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寒冬臘月,陽光微暖,寒風襲人。
近日,當記者來到上合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智能溫室裡時,這裡的溫度仿佛讓人從冬日走向了春天。一幅現代農業的「藍圖」正蛻變成為「實景圖」。
在智能溫室,不僅有了春天般的溫度,更有了春日般的景象。這裡番茄的種植方式,與傳統種植方式完全不同,整個1萬平米的棚內地面上不見土,果實在高空架上採收,不像在田間,更像是在規模化的工廠。
「我們的智能溫室採用集約化經營模式,工廠化栽培技術,應用了無限生長型番茄種植系統,節水、省肥、高產、省工省力,易於管理。」楊凌農科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科說。
從近處看,算上栽培架,番茄植株約有三人高,形似葡萄的番茄一串挨著一串緊湊生長,所有成熟的果實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樣的高度正適合統一採摘。
放眼望去,果實和番茄植株紅綠相間、整齊劃一,像是打翻的調色板。這種「串收櫻桃小番茄」的「出生」就被賦予了更多的農業科技內涵。
「環境可控、生長可控,我們為蔬菜建立了基於『植物生長模型』的智能控制系統,應用AI學習方法,自動識別植物生長不同階段的環境參數最佳區間,智能調控植物生長所需的水、肥、溫、光、氣,滿足植物最佳生長需求,把番茄的生長過程對於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降到了最低。」呂科說。
基於作物生長所需要而提供的需求,像是一套「營養套餐」。這種種植方式,實現了高效率生產。10月6日定植,10月22日開花結果,兩個月左右時間成熟,而它的產果期卻可以持續到下一年的6月,正常可達到11個月生長期、9個月採收期,基本實現了周年生產和採收。
據呂科介紹,這樣種植出來的番茄產量每平米可以達到25到30公斤,大約是傳統生產方式產能的8到10倍。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在溫室大棚生長的番茄從播種、生長、採收到分揀包裝,整個過程實現了很高程度的自動化,通過牽引車或AGV無人運輸車將摘好的果品運至包裝分揀區,分揀包裝後再運至智能冷鏈物流區,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據了解,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的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著眼加強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現代農業合作交流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交給陝西楊凌的光榮政治任務。同時,也給了楊凌一個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特別是加強與上合組織國家深入交流合作的難得機遇。
上合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實現了種植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可視化、自動化、智能化決策和管控,實現了農業生產標準化、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跨界融合。這裡提供的智慧農業全產業鏈解決方案中正在探索現代農業的現在與未來。
(楊凌融媒體中心記者:行波 許正斌 劉智輝 編輯:翁瑞)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