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10月12日訊 美國《空軍》雜誌發表約翰•科雷爾的文章,簡要介紹了冷戰期間美國建造核輻射避難所的計劃。
為了能夠在核武器的攻擊下保持生存,美國的家庭在後院中建造了地下避難所。在農村的農場中,甚至還有奶牛的避難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制定了一個內容多樣化的民事防護(以下簡稱民防)計劃,包括發生空襲時防空措施檢查人員、急救訓練和避免被敵人轟炸機發現的遮光窗簾等。雖然沒有發生真正的危險,但這些也是戰時生活的一小部分。1945年6月,該計劃被廢除。
當1949年蘇聯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時,美國人對民防的關注捲土重來。年輕的眾議員約翰•甘迺迪(即後來遇刺身亡的甘迺迪總統)給杜魯門總統寫了一封信,警告說如果美國不重視民防計劃,那麼將使美國面臨「原子彈珍珠港」(意思是會像珍珠港一樣受到原子彈襲擊)的危險。美國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呼籲在「目標區域」建造公共避難所,家庭和社區團體則要建造私人地下避難所。
1950年12月,杜魯門總統建立了聯邦民防管理局(簡稱FCDA),總部設在密西根州的巴特爾克裡克。1951年,聯邦民防管理局與全國教育協會合作製作了一部電影,電影中說,「你們必須學會找到避難所。」
地面觀測隊的志願者們搜索天空飛行的敵機。在遭受空襲時,常規電臺將停止廣播,這樣敵方的飛行員就不能利用它們的信號進行導航。收音機錶盤630和1230位置上的小型三角形是電磁波輻射控制(簡稱CONELRAD)頻率的標誌——聽眾們調到這個頻率收聽民防信息。
最初,美國人前往避難的建築結構稱為「炸彈避難所」。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氫彈的發展,核輻射的危險明顯增加。這個風險被完全了解以後,炸彈避難所就被改稱為「核輻射避難所」。
在整個冷戰期間美國的國防戰略是威懾:保持足夠的抗衡性軍事力量,以阻止蘇聯發動攻擊。然而,美國的政治家和其他人繼續尋找民防的解決方案,他們的努力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達到了頂峰。
當美國聯邦民防管理局局長米勒德•考德威爾隨意地宣布要為每一個美國人提供避難所時,這給該計劃造成了一個糟糕的開局。其成本顯然是負擔不起的,因此它一直處於規劃階段。後來的規劃者們認識到,除非公民個人自己建造,否則他們不會擁有核輻射避難所。
1951年至1953年,美國國會為民防計劃提供了微薄的資金——只有杜魯門總統申請資金水平的10%。該計劃集中於將公共建築物和地下設施改造為雙重用途的避難所、建立攻擊預警系統、儲備物資和進行公民教育活動。
1955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宣布,當遭受到氫彈襲擊之後,距離爆炸地點140英裡半徑範圍內的所有人都會被放射性塵埃殺死。美國人為此感到驚慌。
艾森豪政府的新一任聯邦民防管理局局長瓦爾•彼得森,提出縮減或取消之前的避難所計劃,而贊成在發出攻擊預警時從城市撤離居民。1955年,彼得森說,生活在大多數城市的居民只有一個選擇:「留下來等待死亡,或者撤離並生存下來。」
遺憾的是,彼得森的計劃有幾個關鍵的失誤。即使市民有時間撤離,也有地方可去,但是道路和橋梁等基礎設施卻無法應付數量眾多的難民。彼得森也很快回到了這樣的觀點:呼籲公民建造某種形式的核輻射避難所,並在裡面儲存可以維持五六天生活的食物和水。按照「撤離至避難所」的方法,居民們要從目標區域轉移到位於別處的避難所。彼得森建議為那些不能及時趕到避難所的人沿著道路挖掘溝渠。1958年的美國國家避難所政策把重點放在家庭避難所,而不是撤離。
從1954年至1961年,美國政府每年在幾十個大城市舉行「行動警報」民防演習。公民教育是主要目標之一;政府還招募報紙幫忙,發表關於虛擬攻擊的報告。1956年7月,美國紐約州的《布法羅晚報》關於「行動警報」的標題是《已知有125000人死亡;市中心成了一片廢墟》,其中有市政廳搖搖欲墜的插圖。美國密西根州《大急流城先驅報》的標題是《氫彈導致大急流城16200人死亡》,但該消息還有一個小標題《撤離行動拯救了136000人》。
現在的讀者可能還記得200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奪寶奇兵4》中的一個場景:影片的主人公印第安納•瓊斯博士被追趕到一個仿造的沙漠小鎮,而核爆炸試驗的時刻就要到來。印第安納•瓊斯把自己關在一個擁有鉛內襯的冰箱裡,從而逃過一劫。