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茶杯找到了嗎?」上星期回了趟金融公司,本想把我的兩隻茶杯帶走,結果翻了大半天,竟怎麼也沒找著。
昨天一早,我給XH發了消息後,便一直在忐忑中度過。我多麼希望能得到他肯定的回答。
然而,一天過去了,XH都沒有回覆我的信息。
XH曾是朋友JK公司的銷售經理,去年我和同學把金融公司關閉後,辦公室一直處於閒置狀態。今年年初JK問我們能否將辦公室借給他們(不交租金的那種借用),我們想空著也是空著,讓他們用用也無妨。可,誰也沒想到,他們搬家時,卻把我的東西順走了。
於是晚上跟華華抱怨,「也是奇了,我用過的茶杯,居然也有人拿。」
華華:「誰說不是呢。一般這東西,沒有人喜歡用別人用過的吧?不過說實在的,你那兩隻茶杯確實好看。」
我:「我後悔有點把字畫拿回來了,如果當時沒拿,那麼他們搬家時就會連帶把我的字畫拿走,這樣我就可以報警了(字畫6萬)。」
華華:是呀。你現在就是想報警人家也不受理呀,就你這兩隻杯子,加起來也不過700多塊錢。對你來說,有紀念意義,對人家可能只是好看。
再說這茶杯,雖說不上價值連城,卻是四年前公司開業時,舅舅千挑萬選,送給我的開業禮。對別人來說,可能跟普通茶杯無異,可於我而言,這卻是一份來自長輩的期許與祝福。
電話不接,信息不回,東西丟了,沒有任何的說法。要說不生氣,我真的做不到。哪怕是你們搬家時,不小心碰碎了,沒關係,總歸是對我有一個交待。可如今這狀態,也真真的是寒了心。
什麼是朋友?
不求肝膽相照了,真誠以待卻是應該的吧。
可他們呢?給了他們免費的辦公室,送了他們(開公司時我們置辦的)辦公家具,可他們卻在最後搬家時連我私人用品也拿走,為一對茶杯,現在電話不回,信息不回,是不是太過分了?
這讓我想起了貝勃定律。貝勃定律是一個「狡猾」的定律。它的效應在各個方面幾乎都能屢試不爽。因為,不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人總是會有一種逐漸適應的機制。
當你持續地對一個人好時,別人會因為習慣而覺得理所應當。而當你施加的刺激小時,別人會感覺微不足到。
可是,友情和愛情是一樣的,有來有往才能繼續。
往而不來者,怕是從沒有拿你當朋友,所以拉黑就是。
2、
無獨有偶。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的吐槽:網友去日本遊玩。她的朋友得知後給她轉來600塊錢,說:「幫我從日本賣點東西回來。我給你轉點錢,你看著買就好啦。」
這位網友也是熱心得緊,到了日本後,她貨比三家,精心挑選了一堆小物件回來,花費遠超600塊。偏偏她那個朋友對日本的小商品價格也不了解,對著這一小堆東西心生疑惑,直接拍照發朋友圈:「希望有對價格了解的朋友,幫我看看值不值。」
看到這位網友發的朋友圈,字裡行間裡充滿了不滿與委屈,她說:「我之前去旅遊,每次也會給她帶特產禮物什麼的,不會要她錢。」
事情其實很明顯了,這位要朋友代購的網友之前出去旅遊,也會給她帶禮物,雖然不要錢,但總歸不甘心,可又不好意思開口,只能指望她懂得知恩圖報,於是故意在她打算去日本的時候,轉了600塊給朋友,請她看著買點東西。沒想到,她絲毫不能領會,竟然真的收了錢。
她收錢之後,用心買了一堆東西,來報答朋友的情意。但這位網友是個要面子的人,也不好意思開口告訴朋友:「我買這些東西花了不止600塊呢。」於是倆人相互猜來猜去,都越想越氣,最終相互撕破了臉面,在朋友圈公開吵鬧起來。曾經互贈禮物的姐妹情,瞬間碎了一地。
朋友之間到底該不該談錢呢?這個問題是不是也一直困擾著你。
接下來的故事,大概能告訴你答案。
3、
高曉松曾在一檔娛樂節目中說起他向樸樹借錢的往事:有一段時間,高曉松極其落魄,吃飯都成問題,最慘的時候只好向樸樹開口借了15萬元,樸樹一聽,只回了兩個字:「帳號」,立馬就把錢轉給了高曉松。
後來,樸樹事業走下坡路,給高曉松發簡訊,只有兩個字:還錢。高曉松立刻把錢還給了樸樹。
朋友或許不是錦上添花的那一個,不是在你遇到困難時,難以啟齒的那一個,而是在你有難時,樂於雪中送炭、幫你渡過難關的那一個。
金錢不是萬惡之源,更沒有好壞之分,與此相反,它是一面人性的照妖鏡,能照出人性的好壞,也能照出真正的朋友。最後,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親愛的小夥伴,你有沒有過經歷過這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