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後期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後期工具,照片的許多信息都隱藏在直方圖之中,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認識和了解直方圖。
直方圖
上圖右上角的矩形就是直方圖。
直方圖的橫軸表示亮度,從左到右表示亮度從低到高;直方圖的縱軸表示像素數量,從下到上表示像素從少到多。
直方圖在某個亮度區間的凸起越高,就表示在這個亮度區間內的像素越多。比如這個直方圖的凸起就主要集中在左側,也就是說這張照片的亮度整體偏低。
直方圖凸起集中在右側
這一張照片的直方圖凸起主要集中在右側,說明這張照片的亮度較高。
直方圖凸起較為均勻
這一張照片的直方圖從最左端到最右端都有凸起,這說明這一張照片的曝光分布比較均勻,既有較暗的區域,也有較亮的區域,也有中間調的區域。
直方圖凸起在兩端
這一張照片的直方圖的凸起在兩側較高,說明這張照片中較暗的區域和較亮的區域比較多,而中間調的區域比較少,因此畫面的明暗對比比較強烈,中間調細節較少。
直方圖凸起在中間
與上一張圖相反,這張照片的凸起在中間是最高的,說明這張照片的中間調像素是最多的,因此畫面的細節比較豐富,但是這也會讓畫面看起來比較發灰。
直方圖會隨著我們的調整發生對應的改變,例如這是原圖:
原圖
如果我們提高畫面曝光:
提高曝光後直方圖向右移動
可以看到,這時候直方圖的凸起主要集中在右側了,因為畫面整體變亮了。
同理,如果我們降低畫面曝光:
降低曝光後直方圖向左移動
可以看到,這時候直方圖的凸起主要集中在左側了,因為畫面整體變暗了。
如果我們提高對比度:
提高對比度後直方圖向兩端移動
可以看到,這時候直方圖的凸起向兩端轉移了,因為提高對比之後,畫面亮的地方更亮,暗的地方更暗,較亮區域和較暗區域都增加了,因此凸起向兩端轉移了。
如果我們降低對比度:
降低對比度後直方圖向中間移動
可以看到,直方圖的凸起向中間轉移了,因為亮的地方變暗了,暗的地方變亮了,因此中間調的像素增多了,因此凸起向中間轉移了。
在直方圖中,有很多彩色和白色的區域(如下圖所示),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
直方圖
直方圖中的彩色部分是通道直方圖,一共有紅、綠、藍這三種通道直方圖,例如上面這張圖中凸起最高的三個峰分別是藍色通道直方圖、綠色通道直方圖和紅色通道直方圖。
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直方圖裡面還有青色和黃色,它們是怎麼產生的呢?紅、綠、藍這三種顏色以外的其他顏色是由紅色通道直方圖、綠色通道直方圖、藍色通道直方圖相交產生的。
紅色通道直方圖和綠色通道直方圖的相交部分產生黃色,同理,綠色和藍色通道直方圖的相交部分產生青色,紅色和藍色通道直方圖的相交部分產生洋紅色,紅、綠、藍三個通道直方圖的相交部分則形成白色。
因為黑白照片的紅、綠、藍三個通道的直方圖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只有直方圖只有白色(如下圖):
黑白照片直方圖
我們可以利用通道直方圖的分布情況來輔助判斷一張照片的色彩分布,例如:
利用直方圖判斷色彩
在這張照片的直方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紅色通道直方圖的凸起集中在右側,這說明所有像素中的紅色都發出了較強的光,所以畫面的主色調會更加傾向於紅色。
利用直方圖判斷色彩
而在這張照片的直方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藍色通道直方圖的凸起集中在右側,這說明所有像素中的藍色都發出了較強的光,所以畫面的主色調會更加傾向於藍色。這是利用直方圖去判斷一張照片色彩傾向的方法。
下面,我們再來講解一些常見的直方圖認知誤區,幫助你進一步了解直方圖,更好地利用直方圖。
1. 一定要中間高,兩頭低
誤解:最好的直方圖形狀應該像一座山,中間高,兩頭低。我們在控制曝光時,也應當儘量讓直方圖形態接近這種「理想狀態」。
理想的直方圖
正解:中間高兩頭低,確實是理想的直方圖形狀;但不能說「不是這個形狀的直方圖就不好」。事實上,除了明暗,直方圖的分布也與色調有關。
「理想」的直方圖,是針對具有大量相近色調的場景而言,讓主色調佔據畫面中間調的位置,顯然是比較合適的策略。
但這原則並不適用於所有場景,尤其是沒有單一主色調,色彩很豐富的場景。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上圖中存在多個主色調,所以出現了數個峰值;由於存在黑灰色的牆壁和白色雪地,在直方圖兩側邊緣的數值也並沒有歸零。
這樣的直方圖,和「理想」的直方圖相去甚遠;但結合現實情況,直方圖對應的照片,卻是曝光準確的。
2. 邊緣不能「溢出」
誤解:當直方圖兩側邊緣,代表「極暗」和「極亮」處出現大面積像素堆積時,往往意味著照片出現了大片無法被記錄細節信息的「死黑」或「死白」。
這樣的照片,往往意味著曝光失誤,需要你重新調整曝光參數。
左側邊緣「溢出」,說明曝光嚴重不足
右側邊緣「溢出」,說明嚴重過曝
正解:某些場景中,本身就存在著大量的高調(白色)與低調(黑色)部分,這與照片曝光正確與否無關。
以下圖為例,拍攝一組在藍天中翱翔的飛機,從直方圖上看,右側邊緣存在「溢出」,但這只是天空中存在大片白雲的客觀反應——而且白雲本身也並沒有過曝。
此外,曝光正確與否也和主題與題材有關,不能簡單地從直方圖邊緣是否存在像素堆積來進行判斷。
比方說,當你拍攝夜景人像時,可能需要對主體進行補光,這時主體就會正常曝光,而背景較暗。
這樣直方圖會顯示為左側邊緣「溢出」,但這並不意味著曝光出現了失誤,這張照片不好。
3. 像素分布範圍要大
誤解:直方圖像素分布的範圍最好大一些,左邊緣(極暗)和右邊緣(極亮)都有,這樣的圖像才有足夠的對比度。
反之,如果左右兩側都存在大量的無像素分布區,說明這張照片的反差可能過低。
兩側無像素分布,圖像反差可能過低
正解:直方圖的像素分布範圍並不是越大越好。現實場景和理想狀態不同,不必非得同時包含極暗和極亮部,這取決於場景光照條件和照片主題。
強行調整曝光或後期修圖來「創造」像素分布範圍大的直方圖不可取,這可能會導致照片展示效果和主題表達效果變差。
我們來看個例子。當我們拍攝幾片葉子的特寫時,主體偏亮而背景普遍較暗,主體十分突出,展示效果不錯:
可以看到,此時照片的直方圖像素分布範圍集中在暗部,缺乏高光部分,但符合我們想要的展示效果。
如果糾結於「要更廣的像素分布範圍」,通過曝光控制或後期手段,在畫面中納入高光,直方圖看起來更理想了,但照片本身卻未必好看。
可以看到,加入高光部分以後,背景的葉子變亮,「存在感」變強,分散了主體的注意力;亮度的提高同時也破壞了場景的鮮豔色彩:
不必非得執著於追求讓直方圖的像素分布範圍更大,這對照片未必有好處;只要不是「高光陰影部分全缺」導致反差過低,就可以了。
總結
直方圖並不是一種能用來判斷「照片好不好」的鑑定標準,你很難僅從直方圖上判斷出這張照片曝光是否準確,一定要結合實際場景和你的拍攝需求進行分析。
它們是「好」還是「壞」?要結合具體場景判斷
想學更多攝影技巧,歡迎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