真的是腦洞太大啦那麼今天就來推薦一波,在惡劣的環境中,堅韌的女主們是如何努力繼續熱愛生活的!第一本是比較冷門的,顧承淮的《荒島生存手記》這本書的男主設定是一條人魚,對人類充滿了好奇。女主意外流落荒島,收到了人魚男主的幫助,男主真的是太萌啦,有臭美,又愛鬧小脾氣。
  • 《荒島餘生》 還有另外一部紀錄片 央10看的 埃德斯塔福特的《荒島...
    (原標題:《荒島餘生》還有另外一部紀錄片 央10看的 埃德斯塔福特的《荒島餘生》)
  • 《荒島求生記》| 拯救白日夢想——如何在荒野裡度過舒適的一段旅程?
    狂風肆虐,遊輪沉了,船內的1000多名遊客墜入大海,僅剩十幾人幸運的被衝到一座未知的島嶼,這個島上只存在著人類文明漂來的廢棄物,他們必須自謀生 計,並試圖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但是想得到外界的幫助,  就必須首先面對荒島的生存挑戰……
  • 荒島求生之進化 拯救人類的未來就從這座小島生存開始
    生存冒險類遊戲因為其遊戲內容層面能夠滿足廣大玩家無法進行野外生存探險的願望而倍受玩家們喜愛,遊戲的畫面風格從初期簡單的二維風格逐漸演變成逼真3D畫面以及VR、AR式互動效果;遊戲玩法從單一的生存時長逐漸演變為生存對抗甚至或者是大逃殺的模式,建造物品從基本的生存工具到各式各樣的武器和華麗的房屋裝飾,生存模擬類遊戲一直在滿足玩家對於自己探索野外的想法,不斷增加遊戲的真實感來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今天小瘋子要說的遊戲是經典生存遊戲《荒島求生
  • 荒島求生上演《一齣好戲》,原始生物鏈下如何生存
    荒島求生上演《一齣好戲》,原始生物鏈下如何生存 黃渤這次非常用心的拍了這部電影,看起來還真的不錯,整部電影看起來非常的搞笑,但是這種荒誕喜劇的風格確確實實帶給了我們很多的反思。在生存面前沒有了被金錢支配的恐懼,但是又仍然面臨著人性的考驗。
  • 讓你和一個美女在荒島生存2年,獎金300萬美金,你願意嗎?
    推薦語:人總是不斷的在挑戰不可能,我們都清楚人是群居動物,而且是生活在安全地帶的,我們的一切都是有保障的,餓了就點外賣或是買菜自己做,病了就去醫院看醫生,一旦能撇除外在的一切,搬到一個只有自己的地方居住,那肯定會有各種不適應,更何況是去野外生活,除了不適應以外,我們還會遭遇各種危險
  • 1名勞工和7名女子荒島求生,8年後獲救時,荒島已經成村落
    結果在撤出一座無名小島的時候,沒有清點好人數,將當時身為勞工的金友吉和7名慰安婦落在了荒島之上,美軍忙著追擊自然也不會逐一排查這些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