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華夏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由此可見,古人們在穿衣戴帽的問題上從來沒有含糊過。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佩戴什麼樣的衣著,戴什麼樣的帽子,那都是有詳細規定的。當時能從一個官員穿什麼樣的衣服,看出官員的身份高低。
比如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紫袍配金魚符袋,五品以上穿紅袍配銀魚符袋,六品以下穿綠袍,不配魚符袋。上面這個設定在後來宋朝元朝的時候也基本的沿用著。
當然並非所有的朝代都能靠顏色來區分官員們的級別,比如西漢的時候,大家都穿黑袍,除了帽子就只能以「組綬」【組是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來區分,這些都不能夠很明確的表現出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品級,就像同樣穿著紫袍一品二品三品都有,要是哪天碰到了又互相不認識,那就尷尬了。
後來明朝和清朝就弄出了一套最終解決辦法,那就是補子,也就是明清官服正面和後面都會秀上的那個方形的圖案,不同等級官員的補子不一樣,而文官和武官的補子也不一樣。文官為飛禽表示文明,武官為走獸表示勇猛。雖然早在武則天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以禽獸百花紋所製作的官服,但那種官服多以賞賜為目的,並不普及,正式使用的只有明朝和清朝,甚至包括同時期的朝鮮王朝,越南和琉球國等地,別的時期基本是沒有這種設定的。
按照《明會典》記載,文官的補子,以仙鶴、錦雞、孔雀、雲燕、白鷳【bái xián】、鷺鷥【lù sī】、鸂鶒【xī chì】、黃鸝、鵪鶉為順序區分一至九品。而武官一二品為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七品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然後所有雜役的補子都是練鵲,然後御史,給事中這樣負責監察的特殊官員是用特殊的補子獬豸【xiè zhì】,一種傳說中能變是非的神獸,現在很多法院門口依然聳立著它的雕像。
到了清朝,比之明朝的補子大體相同,不過武將的補子細化了不少,不像明朝的時候,擁有共用的情況,比如武官一品為麒麟,而武官三品為豹四品為虎。
除了官服上這些官員們日常所用的補子之外,還有一些逢年過節穿吉服時會配上一些的特殊的補子,比如祭灶到過年這段時間補子是葫蘆,上元節是燈景,端午節是五毒艾虎,中秋節是玉兔,甚至七夕節還得穿個鵲橋的補子,結婚有兩個喜字的補子,過壽有兩個壽字的補子,甚至到了清明節,還有妹子蕩鞦韆的補子,當然古人清明節時有蕩鞦韆的習俗,這個可以理解。
那個點個關注,下次更新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