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醉一場紅塵43,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外星鯨魚或許能「飛」。
地球上偶然性進化的一個主要例子,就是一切陸地脊椎動物都擁有四肢,這是因為我們的魚類祖先很湊巧地擁有兩對葉狀鰭。說到外星陸地動物,它們當然有可能是源自自己有鰭的遊泳祖先,因此它們就有可能向我們炫耀它們的三對肢,它們也可能是六肢動物而不是像我們這樣的四肢動物科學家說,我們最終有可能發現用六條腿騰躍的外星小羚羊,還可能發現像地球昆蟲那樣的外星六腳節足動物。我們或許還將發現,外星大型六腿動物在奔跑時無需前面一對肢,因而進化過程有可能賦予這對前肢新的功能。
比如,外形像馬的外星六腿掠食動物有可能用自己的前肢來撕裂獵物,夾著甚至拿著武器攻擊對手。事實上,這樣的攻擊形式已被地球上的螳螂和蟹等動物採用。上述假設已經顯得很大膽了,然而,我們對於外星生命奇異性的想像仍然不夠。真正的外星動物與地球動物相比究竟有什麼不同?我們熟識的地球動物,包括鳥類、爬行類、魚和昆蟲等,都是基於雙邊對稱的身體形式:左右兩邊各為另一邊的映射形式。或許外星動物是基於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身體形式,例如放射狀對稱,即身體不分左右兩邊,而是只有頂部和底部對稱,就像水母(海蜇)。
地球上的放射狀對稱動物之所以停止進化,是因為它們顯然無法發展出更多的肢體複雜性、感覺或神經控制系統。但是在外星上由於有了新的機會,放射狀對稱動物就有可能興旺發達。地球河流和海洋中的進化歷程製造了大批成功的遊泳健將。鮭魚、鯨魚、海豚和劃蝽(一種昆蟲),雖然來自不相同的譜系,卻都獨立而又趨同地進化出了一樣的身體布局:要想在水中推動身體前進,除了讓身體保持流線型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案。因此,外星魚類恐怕也有著優美的子彈形身體,通過交替拍打鰭狀肢來遊泳,就像地球上早已滅絕了的蛇頸龍一樣。
可是,有沒有更富有創新性的式樣呢?儘管這裡的關鍵特徵是兩對長長的、像翅膀一樣的鰭狀肢,互不同步地拍水,但是其他結構也可能有變化。有科學家想像,外星魚或許並無像顎一樣的嘴巴,而是用可以張得很大的四向孔口來吞噬獵物。它們也可能有管狀鯊魚,以持續的噴射推進方式迅速穿越外星海洋。地球上的魷魚通過不斷收縮外腔,向後脈衝式地蹣跚而行。而外星管鯊則可能有一根中空的管道通過全身,身體前方有張開的大口,通過肌肉收縮產生壓力,將管內的水噴濺出來,由此推動外星鯊魚向前飛奔。
飛翔對於覓食或躲避掠食者來說是一種絕妙手段,它已被地球上的昆蟲、鳥類、哺乳動物和已滅絕的蜥蜴亞目所採用。地球上的飛行動物都趨同進化出了空氣動力型體形和寬大的翅膀,這一點也不奇怪。如此來看,外星生態系統中出現類似的趨同進化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如果外星鳥類都進化自六足祖先的,那麼就絕對不能把它們同地球鳥類混為一談。外星鳥類可能會用兩對翅膀來飛翔,若真如此,它們看上去就會像地球上的復翼飛機。這種身體機構尤其適宜於在空中一邊捕獵一邊飛行。它們將一對翅膀保持固定,以便在長距離飛行中更省力。
更驚人的是,巨獸也可能在超級地球的上空飛翔。在引力比地球引力強大的行星上起飛更容易,這與一般人的想法背道而馳。儘管體重增加了,空氣密度卻更大,因而翅膀能產生更大的升力。於是,像大象一般體重的外星動物也可能在外星天空中翱翔,而外星天鯨則依賴巨大的翼展和上升暖氣流飛天。如此巨大的飛行者永遠也不可能著陸,因此天鯨必須在飛行中睡覺與繁殖,就跟地球上的褐雨燕一樣。天鯨吃什麼呢?或許,外星那般稠密的大氣中多的是浮遊生物,天鯨根本不愁吃。
儘管上面對外星生命形式的揣測看似異想天開,但實際上並不是憑空章亂猜。在探索地外生物圈方面,最關鍵的是,既要考慮到外星生命可能與地外球生命共享的物質與過程,也要考慮到兩者可能存在的不同本質。天體生物學家對於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發現令人信服的外星生物圈證據充滿樂觀。然而,想像一下這種可能性,我們發現了有著明顯生命跡象的「第二個地球」,但它實在太遙遠以至於我們在幾百年之內都無法前去真實地看一看這些外星生命究竟是什麼模樣,這豈不是科學史上令人沮喪的一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